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化元年(1465)初夏,连日大雨并夹带着大冰雹从天而降。明宪宗听说后敕谕文武群臣:“朕以眇躬嗣承宗祖鸿业,代天理物,负荷惟艰。兹者玄象示警,朕甚惧焉。永思厥咎,罔知攸措,用是减膳节用,斋心于便殿。将亲露祷于昊天上帝,引咎责躬,修明庶政。尔在廷文武群臣皆佐朕以行政者也,上下一体,休戚惟均。其自今日为始,各致斋三日,同加修省,务各秉乃诚,励精治理,毋事因循,为德为民,必臻实效。凡诸衙门有曾经具奏买办采办物料于民间者,悉皆停止,其有营造亦暂停免。过夏俟秋凉兴工,以便吾民。於戏,朕为天之子,尔群臣与朕分治天职,克谨天戒,理所当然。自今有可以匡辅不逮者,尚无有隐,尔等其钦承朕命毋忽。”(《明宪宗实录》卷16)
在这份自责修省书中,年轻皇帝将连日大雨和冰雹一类“玄象示警”当作自己反省的“原动力”,落实到实际行动上即为他对宫中“减膳节用”、对外停止各种民间采办和各类营造,并戒谕群臣“分治天职,克谨天戒”。
成化六年(1470)上半年,各省“旱涝相仍,民食草木几尽”(【清】夏燮:《明通鉴》卷31)。明宪宗闻讯后于八月癸丑日下罪己诏,昭告天下说:“朕以眇躬君临海宇,惟上天付畀之重,祖宗创守之艰,常怀惕励,罔敢怠遑。所冀民物康阜,协于至治,而志勤道远,厥效未彰。比者灾沴荐瑧,畿甸尤甚,三时不雨,一雨连旬,旱涝相仍,民食缺乏。循省厥咎,在予一人。百姓何辜,罹兹艰厄。兴言及此,良用测然。夫笃近举远者古之规,视远犹迩者朕之志,爰推忧勤之念,普施宽恤之仁,所有合行事宜条例于后。”(《明宪宗实录》卷82)
明宪宗在此份罪己诏中将自己继承大位看做是上天交付的重托,并表明自己一点也不敢懈怠。但近来天灾不断,百姓受难,作为一国之君、上天之子扪心自问:百姓何辜要遭此大难?要说有责任,罪责就在自己这位大明天子身上!由此他感到十分内疚,为了表达和弥补这样的内疚,他在诏书后面开列了15款,涉及宽刑省罚、除豁灾区税粮子粒与马草、蠲免受灾各地税粮、停止各类采买、停运各地起解粮草、免追逃旷工匠之役、停止受灾地区的清军活动、赈济灾民、招抚流民复业等八九个方面,并于最后说道:“凡民间利有当兴、弊有当革及一切便民之事,许所司具实开奏,毋有容隐。”(《明宪宗实录》卷82)
天灾是上天警示地上人君没做好人事,要他反省、改过。那么要是有什么异样之事发生又当何论?成化十二年(1476)夏天,北京城里出现了一个妖物,谁要是遇上它了就会昏迷不醒。谣言越传越快,没几天就传遍了京师,弄得满城骚然。本来就胆小的明宪宗这下可更不安宁,他不停地在宫中祭告天地,反省自己,其祝文曰:“臣以菲薄之资,抚盈成之运,顾政事之多缺,致灾异之荐臻。兹者京城内外,有物夜出,残害军民,惊动闾巷。夫变不虚生,必有所自意者,或用度不节,致伤民财欤?或土工繁兴,过劳民力欤?或忠言不闻,下情无由上达欤?或仁政不施,实惠未能下究欤?夙夜兢惕,罔知所措。伏惟大造垂慈,曲赐矜悯,赦过宥罪,转祸为祥,俾妖物潜消,居人安妥。臣当祗谨天戒,循省愆尤,期维新于政令,以图报于大恩,不胜惓惓恳祷之至。”(《明宪宗实录》卷155)(www.xing528.com)
在这份自我检讨书中,明宪宗将京师出现妖物视为鬼神的警告和上苍的警戒,并以此来做深刻的自我检查:是用度不节,致伤民财?还是土工繁兴,过劳民力?是忠言不闻,下情无由上达?还是仁政不施,实惠未能下究?
由此我们看到,尽管长年累月待在深宫大院的明宪宗似乎是无所事事,但实际上在面对天戒时还是有着他的十分可爱的一面。中国传统社会里的专制皇权几乎没有什么可制约的,唯天戒和祖宗之制还多少起了点约束作用。成化中后期,明宪宗治国理政愈发差劲,但一旦遇上了天戒,他还是一如既往地责己反省,因为在他及他所处那个年代的人们普遍看来,只有人世间的事情没做好才会遭来天谴和天戒——这也是中国传统社会流行了两千余年的天人感应思想深刻影响之使然。在那时的人们认识中,遭受了天谴和天戒的君主就必须要有所反应,且还得落实于实际行动之中。那么,究竟应该怎么做呢?除了像上文提到的皇帝自己反省反省,写写检查书,发发诏书,还应该要做什么呢?
综观成化朝历史,我们发现明宪宗主要从他所认识到的“宽厚”恤民层面采取了一些积极的政策,以期实现他即位之初就确立的“更始”天下之目标。具体分述如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