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班级管理疑难问题及解决方案
1.目前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班级的凝聚力较差。作为一个优良的班集体,成员之间应该有较高的心理互依性,集体应该有确定的被成员所接受的共同目标,成员能为集体目标的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新生班级凝聚力都较差,同学之间不能相互信任,对班集体的建设几乎没有人愿意出谋划策,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普遍较差。
(2)班级的管理制度不够规范。班级的规章制度分为两种:成文的制度和非成文的制度。成文的制度包括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和班级自己制定的管理制度等。班级中非成文的制度主要指班级的传统、舆论、风气、习惯等,是班级中约定俗成的规范。由于多数的同学认为班级的制度不是由班级同学自己讨论制定的,在班级中大家也不会根据班级情况的变化修订班规,所以导致了规范全班学生行为的班级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形同虚设。班级的制度建设对于班级的建设至关重要,对于中职生来说是其学习如何适应社会集体生活,实现自我管理、自我负责的重要手段。但目前班级制度建设尚未健全。
(3)学生不积极参加班集体活动。学生无法通过正常的渠道释放多余的精力,谈恋爱的现象就较为普遍。
2.改善班级管理的建议及对策
(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正确的学生观是把学生看成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相信所有的学生在班主任的指导帮助下都能学好、都能成绩优异,把学生当朋友看待。学生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是自由的、具体的、独特的、不断生长着的生命体。然而,在现行的教育体制、教育理念下,学生还是学生,班主任就是班主任,学生要听从班主任,对班主任的思想观点来不得挑战。尽管大部分班主任都愿意和学生探讨,但由于历来的“威严逼人”型教育,使大多数学生养成了接受性的习惯。所以班主任不仅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在此基础上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创造相互探讨的学习氛围,养成互动的学习习惯。
(2)以制度建设作为班级管理的有效载体。推行制度化建设,实施制度化管理,不仅是集体建设水平的标志,也是班集体得以形成并向优秀班集体发展的有力保障。管理制度为学生提供了行为标准和行为调控的依据,能使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但在制度“管”学生的环节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制度要跟着学生走。学生到哪,制度就要跟到哪,置班级于制度控制之下,做到有章可循、有约可依,借助于规章制度的约束力,使班级目标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和程序化。
2)制度要有操作性。班级制度要在形式上精确,具体可行,便于操作。班级制度要在全班广泛征求意见、反复论证、权衡利弊的基础上并结合年级的量化管理条例来制定,并且在执行过程中我们还应不断搜集资料,进行比较,不断修改和补充,使之更加完善。
3)制度要具有科学性。班级制度的制定要从班级出发,遵循教育规律,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符合学校管理特点。
4)制度要有教育性。制度的制定要从管理需要出发,考虑教育目标,发挥教育功能。
5)制度要有相对稳定性。在执行中要不断完善,不能半途而废,更不能朝令夕改。(www.xing528.com)
(3)确立三位一体的班级管理模式。所谓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就是专业组长、班主任、学生干部共同进行班级管理的模式。专业组长是所在专业各班级的总负责人,负责把握班级管理建设的方向,负责加强班级管理工作指导、检查,制定和完善班级管理目标的评价机制;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指导者、管理者和组织者,也是完成班级管理工作目标的责任人;而学生干部是联系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的桥梁,三者缺一不可。因此,要不断提高专业组长、班主任、学生干部的业务素质,强化思想工作、教育管理工作,做到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完善班主任工作考核机制,建立学生干部自我评价、学生评价机制;采取“专业组长、班主任、学生干部”三位一体的班级管理模式,以生为本,和谐共建良好学风班风,促进班级管理工作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制度化和系统化。组织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让学生能展现自身特长,严防学生谈恋爱现象。班级管理工作是一项十分烦琐和艰巨的工作,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经验,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二)案例分析
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曾对教师说过一句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教育是一种爱的艺术!这种爱虽然不同于父母、家人、朋友的爱,但我觉得这种爱与其他类型的爱都具有一种共同的特点:无私。只有这种无私的爱,才能使我们的教育产生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同时,也能使我们的生命变得更加充实。把这种爱扎根在人格的土壤里,默默地奉献着自己,也渐渐地壮大着自己。作为班主任,每天接触的,是几十颗等待滋润的心灵。如何使这一颗颗心灵健康成长?只有采取不同的教法才能在实践中获得成功。
♥教育故事:
我们班有一个学生卢冠霖,这个孩子脾气比较暴躁,做作业时动作很慢,思想很不集中,回家作业经常不做,即使做了,也做不完整,书写相当潦草,每天不是任课教师就是学生向我告状。于是,我找他谈话,希望他能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学习为重,按时完成作业,知错就改,争取进步,争取做一个他人喜欢、父母喜欢、老师喜欢的好孩子。他开始是一副爱理不理的样子,后来口头上答应了。可他又一如既往,毫无长进,真是“承认错误,坚决不改”。此时我的心都快冷了,或许他是根“不可雕的朽木”。但又觉得身为班主任,不能因一点困难就退缩,不能因一个后进生无法转化而影响整个班集体,必须面对现实!我内心一横:不转化你,誓不罢休。
有一次在课堂上,见不爱学习的卢冠霖很难得地高高举起了手,我立刻请他作答,当时他可能是有些紧张,在回答时结结巴巴的,结果班上另一个同学当场笑出声来。我还没来得及作出反应,只听卢冠霖气势汹汹地冲同学吼道:“笑什么笑!”这位同学顿时止住了笑,可卢冠霖并未就此罢休,他立刻“气炸了”,把手中的课本往地上一摔,径直走向教室门口,甩门而出。见此情景,全班同学都愣住了。当时我迅速做出判断,首先要保证学生们正常上课,其次为了确保卢冠霖的安全,要立刻把卢冠霖找回来。于是我立即追出门外,叫住卢冠霖并告诉他现在是上课时间,如果因为他的缘故而耽误了其他同学的学习,会使本就不融洽的同学关系更增加一层隔膜。也许是担心成为全班同学的“公敌”,卢冠霖默默地跟着我回到了教室。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卢冠霖虽然人在课堂,却始终没有冷静下来,一会儿踢桌子,一会儿撕练习本。为了保证其他学生的正常学习,我引导其他学生继续集中精神上课,对卢冠霖采取了冷处理的方式。
下课了,我发现卢冠霖仍然没有“消气”,因此先把刘华政找来,对他进行了批评教育,刘华政也表示已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愿意向卢冠霖道歉。又过了几节课,当我发现卢冠霖已逐渐冷静下来后,便将他找来谈话。他一进办公室便低着个头看地板,像是在找什么东西似的——我知道他已经做好被批评的准备,而且打算一如既往地“虚心接受,屡教不改”。于是我决定换一种方式:我拉住卢冠霖的双手,告诉他老师遇到类似的情况是会和他一样不高兴、很生气,对卢冠霖刚才的生气表示理解。听到我这样说,卢冠霖的眼神“亮”了起来,他抬起头注视我,一脸委屈地向我吐着苦水:“刘华政太气人了呀。”这时我知道,我已经取得卢冠霖对我的一份信任,拉近我们的距离。于是,我认真地做起了“倾听者”,耐心地听卢冠霖把话说完,并时不时地点头表示赞同。接着,我以“知心人”的身份与卢冠霖一同分析课堂上的做法,让卢冠霖知道他生气时的甩门而出、踢课桌、撕本子等行为对自己、对教学用品都没有好处,这样的生气并不“合算”,同时告诉他“合算”的做法是:让老师批评刘华政,自己可以生气但不做伤害自己身体、破坏教学用品的行为。见卢冠霖听得很认真,并认同我的分析,我再以老师的身份告诉他对于他发脾气的做法我不喜欢,学校的校规也不允许,同时告诉卢冠霖我相信今后如果再遇到类似的情况卢冠霖一定会采取“合算”的方式来处理问题,卢冠霖真诚地点着头,以向我保证着。回归事件本身,在谈话中鼓励卢冠霖宽容、大度,原谅刘华政的错误,并适时让刘华政当面道歉,使卢冠霖的宽容落实在行动上。在化解了卢冠霖与刘华政的矛盾后,我在班中进行了教育,表扬卢冠霖的举手发言、热爱学习以及宽容大度、虚心改正,也表扬刘华政的知错就改、真诚道歉,使全班同学都受到教育的同时见证“后进生”卢冠霖的进步、期待他的下一个进步。
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当、自身的性格特点、学校教育不够完善等原因,使卢冠霖成为了“后进生”。有鉴于此,我认为可以从对卢冠霖本人的引导、加强学校与家庭的配合、对全班学生的引导三方面着手,对其进行引导,加以帮助。同时,对于“后进生”的转变需要教师花更多的心思寻找出路,找准方法。在本事件中,我冷静思考,迅速反应,在保证课堂教学的前提下,以冷处理的方式给予卢冠霖冷静下来的时间,然后另寻时机与他进行谈心交流。对于此事,尽管我很生气,并知道该事件对班级学生有着很大的负面影响,但为了更好地使卢冠霖转变问题行为,我安奈自身情绪,以温和的口吻、亲切的话语、换位思考的方式换取卢冠霖对我的信任、排除卢冠霖对老师的对立情绪。同时,给予充分的时间、付出真心的情感,在谈话中让卢冠霖认识自身行为的不正确、了解正确的做法,并调动卢冠霖的情绪来原谅刘华政、并保证下不为例。之后,我再对班级学生进行引导,一方面让学生对卢冠霖与刘华政各自错误行为引以为戒,一方面见证两位同学的用于认错与知错就改。放学后,我也及时与卢冠霖家长联系,由于家庭教育对卢冠霖的问题行为也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放学后,我与卢冠霖的家长反馈了事情的经过,在反馈的过程中,我放下老师的身份,不以“告状”的口吻而以朋友的角度表示自己对卢冠霖的担忧,消除家长对我的警戒心理。在博取家长对我处理该事件的方法的认同后,我努力争取卢冠霖的家长也就此事对卢冠霖稍加教育,博取家长对我工作的支持,争取家校教育的配合,促使卢冠霖的转变。使对卢冠霖的教育与转变更有成效。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教师应该相信后进生同样具有良好的本质,并相信通过自己的爱心与坚持,“后进生”终究能够得到转变。有了“信心”才能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后进生”,并努力寻求恰当的方式教育学生,帮助其渐渐转变。在引导教育“后进生”的过程中,教师一定会遇到“碰壁”的情况,但我们不能失去信心,不要放弃转变“后进生”的信念,事实已经证实:信心是基础,信心不会枉费。在教育卢冠霖过程中我是通过寻找孩子闪光点做文章,无奈,我只好说谎。一天早自习,我当着全班学生的面对这个孩子说:“老师昨天听你妈妈说,你吃苹果时还能想着给妈妈,真是孝顺的孩子,老师就喜欢孝顺的孩子,更相信孝顺的孩子会是遵守纪律的孩子。”在他脸上我看到一丝笑容。在数学课后,我又悄悄地对表现和平时没多大变化的他说:“老师看到你这节课,比以前听课认真了许多,要是你以后课上能回答对一个问题老师就给你发颗五角星,加油啊孩子。”他毕竟是孩子,一夸就高兴了,连续两次善意的谎言,他有了一点改变,于是我就经常夸他,经常以朋友的口气和他谈心,还降低标准地为他发星,孩子渐渐地开始学本分了,后来还主动要求晚上留下来让我考他,他说他想得个大奖状回家,我则不失时机地向他提出更高要求,让他帮助别人,为班级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几句善意的谎言竟起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增强了他的自信心,让他的学习兴趣有了明显的提高。
在班级教育中“后进生”其实是“弱势群体”,他们需要教师更多的关爱。关心他们,多交流思想,做他们的知心好友;宽容地面对每一次“问题行为”的反复,用真心感化学生的心灵。当“后进生”出现“问题行为”的时候,多采用换位思考、“心灵感应”,给予一份理解、一份同情。我们都知道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的过程便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而是充满了人情味的心灵交融。这样老师才会产生热爱之情。心理学家认为“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对于卢冠霖这样的后进生,我对他敞开心扉,并以关爱之心来触动他的心弦。“动之于情,晓之于理”:用师爱去温暖他,用真情去感化他,用道理去说服他,从而促使他主动地改正错误。对待卢冠霖,我没有直接批评他,而是与他从交朋友做起,让他感受老师对他的信任,感受到老师是自己的良师益友;让他感受到老师给自己带来的快乐,让他在快乐中学习、生活;让他在学习、生活中体会到更多的快乐,从而达到良性循环的效果!同学的帮助对一个后进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让他在快乐中学习、生活,在学习、生活中感受到无穷的快乐!通过同学的教育、感染,促进了同学间的情感交流,在转化后进生工作中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对“后进生”的教育中,我们要坚定信念,给予充分的时间和精力。无论是对“后进生”,还是对班级学生、对家长,耐心,能换来学生对我们的信任,耐心,能把事件妥善地解决,耐心,能让每一次的教育作用发挥到最大化。我还经常与家长联系,相互交流在家里、学校的表现。我和家长达成共识,齐抓共管,现在孩子作业慢慢的开始写了,课堂上我不时的就到他的身边,经常提问他,及时了解他的学习状况,和他谈心,然后和家长互相交换近阶段的学习状况,表扬已经有的进步,共同交换需继续督促的事项,开学差不多两个月了,在学校和家庭的共同教育下,孩子学习的兴趣明显有了提高,在学习习惯上也比以前好了很多。相信他会有更大进步的!
我想,转变“后进生”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目标。鲁迅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名言:“教育是植根于爱的。”爱是教育的源泉,教师的爱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对学生的热爱、理解、尊重,是教育成功必不可少的条件。对“后进生”更要讲究爱的艺术。爱学生,就必须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爱他们的喜怒哀乐。有时一个关爱的眼神,一句信任的鼓励,都能赢得问题学生的爱戴和信赖,会使他们的潜能发挥出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