——兼评日军“内线作战”
日军战史认为,56师团以薄弱之兵力迎战强敌,在滇西战场上实施了成功的内线作战。服部卓四郎在其《大东亚战争全史》中曾如此评价:“自5月10日以来,约两个月间该师团之作战,虽因兵力之绝对悬殊,及地势之险阻,未能予敌以决定性之打击,然对于八方来攻之敌,确已达成内线作战之妙。”[19]
延续了旧日军军事学术传统的日本陆上自卫队认为,内线作战是指“对外围数个方向对我实施向心作战之敌,我在内侧保持后方交通线所进行的作战”,是“战斗力的离心使用”。从战略态势上看,外线作战是进攻的、主动的,内线作战是防守的、被动的。欲达成内线作战,就必须“集中全力对付各个分散的目标,也就是各个击破横广纵深分散之敌”。因此,“集中兵力与时间因素就具有最重要的意义”。若掌握了相对优势兵力和随时捕捉战机,就将战略上的被动转化为战役战术上的主动,也就有可能积小胜为大胜而赢得战争。[20]
具体到对56师团的评价,一方面,若仅就过程而论,其确实将战略上的被动屡屡化为一次次战术上的主动;但以结果而论,其积小胜为大胜赢得战争的目的并未达到。打个通俗的比方:在球场上展示了花哨的技巧和个人实力,但输了比赛;另一方面,即便是其一次次看似主动的战术行动,仍是由我军战役部署和战术行动所牵引,且多半未能达成战术目的即半途而废。
对此,曹英哲曾做过具体详细的解析:
战事期间,日军忽进忽退,来往于桥头、马面关、瓦甸、江苴之间,最后又主动退守腾冲,缩小战面;看似主动,其实完全陷于被动的痛苦深渊而不能自拔的情境。对此,必须与198师、36师、53军的作战和第11集团军攻势联系起来研究,才能真正了然日军之所以如此的原委。
藏重大佐主力于5月30日占领马面关后,未及东进以解冷水沟守备队(日隈大队)之围,即迅速南转,是因为36师主力于当日进抵寺山寨、摆夷寨;若非藏重大佐主力于5月30日清晨返转,日军后方之交通线瓦甸即有被36师攻占之虞。
日军何以要自腾北撤退?既要撤退,藏重大佐何以于决心撤退之前,在6月9日又以主力自瓦甸北进呢?这自然和第11集团军全面展开攻势有关,更与198师欲全力围歼冷水沟守备队有关。日隈大队既无力突围;自片马南下的猪濑大队亦无力摆脱预2师第4团的纠缠,进而自茶山河增援冷水沟,以解日隈大队之围;况预2师又位于桥头、马面关附近;日隈大队要脱困,就必须动用较大兵力,以策安全。
在日军卫生兵吉野孝公的眼里,看到“由联队长亲自率领这支部队高举军旗……我们忘却了疲劳”的情形,好像正得意洋洋、奋勇进击的样子,其实藏重大佐却掩不住内心的悲伤和愤怒:走到哪里打到哪里,打到哪里胜到哪里,结果却不得不准备收容了日隈大队败走腾冲,以收缩战面。[21]
对56师团而言,持续月余的高黎贡山之战以“没有结果的结果”而落幕。
据日军战史,其“撤收”过程大致如下:
首先,命令在江苴南方击破53军主力的松井部队,先派原田大队(113联队第2大队)到龙川江之邦乃渡,确保该渡河点;主力于6月11日晚,自腾冲出发,中途结合汽车运输,向目标龙陵急进。12日下午,松井联队本部前进到龙川江,先遣队(原田第2大队)已驱逐南岸之我军,萩尾第3大队也于当日深夜到达。此期间,其第1大队(武田大队)约于6月8日接替148联队宫原大队(第3大队)控制大塘子西部山坳之任务,以阻止我53军之进占。
此时,藏重部队在救出北斋公房日隈大队后开始逐次撤退,14日在桥头街,15日夜在江苴街、瓦甸地区集结了兵力。15日,武田大队向藏重148联队交割任务脱离战场,于6月19日赶至龙陵回归松井联队。[22]
松井联队转至龙陵后,藏重联队即在龙川江谷地各据点留置部分兵力,以迟滞我军追击。藏重最终目的是收缩战面,撤退至腾冲固守,但这个过程却是步步退缩、逐次进行。则第20集团军此后的作战,即为紧追日军,分头攻击各据点而收复失地。
————————————————————
[1] 美国出版战史《中国—缅甸—印度:遣华史迪威军事顾问团》。转引自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译稿《缅甸作战(下)》,第97-98页。
[2] 方国瑜:《抗日战争滇西战事篇》,第27页。
[4] 据查郭镇楚少校名列《第20集团军腾冲抗日阵亡官佐名录》,籍贯不详,是否牺牲于此次阻援战斗亦不详。(www.xing528.com)
[5] 《陆军第54军滇西攻势作战战斗详报》。据《保山地区史志文辑》抗日战争专辑之二,第24页。
[6] 《陆军第54军滇西攻势作战机密日记》(未刊档案)。
[7] 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译稿《缅甸作战(下)》,第100页。
[8] 《陆军第54军滇西攻势作战机密日记》(未刊档案)。
[9] 《炮烟——龙野炮兵第56联队战记》,第349页。董旻靖译文。
[10] 《炮烟——龙野炮兵第56联队战记》,第384页。董旻靖译文。
[11] 原文为14日下午2时,应有误。54军巳元(6月13日)酉电令为饬各师于14日拂晓发起攻击;另据其所述此后“大战28小时”,也应为14日晨6时发起攻击。
[12] 潘世征:《一寸河山一滴血——高黎贡山的战役》。据其战地通讯集《战怒江》,第83-84页。
[13] 原文为13日,应不确。
[14] 美国出版战史《中国—缅甸—印度:遣华史迪威军事顾问团》。转引自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译稿《缅甸作战(下)》,第97—98页。
[15] 曹英哲:《抗日名将叶佩高》第二卷《桥头马面关战役评析》,第80-81页。
[16] 曹英哲在研究写作中未得到《陆军第54军滇西攻势作战机密日记》(未刊档案)。
[17] 美国出版战史《中国—缅甸—印度:遣华史迪威军事顾问团》。转引自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译稿《缅甸作战(下)》,第97—98页。
[18] 《陆军第54军滇西攻势作战战斗详报》。据《保山地区史志文辑》抗日战争专辑之二,第24页。
[19] [日]服部卓四郎:《大东亚战争全史(Ⅲ)》,第184页。
[20] 日本陆上自卫队干部学校修亲会著《作战理论入门》,第95页。
[21] 曹英哲:《抗日名将叶佩高》第二卷《桥头马面关战役评析》,第81—85页。
[22] 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译稿《缅甸作战(下)》,第100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