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阅附图1、附图35)
如钟世典所述,1942年7月7日,腾冲军民曾于瓦甸举行纪念抗战四周年大会。
此前,预2师曾拟于当日对敌发动一次扰乱性攻势,以壮大声势鼓舞民众。然因各部队未能到达指定位置,遂改于8日举行。但日军掌握了我动态,而于7日率先发动攻势。因发动时间上之先后,我军失去了主动。7日晨,敌一股沿腾北公路向向阳桥及灰窑桥我军攻击,另一股由绿葱山(即茏苁山)东面绕袭我前哨阵地,与正面之敌会合,向碗窑进犯。我守军于碗窑扼守阵地阻击,并以一部绕三岔河、奎甸(即魁甸)、樊家营向腾冲前进,另一部在上营附近渡过龙川江向酒店进击。敌因腹背受敌,于9日拂晓退去。[1]
此时,腾冲日军因兵力不足,仅能控制县城周边地域,虽然常派出小股兵力深入腾北进击,但遇到我军以优势兵力完善设防,仍感力有不逮。预2师部队因曾与敌经历橄榄寨的硬仗,对日军畏惧心理较轻,故而决心以腾北为根据地,逐步向腾南纵深渗透游击。
腾冲因历史悠久,经济、文化发达,早于1913年即设立县治(一等县)。当时,腾冲县城及腾北以汉族居多,腾西南则为少数民族集中地区。与腾冲西南比邻的南甸(今梁河)、干崖(今盈江)、莲山(今盏达)、陇川等地,当时尚未设立县治,是以少数民族为主体的土司区,仅设立了县政府筹备机构性质的“设治局”管理行政事务。
腾西南地区自古为八关九隘[2]之地,素以民风强悍著称。腾冲沦陷后,人民同仇敌忾,于5月14日即在河西乡纳朋村集会,联合绮罗、清水、明朗、缅箐、河西、九保、洞山、东华、蒲川、新华、勐连、鹤麟12个乡镇[3]组织抗敌大队。主持者为前孙中山大元帅府高参、保山团管区司令赵宝贤,暨乡绅江如溱、熊廷和、陈绍凯、杨增序、张星明、张竹臣、祝美周、尹先麟、曹敦仁、谢树铭、陈绍虞、熊廷玺、杨绍庚、刘石圃、谷运生、陈泰苍、杨雨林、许位廷、尹培卿、余和周、周先明、尹先明、张化钧、姜逸民、汪兆熊等。赵宝贤号召大家,国难当头,要消灭拿枪的敌人,也只有拿起枪来。[4]
这些民壮武装的组建,虽然显示了民气可用,但也存在先天不足。张问德的评价是,“以武器缺乏,壮丁虽能集合千余,亦以训练毫无,无可作为”。[5]于是,在腾北站稳了脚跟的预2师开始着手组织民众,开辟腾南游击区。1942年8月6日,预2师副师长洪行率领第4团主力开进南三区各乡驻防,以芒东(今梁河县曩宋乡芒东村,非芒东镇)为中心,欲图控制腾南各土司地,并截断敌人腾冲与八莫之间交通线。[6]
对于滇西边境地带的这些土司区,中央政府也予以高度关注。
当时怒江以西边境地区,居住着24家土司,统治着13个民族,50万以上的人口。自元明清以来,他们“世袭其职,世守其土,世长其民”。民国成立后,在这些地区设立了几个设治局,派了一些“流官”;但土司土官[7]才是辖区的实际控制者,他们对各族民众有着传统的统治关系和号召力。从抗日大局来看,土司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
在滇西沦陷初期,土司们一度惶然不知所措。但很快,即在大是大非面前表现出一致的爱国倾向。六库(今泸水)土司段浩率怒江五土司首先发出通电:“保乡卫国,责无旁贷!”南甸土司龚绶、怒江(今潞江镇)土司线光天等十多家土司通电,表示“誓死抗战,与疆土共存亡!”干崖土司刀保图(又名刀京版)两次通电,立誓“以田横五百壮士死守孤城,勉励部属及全体民众驱逐顽凶”。
为土司区民情和大义所感,蒋介石决定派出腾冲籍外交部专员尹明德前往该地“宣慰”“抚绥”;并致电嘉勉各土司“共体斯意,益加奋发,统率边民,偕行杀敌,保世守之封疆,驱压境之强寇,共集大勋,符传闻厚望”。
1942年7月,尹明德抵达大理。8月11日,从大理出发,带着第11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调配给他的上校课长黄文徽[8]、中校秘书王旸、廖槐及参谋张乃文、副官杨佩玺等一行人,携带电台,历经险阻从南斋公房翻越高黎贡山,与预2师接洽后进入腾南。[9]
此时,在土司们的号召、组织下,腾西南各少数民族地区也已建立了游击武装。据张问德报告:
(民国)三十一年八月六日,预2师副师长洪行率领一个营(其后增加为第4团主力)前往腾南,最大目的在求控制土司。南甸土司龚绶、干崖土司刀保图、盏达旧土司思鸿升[10]、陇川土司多永安、户撒土司盖炳铨、腊撒土司赖奉先、勐卯土司代办方克胜[11],均表示拥护抗战国策。
刀保图此前以修筑南坎飞机场、垒允飞机制造厂、中印公路,均甚努力。(我远征军第一路入缅时)曾组织中缅义勇军准备出国作战。缅境撤守后,刀收容第5军流散官兵甚多,乃将中缅义勇军改组为滇西边区自卫军第一路(相当于旅建制),下辖四个大队,包有户撒、腊撒及盏达旧土司之武力在内;龚绶与多永安合组第二路,由龚绶任司令,下辖三个大队;赵宝贤所组之游击队,改组为第三路;莲山境内太平街士绅刘金生、芒允士绅许本和、昔马士绅寸时金亦各组织一大队,合组成莲山独立支队,以腾冲人明增慧(即明绍奎)任司令。又盏西抚夷[12]李祖科、神护关抚夷杨成秀、支那隘(即止那隘)抚夷孟守义、猛豹隘抚夷安定邦,亦各组织游击队一中队,合组盏西独立大队,由预2师派参谋吴祖伯任大队长。[13]
关于这些游击武装的成分和装备情况,可从许本和所组建的芒允大队管窥一斑。许本和于民国初年曾在上海读书,回乡后任芒允小学校长,组织“芒允青年励志社”。据其撰述:
莲山独立支队之芒允大队,系将坝区的汉族壮丁编为一个中队,共150人左右;在山区铜壁关组织了一个中队,分崃允、戛独、棠棣三个分队,人员均是山区汉族;另外还组织了洋伞河坝木挠保长的一个景颇族分队。
芒允大队的枪支弹药来源,最初仅有1924年当地匪患时买的老式毛瑟步枪10支。我远征军第一路入缅作战时,许本和曾组织其青年励志社成员赴缅救助伤员和难民。日军侵占八莫后,许本和在返回芒允途中,在中缅界河红蚌河附近曾遇到八莫县长、井弄副县长和BOC公司[14]经理等5个英国人,他们各带一支英式大五子步枪(即李·思菲尔德7.7毫米步枪)。许本和告之外国人进入中国境内不能携带武器,所带武器应由我方代为保管。后来,在木姐街遇到前来八莫接伤兵的国军某后勤单位的人,由他们帮助与英国人交涉,最终得到了那5支步枪。不久,一支英军溃部由缅甸撤退到我境内芒允一带,也携带了不少武器。芒允自卫队向一位苏姓缅甸难侨借了巨款上万元,共买得步枪、手枪、冲锋枪等100多支,高射机枪1挺、重机枪2挺、轻机枪8挺、迫击炮弹数十发(但无炮),各种子弹数万发,TNT炸药包百十个。仅许本和个人就先后买了长短枪共20余支。[15]因此,芒允大队的武器装备已大致相当于正规部队的一个营,在所有游击武装中是最好的,只是战斗力尚有待实战检验。
此时,腾冲日军侦知预2师正向腾南发展,各土司内向,对其威胁极大,乃决计对洪行所部中心地区芒东实施“扫荡”。
8月20日,敌300余人由腾冲城南猪新街向我朗蒲寨进犯,于朗蒲寨以东之杨家坡附近遭我预2师第4团伏击,毙伤百余。[16]
遭此挫折后,日军又集结兵力600余人,于23日由腾冲出发,先北向缅箐进袭,24日拂晓全部沿缅箐河南下,向我压迫。预2师第5团彭营40余名官兵,在荷花池各寨壮丁百余名配合下,阻敌于缅箐河西岸之帽奎山、笔架山。彭营以机枪向敌扫射,击毙骑马过桥日军军官一员、士兵六七名,日军遂兵分两路进击。至黄昏我防线被突破,敌即向明朗、荷花池进犯。
25日,明朗、荷花池失陷,我游击队扼守曩宋河正面,敌即倾全力向我尖山阵地猛攻。26日,我尖山阵地动摇,次日阵地已失一半。此时,由情报获知,腾冲之敌一股约400人,正向朗蒲寨移动中;勐连之敌一部300余人,沿曩宋河向西运动,有直捣芒东之势。
对自勐连进犯之敌,预2师以第4团朱营在河东街侧面的大坟地(今青松寺附近)设防阻击。27日,日军夜行至象脑山,与朱营高排遭遇。日军以小钢炮、机枪攻击高排阵地,高排撤退。次日拂晓,日军分两股进攻大坟地,一股正面佯攻,一股绕道由杨椿洼爬上险崖。朱营腹背受敌,边打边撤,越过马仑小河退入大勐藏背后的森林中。日军即攻占了大坟地,复向芒东推进。[17]
此时,我军主力方面乃决定由尖山转移攻势,将盈江西岸之敌驱逐于东岸,然后将敌压迫于大盈江与曩宋河之间的曲尺形阵地内予以歼灭。然而因兵力不敷使用,于是撤守朗蒲寨,将兵力增加于尖山,向明朗、荷花池进击。同时,新岐寨我军也越过缅箐河,向镇夷关(即镇邑关)、芭蕉关进击。
28日,副师长洪行率边庆生连及清水民壮百名与敌在沙坡(杨家坡东)激战,毙敌48名。[18]敌因在我包围圈内死伤过重,乃于29日拂晓前撤退。我军即行追击,并占领镇夷关、芭蕉关,以掩护我左侧背安全;大部则重新占领朗蒲寨,向南压迫。原来在梁河防守之一部,即向勐连以西断绝敌后路。9月2日,在芒东对岸、盈江及曩宋河之三角地带完成包围态势。3日,驻朗蒲寨沙坡之预2师一部,侦知日军在荆竹寨外平坝集会,潜至对面山顶以机枪急袭,毙敌40余人。经三日激烈战斗,敌因死伤过重,又由腾冲增援一部协助突围,至4日战斗终止。
据载,此役防守曩宋河南岸部队,为梁河设治局第二股股长杨育榜(即杨毓榜)所组织的河东乡民壮,及邦角大山官(石婆坡隘抚夷)尚自贵的景颇族民壮;[19]攻克曩宋关者为九保镇保商队长赵宝忠(即赵宝中)收编的民壮,其兄赵宝贤亦亲临前线指挥;沿大盈江西岸防守者,为河西乡侯受安组织的民壮。[20]此次战役之所以能粉碎敌“扫荡”企图,除预2师正规部队外,也得力于傣、景颇、汉各民族约600名民壮奋力作战。[21](www.xing528.com)
9月10日,腾冲之敌趁我芒东部队他调,防务空虚之际,由腾冲集结兵力,自缅箐南下,夺占明朗、荷花池,11日拂晓攻陷芒东。我即集结兵力于芒东西方山地,转移攻势。12日拂晓,敌退入腾冲城,我即克复芒东,黄昏前克复明朗、荷花池,战斗即告终止。[22]
————————————————————
[1] 张问德:《腾冲县政府民国三十二年度工作报告书》。据《保山地区史志文辑》抗日战争专辑之三,第306页。
[2] 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为巩固边防,云南巡抚陈用宾在今盈江、陇川、瑞丽边境要塞设八关九隘驻兵防守。八关分上四关和下四关。上四关是神户关、万仞关、巨石关、铜壁关;下四关是铁壁关、虎踞关、汉龙关、天马关。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乾隆下谕在铜壁关、铁壁关等关内,择沿途要地设立比关口小一个等级的隘所,分别在今腾冲、梁河、盈江、陇川境内设置九隘,由北至南分别是古永隘、滇滩隘、明光隘、大塘隘、支那隘、猛豹隘、坝竹隘、杉木笼隘、石婆坡隘。后来又增设了茨竹隘。
[3] 一说为河西、清水、明朗、中和、鹤麟、印泉、新华、蒲川8乡镇游击队,设联合办事处于芒东。据张问德《腾冲县政府民国三十二年度工作报告书》附录一大事记(《保山地区史志文辑》抗日战争专辑之三,第322页)。
[4] 黄槐荣(整理):《腾冲的全民抗战》。据《腾冲文史资料选集》第一辑抗日战争专辑,第192页。
[5] 张问德:《腾冲县政府民国三十二年度工作报告书》。据《保山地区史志文辑》抗日战争专辑之三,第287页。
[6] 尹明德:《滇西军民抗战概况》,《腾冲文史资料选集》第一辑抗日战争专辑,第52页。原文记洪行率第4团,参《第11集团军总司令部参谋处作战日记(1942年8月1日至10月31日)》记述“洪副师长率杨(5)团(欠一营)灰(10)日往南甸”,应为第5团。
[7] 土司为泛称,正式名称有安抚司、宣抚司、宣慰司、长官司、土都司、土千总、土知州等;在山区还设有大山官,隶属当地土司。其时滇西共有土司(含退位、代办)14人、山官433人、属官444人、各类头人1481人,共2374人。据耿德铭《滇西抗战史证》,第18页。
[8] 黄文徽后任新28师82团团长,指挥该团参加了松山战役。
[9] 陆安:《尹德明:中缅界务研究的先驱》。据2012年4月12日《团结报》。
[10] 民国二年(1913年),第21代盏达副宣抚司思鸿升因案被革职,但仍有实力。
[11] 当时勐卯土司小应袭衎景泰年幼,省政府于1941年委任方克胜为代办。勐卯沦陷后,方克胜逃避于其连襟陇川土司多永安处,敌奸细诱惑小土司衎景泰降敌。据《德宏史志资料》第八集,李国清保密字1016号代电(28页),方克胜1944年8月8日致龙云报告电(95页)。
[12] 抚夷为土司下属官称。
[13] 张问德:《腾冲县政府民国三十二年度工作报告书》。据《保山地区史志文辑》抗日战争专辑之三,第306页。另据陇川土司署秘书杨绍臣撰述:陇川游击支队系刀保图于5月15日与陇川土司多永安相约建立,由杨绍臣(其他史料记为多永安胞弟多永清)任支队长,辖早英(一说为吴治国)、多永寿、多永明、周荣廷四个大队。后经第11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允许,改称滇西边区自卫军第一路陇川第二支队。据杨绍臣《陇川各族人民抗战概述》,载《德宏史志资料》第二集,第148页。
[14] 英国殖民者开办的缅甸煤油公司(Burma Oil Co.)。
[15] 许本和:《芒允的抗日自卫队》。据《腾冲文史资料选集》第一辑抗日战争专辑,第215页。另据载,此次溃退入境的是英国皇族盖尔克少将率领的三十余名官兵,经许本和接应后护送至腾冲,在古永街由当地士绅梁正中协助渡怒江至保山。1946年4月,英皇乔治六世曾通过英国驻云南总领事郭格耳为梁正中颁发皇家勋章一枚。
[16] 张问德:《腾冲县政府民国三十二年度工作报告书》。据《保山地区史志文辑》抗日战争专辑之三,第300页。《第11集团军总司令部参谋处作战日记(1942年8月1日至10月31日)》记述为毙敌50余,实际上这些记录都不可靠,因缺日方战史资料互参,已不可考。
[17] 徐春厚等:《曩宋、河东抗日片断》。据《德宏州文史资料选辑》第八辑,第203页。
[18] 李根源:《腾冲战役纪事诗》注〔3〕。据《德宏史志资料》第二集,第146页。
[19] 一说尚自贵部开至九保时日军已退去,未参加曩宋河三角地带战斗。据陈正德《梁河抗日游击队概况》,《德宏州文史资料选辑》第八辑,第209页。
[20] 一说尖山左侧及盈江河由盏西独立大队之一部及河西、清水、印泉三乡镇之民兵防守。据张问德《腾冲县政府民国三十二年度工作报告书》(《保山地区史志文辑》抗日战争专辑之三,第308页)。
[21] 尹明德:《滇西军民抗战概况》。据《腾冲文史资料选集》第一辑抗日战争专辑,第52页。
[22] 张问德:《腾冲县政府民国三十二年度工作报告书》。据《保山地区史志文辑》抗日战争专辑之三,第30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