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的评价主要沿用城市规划的评价方法。其评价标准、权重、时间范围等内容如何界定是评价的关键。目前,城市设计常用的评价方法主要包括成本收益法(CBA)、环境影响分析(EIA)、社区影响分析/评价(CIA/CIE)、政策—规划/程序计划—运用实施—过程(PPIP)以及层次分析法(AHP)等。
1)成本收益法(CBA)
成本收益法是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为目标,主要用于政府部门对大型市政工程项目的计划决策。
其基本原理是:确定建设目标,提出一系列解决方案,运用一定的技术方法,详细列出所有方案的全部预期成本和全部预期效益,通过比较方法,并依据一定的原则,放弃社会边际成本超过边际效益的方案,确定其优先顺序,并选择出最优决策方案。简单地说,就是如果一个财政项目收益大于成本,那么该项目就是可行的。这样投资者能够更直观地了解自己的投资行为可能产生的结果,从而为投资提供决策依据。它适用于效益可以用货币计算的财政支出项目,特别是在政府投资的大型工程项目中广泛应用。
法国经济学家杜普伊斯(M.Dupuis)于1844年首次明确阐述成本收益分析原理。这种分析方法的目的是确保公共投资的分配,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社会的整体利益。事实上,CBA方法是根据市场原则对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的潜在收益的等同考虑。
首个在大型公共投资项目分析中使用CBA方法的是由美国的“罗斯福新政”中实行《洪水控制法案》(Flood Control Act)的公共工程项目如大坝等防洪规划工程项目的评价(1936)。自那时起,成本效益法在公共项目规划和投资决策评价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尽管从“金钱”角度评价总体社会价值CBA方法是一个有用的工具,然而,它忽略了社会分配的影响,就是谁受益、谁支付的问题,以及在分配公平性方面的影响。在城市规划方面,CBA忽视了在资源配置方面规划的公平和社会的影响。因此,从广义上说,在社会经济影响评价上CBA存在缺陷。然而,CBA的最大优势是可以提供给决策者比较科学的、定量的评价公用事业的整体社会价值的重要思路和方法,从而对是否在项目中投入公共资源做出决策。
2)环境影响分析(EIA)
世界上第一个环境影响评价是在1964年加拿大举行的环境质量评价会议上提出的。其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并提出了预防或减轻不利影响的政策措施。对于交通项目的环境评价,主要是对自然环境的各个要素(如空气、噪声、振动等)进行分析评价,它只是从各个侧面对某一客观属性的环境因素进行评价,而不是从系统和整体的交通环境做出评价,其存在明显不足。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交通环境评价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www.xing528.com)
3)社区影响分析/评价(CIA/CIE)
CIE发展最重要的影响是城市规划理念的更新和发展。它没有过于注重实证科学分析的作用,而是强调了一个更具互动性的规划评价范式。这意味着,评价方法应该是互动的结果,而不仅仅只是一个简单的分析工具。这实际上是规划和评价的范式的变化。在CIE的创始人林奇菲尔德看来,评价不仅是在规划过程中的特定阶段,而是规划特定的发展和控制的相互作用过程(1996)。
简单来说,CIE就是通过分析新的政策或发展可能导致的空间变化,分析这些变化和产生这些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包括空间分配的资源和服务的利润或损失以及随后的影响分析和评价。通过利益相关者、参与者对这些影响的评价,以找出不同的解决方案。通过对这些方案的比较和评价,找出对利益相关者的偏好和理解,最终由决策者确定最满意的解决方案并实施、检查和监督,最后将实施结果反馈给政策制定和决策领域。
4)政策—规划/程序计划—运用实施—过程(PPIP)
政策规划实施评价(Policy-plan/Programme-Implementation-Process)这一评价体系否定了结果决定一切的模式,强调规划过程中要做出合理的评价。政策、计划、项目、方案、可操作的决议、实施、实施效果及影响等因素必须进行综合考虑,然后分别从规划实施的五个方面:一致性、合理性、事前优化、事后最优、实用性等进行综合评价。PPIP比传统的规划评价方法要复杂耗时得多,但也更实际更深入,其适用于综合评价实施结果和实施过程。
5)层次分析法(AHP)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是将与决策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该方法是美国运筹学家匹茨堡大学教授萨蒂于20世纪70年代初,在为美国国防部研究“根据各个工业部门对国家福利的贡献大小而进行电力分配”课题时,应用网络系统理论和多目标综合评价方法,提出的一种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方法。层次分析法是将决策问题按总目标、各层子目标、评价准则直至具体的备选方案的顺序分解为不同的层次结构,然后使用求解判断矩阵特征向量的办法,求得每一层次的各元素对上一层次某元素的优先权重,最后用再加权的方法递阶归并各备选方案对总目标的最终权重,此最终权重最大者即为最优方案。这里所谓“优先权重”是一种相对的量度,它表明各备选方案在某一特点的评价准则或子目标、子目标下优越程度的相对量度,以及各子目标对上一层目标而言重要程度的相对量度。层次分析法比较适合于具有分层交错评价指标的目标系统,而且目标值又难以定量描述的决策问题。其用法是构造判断矩阵,求出其最大特征值,其所对应的特征向量W归一化后,即为某一层次指标对于上一层次某相关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权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