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弥补国内轨道交通车站核心区研究的缺环,延展轨道交通车站站域规划研究方法
从发达国家的轨道交通车站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建设轨道交通车站可以迅速聚集人气进而推动区域发展,为当地创造可观的收益,并且在很大程度上能提高车站周边的环境,合理重组城市配套设施,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城市开发,尽可能地将社会效益最大化。如果在轨道交通站点建设前未规划好其与附近区域的配合,当车站客流量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将带来轨道交通站点更新、区域交通协调、既有基础设施更改等不必要的开支。另一方面,轨道交通的建设运营部门通过捆绑土地综合开发的方式,不仅可以保证轨道交通的合理客流,也可以形成投资收益,弥补轨道交通的运营成本,并促进车站的站域开发。但是目前我国轨道交通车站的综合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城市规划师和建筑师在该领域的研究仍然缺乏实践经验和研究深度。
2)拓展轨道交通核心区研究领域,正确辨析不同功能轨道交通核心区的特色及差异
我国目前对轨道交通车站核心区的研究之不足进而影响到对轨道交通车站的研究。从功能上看,目前国内轨道交通站点周边的设计一般为车站+商业+居住的布局形式。而实际上在功能复合的同时,轨道交通站点设计还应针对所处的区域环境,对其特色性质进行准确定位,以避免同质化竞争。例如,在我国香港地区,由于人口稠密、土地稀缺,轨道交通站往往与居住、商业整合开发,形成一个巨大的城市综合体,进一步强化了轨道交通站点步行接驳,使得整体的人流动线连续且流畅,同时通过商业开发来补充轨道交通运营成本,使得商业所占的比重极高,相对而言其他交通功能所占的空间比例并不高。而在日本的许多郊区,居住形态以独立式住宅为主,轨道交通与居住之间的联系往往需要通过公交或小汽车换乘,车站的换乘空间要求较大,因此车站的交通功能比重相对比较大,除此之外,日本有些市郊车站同时兼具社会服务功能,例如市役所、市民会馆等,有些车站甚至整合了公园功能,如图1-1所示。车站所具有的社会意义和服务意义已经超越了车站本身,车站从希望人们快速通行进出改变为期望吸引人驻留。特色性质可结合其周边既有产业与地域禀赋要素设定,并且融入创新要素,在既有特色上推陈出新,激活片区活力,形成有场所精神的轨道交通站点核心区。
图1-1 大阪站屋顶用于休闲的风之广场(www.xing528.com)
3)搭建学科沟通桥梁,实践建筑—交通—城市的跨学科合作研究
我国目前对轨道交通车站及车站综合体的研究既有城市规划学科领域,又有建筑学学科领域以及交通工程学科领域,各自独立研究的情况比较普遍,鲜有跨学科领域的合作。此外由于轨道交通车站整合了更多的功能,往往覆盖了换乘公交、停车场、商业区等,有些市郊站甚至成为综合交通枢纽(如与机场、火车站等综合),其涉及内容更为复杂。学科之间的沟通不足容易导致理论研究与工程应用的严重脱节。例如,北京四惠东站作为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与市郊轨道交通八通线的换乘车站,基于人性化的原则,车站设计为同站台换乘,目的是减小换乘难度,节约换乘时间。但是实际运营中,由于1号线的发车密度较高,八通线的发车密度较低,造成了两线换乘人流排队滞留等候的严重问题,这就是建筑设计与交通规划严重脱节的表现。
由于人口的集中效应,我国的大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市的发展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仍然会处于一个从城市中心区向郊区拓展的过程,即使已经在建的郊区新城也需要进行城市基础设施的提升。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布设也将从以城市中心为主转向郊区,更迫切需要研究一套适应市郊轨道交通特征的城市设计理论和研究方法。传统的建筑学或城市规划研究方法都因学科局限于空间特征研究或宏观研究TOD的理论,无法深入研究市郊轨道交通的独特性与针对性。单一学科的背景无法完成对综合体的研究,有赖于跨学科合作研究。
本书研究者具有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与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执业资质的跨学科背景,计划通过本书的研究工作,将建筑学、城市规划和交通学科的理论交叉融合,初步形成相对合理的市郊轨道交通车站核心区城市设计的理论与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