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筵制度是中国传统社会里为帝王学习治国平天下而专门开设御前讲席的一整套教育体系。早在西汉时就曾有儒臣为汉宣帝讲学石渠阁的历史先例。唐玄宗时设置集贤院,令耆儒日讲经史。宋朝开始正式有了“经筵”,形成了每年春二月至五月端午、秋八月至冬至逢单日由讲官轮流入侍进讲的皇帝接受再教育制度。
明朝开国后60多年的时间里,虽有“经筵”之名,但正式像样的皇帝接受再教育制度却一直没有建立起来,其主要表现为一无定期,二无定所。
洪武十五年(1382)九月,已退休的晋府长史桂彦良在上“太平治要”12条中将“经筵”作为治国之要提了出来。他说:“自昔圣主贤臣治天下之大经大法,具载六经,垂训万世,不可以不讲也。讲之则理明而心正,措诸政事无不得其当。今当大兴文教之日,宜择老成名儒,于朔望视朝之际,进讲经书一篇,敷陈大义,使上下耸听,人人警省,兴起善心,深有补于治化也。”(《明太祖实录》卷148)与宋代“经筵”相比,桂彦良将皇帝接受再教育时间作了缩短,要求每月初一、十五定期进讲。即使这样,自视甚高的明太祖却依然没把这太当回事,心情好时想起了就让人去叫儒臣们来讲讲,没心情的时候就根本不举行。这样的情势一直延续到了永宣时代,大明经筵制度还是没能建立起来。(《大明会典》卷52)
明朝经筵制度正式确立是在明英宗第一次当皇帝的正统元年(1436)二月。那时确定下来的经筵官系列及其职责是这样的:①知经筵事,即总体负责经筵讲读事宜,一般是由一员师、保之衔的公侯勋臣和内阁首席阁臣担任此职;②同知经筵事,相当于协助知经筵事负责经筵讲读事宜,一般由殿阁大学士和兼翰林院学士之衔的六部尚书或侍郎担任,人员2~3名;③经筵官,即直接为皇帝讲读经史的讲读官,一般由兼任翰林院修撰以上职衔的部院大臣或国子监祭酒担任,没有人数定额,视具体情况而定;④日讲官,即负责日讲的官员,有殿阁大学士和翰林院侍讲、侍读等;⑤展书官,即专门为皇帝讲读经史的经筵展掩御用书籍的官员,一般由两名春坊官担任此职;⑥侍仪官,即由给事中、御史各两员担任,专门负责经筵的侍仪;⑦供事官,由鸿胪寺、锦衣卫堂上官各一员担任,鸿胪寺鸣赞,锦衣卫扈卫,即负责经筵的司仪和扈卫等事宜。还有“勋臣或驸马一人领将军侍卫”(《明史·礼志九·嘉礼三》卷55,《明英宗实录》卷14)。
经筵讲读分为经筵和日讲两种。经筵又称为月讲,由皇帝到文渊阁或文华殿向内阁阁臣和翰林院学士学习或讨论与研究经史,一般是每年二月到五月、八月到十月逢二的日子,即初二、十二和二十二日举行。日讲也是指内阁阁臣和翰林院学士为皇帝讲述经史,但不受季节限制,随时都举行,地点仍然在文华殿。
正统初元,明英宗接受经筵教育还差强人意,但不久之后便流于形式,那时“虽有经筵之设,不过稽颡一讲辄退,讲者不能尽其余辞,听者不能悉其蕴奥,以故先王政教有所未举,祖宗成宪有所未修,天下利害有所未闻,及北伐罔功天步少艰论者,始咎太监王振专权误国,则已无及矣”(《明英宗实录》卷186,《废帝郕戾王附录》第4)。(www.xing528.com)
明宪宗登基上台后两个月左右,刑科给事中金绅、监察御史吕洪、南京监察御史郑安和南京翰林院侍读周洪谟等在各自上书进谏中不断地提到,请求新皇帝再启前朝的经筵制度。天顺八年(1464)五月乙丑日,翰林院编修张元祯在奏疏中明确请求成化帝轮召讲读官进讲,并指出讲读的内容必须“切于修德为治之道”或“警乎政事之失”,同时要求年轻皇帝不避风雨寒暑,坚持日御文华殿听讲,一旦经筵结束,就应该“凝神静虑,或默味所讲之理,或详玩所讲之书于以验之于身心”(《明宪宗实录》卷5)。明宪宗见到张元祯的奏疏后十分重视,命令礼部拟呈经筵仪注、内阁大臣推举经筵讲读官,并明确表示:“自古圣帝明王,未有不资学问而能致天下于太平者。”(《明宪宗实录》卷6)
重开经筵的准备工作大致进行了一个月左右,到天顺八年(1464)六月丁酉日,即礼部尚书姚夔等进经筵仪注的当天,成化朝廷公布了主司经筵活动的官员名单:太保会昌侯孙继宗与少保吏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李贤知经筵事,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陈文与吏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彭时同知经筵事,太常寺少卿兼翰林院学士刘定之,詹事府少詹事兼国子监祭酒司马恂,大理寺左少卿孔公恂,翰林院学士柯潜、万安,侍讲学士李泰,太常寺少卿兼翰林院侍读孙贤、刘珝、牛纶,左春坊左庶子兼翰林院侍讲王!、徐溥兼经筵官。李贤、陈文、彭时、万安、李泰、孙贤、刘珝、牛纶日侍讲读,翰林等衙门儒臣分值侍讲。皇帝明宪宗同时还宣布一月之后正式开启经筵活动。(《明宪宗实录》卷6)
天顺八年(1464)八月初二日是预定的经筵正式开启日,那天早朝结束,年轻皇帝朱见深来到奉天殿东边的文华殿,在御座上落座。司礼监官早在上天夜里做好了准备,在御座前的御案相向近处的讲案上分别放好“四书”和经史各一册。册内夹好由翰林官撰写的讲稿,即明人所说的讲章。书册被放在御案与讲案的东边,经册则被放在西边。皇帝一旦进入文华殿,锦衣卫大汉将军立即整齐地排列殿外侍卫,而参加经筵的官员也在殿外侍候。见到皇帝一落座,主管皇家礼仪的鸿胪寺官高声喊着:在殿外的知经筵事官、同知经筵事官、经筵官、侍班官、讲读官和侍仪官等向皇帝行五拜三叩首之礼!听到高喊声的太保会昌侯孙继宗暨六部尚书、通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国子监祭酒等官立即齐刷刷地行礼,礼毕后他们依次一一进入殿内。(《明史·礼志九·嘉礼三》卷55,《明宪宗实录》卷8)
这时鸿胪寺官又高喊:“进讲!”喊声刚落,进讲官便出列于外。只见得大学士李贤、陈文一一走了出来,来到了讲案前,面北向着年轻皇帝站立。鸿胪寺官又喊:“鞠躬…跪拜…起立!”然后由一个翰林院史官也就是展书官出列来到皇帝御案前,跪着为皇帝翻书到当天要进讲的章节,随即他又退立到讲案东侧。这时大学士李贤在讲案前站定,开始进讲《大学》一章。李贤讲完后,立即退立。这时展书官再次走到御案前,跪着将书册合上,并再退回到原班序列。而此时另一位展书官出列走到皇帝的御案前,跪着展开皇帝御用的经册,而后退立讲座西侧。大学士陈文随即走到讲案前,进讲《尚书·尧典》首章。陈文讲完后退回到原位,和李贤并列站着。展书官又马上走上前去,跪着为皇帝合上经册,再退回原班。这时鸿胪寺官又开始高喊“鞠躬…跪拜…起立!”李贤、陈文等一一退回原列队伍。(《明宪宗实录》卷8)然后序班走到御座前,将御案和讲案一一搬回原处,经筵活动至此结束。经筵官和侍班等再行礼,皇帝离开文华殿,回乾清宫休息。皇帝走后,孙继宗、李贤和陈文等经筵官及侍班等才开始鱼贯而出。这时皇家的膳食机构尚膳监已在左顺门备好了酒宴,专门用来招待知经筵事官、同知经筵事官、经筵官、侍班官、讲读官和侍班人员等。(《明宪宗实录》卷8,《明史·礼志九·嘉礼三》卷55)
能享用到这样高级别的酒宴那是有着无比的荣耀,至于能不能真正吃好,就同经筵活动中皇帝能不能真正学到知识才能一样,其所重视的是形式而非实质,但至少向世人表明:大明朝廷尊崇儒家、光昭圣学,其根本目的就在于正心,“务使圣心涣然,如天开日皎,则以之正心正家、正百官、正万民,而亿万载太平之业基于此矣!”(《明宪宗实录》卷77)至于对天下第一人进行的这样“知识补钙”究竟有多大的功效,那只有天知道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