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 李博
一、 案例概述
高校受助学生除了自身经济状况较差,还存在心理健康受到影响、学业发展与综合能力拓展受限、部分学生感恩与诚信意识等有待完善等“多维贫困”问题。针对此问题,同济大学于2010年启动“发展性资助”计划,其中“新生成长学校”是同济大学发展性资助的品牌项目。该项目着眼于学校“专业精英,社会栋梁”的学生培养目标以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展的特殊需求,每年从新生中遴选300—400名来自中西部、农村地区的特困新生。在一年的时间内,通过组织价值引领、朋辈互助、学业提升、慈善感恩、艺术欣赏、素质拓展等各种类型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人性化、个性化的服务。自2010年新生成长学校项目启动以来,至2014年6月,新生成长学校共为1154名学生的发展提供助力。
二、 案例分析
同济大学现有4337名本专科困难生,其中特困学生1310人;在困难生中,有50%以上是来自农村地区,有近60%的困难生来自国家划定的中西部地区(此为2014年11月初数据)。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问题,是整个社会贫困问题的一部分。目前经济学界认为,贫困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是一个复杂而综合的社会现象。贫困问题的测度,不应该只有“经济”这一尺度,教育水平、健康状况、公共物品的获得等都应该列入贫困测度的指标,这就是经济学中“多维贫困”的概念。
“多维贫困”这一概念同样适用于高校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在高校中,不少受助学生除了资金缺乏、生活水平低,同样存在“多维度贫困”的问题:
(一) 学业提升方面
经我校调研,受助学生大多动机明确、学习刻苦、成绩优秀,积极要求上进,力争通过自身努力来改变贫困现状。但是,也有少数学生因为忙于兼职打工,影响了学习,成绩一般,甚至还有个别人因为贫困而心理压抑,无心学习,所以成绩不佳。
(二) 素质拓展方面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与普通学生相比,在发展性学习方面机会有限,没有经济能力参加有利于提高自身技能的校外培训,也很少参与校外一些需要资金支持的艺术欣赏活动、体育健身活动等。
(三) 心理健康方面
不少受助学生存在心理的“亚健康”。如自卑心理:部分贫困生由于经济上的困难,会觉得低人一等,表现出一定的自卑感;焦虑心理:贫困生由于家庭经济负担很重,致使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精神经常处于一种焦虑状态;妒忌心理:如对富裕同学的奢侈生活及由此而表现出来的优越感,既羡慕又不满;孤僻心理:贫困生在人际交往中往往表现出孤僻的特点,不愿向别人敞开心扉,独来独往,自我封闭,有的不愿参加社交活动、社团活动,从而出现各种人际交往问题。
(四) 思想道德修养方面
部分学生的感恩意识有待培养。在一些受助学生看来,贫困是一种普遍现象,而贫困更是一种权利,享受资助是很自然的事情,他们对于国家和社会资助的“等、靠、要”思想严重。还有些学生诚信意识不强,如有些受助学生通过国家助学贷款完成学业,但在毕业后却不还所欠银行的贷款。
三、 解决方法与步骤
针对困难生在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同济大学于2010年启动了“发展性资助”计划。“发展性资助”是在经济资助已经基本满足学生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教育活动,促进受助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为此,学校做了一系列的工作:
(一) 前期准备
1.搭建平台,整合资源
学校把“发展性资助”列入985三期项目和德育“十二五”规划,对“发展性资助”给予充分的支持。除了纵向的资源,学校还整合其他资源为资助育人服务:如整合校友资源,聘请校友做学生导师;与企业联系,为学生提供企业参观机会等。
2.优化形式,隐性帮困
针对困难学生的教育活动要充分考虑到受助对象的心理感受。同济大学助学服务中心以“新生成长学校”为名义开展受助学生活动。在实际操作中,学校各个学院从家庭经济困难新生中遴选出一些来自中西部、农村地区,学习基础薄弱,性格内向,平时参与活动较少的学生加入“新生成长学校”。这样既保障了服务对象的针对性,又充分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
3.面向需求,完善课程
助学服务中心多次对受助学生开展调研,在摸清学生需求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制定新生成长学校课程计划。课程分“必选课程”“限选课程”“自由选择课程”,既要使课程达到育人的目的,又要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
(二) 项目开展
助学服务中心以各种活动支撑整个项目的开展。仅2013—2014学年,新生成长学校就组织大型活动15场,中小型活动23场。活动内容涵盖革命历史场馆参观、迎新交流、话剧观摩、电影欣赏、假日小型社会实践、职业生涯规划讲座、敬老院义工等。以下主要通过这两年的活动,介绍新生成长学校项目开展情况。
1.价值引领活动(www.xing528.com)
资助育人活动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文化的多样性及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目标所决定的。新生成长学校组织学员参观宋庆龄故居、国歌纪念馆、鲁迅纪念馆等。2014年5月,学校组织组织绿色校园讲座,2014年6月组织崇明爱国主义教育参观活动。
2.感恩励志活动
针对受助学生开展感恩教育,不仅是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而且更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环节。新生成长学校每月组织学员去敬老院、阳光之家参加义工活动;2013年11月,组织新生成长学校学员参加上海市慈善慢跑活动;2014年1月,组织学员参与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组织的“万人捐帮万家”活动等。
以立志成才、矢志奋斗为主题的励志教育是大学生成长的“精神之钙”。新生成长学校依托学校“励志之星”等品牌活动,为新生成长学校开展经常性的励志教育。
3.学业提升活动
学校有专门的助学服务义工队,每周专门开展基础学科辅导活动,该活动受到新生成长学校学员们的热烈欢迎。此外,新生成长学校内部开展英语沙龙、电脑知识课程互助、专业课辅导答疑等,促进学员们学业能力提升。
4.朋辈互助活动
朋辈教育是育人工作的重要抓手。新生成长学校聘请高年级学生、研究生、学校“励志之星”等作为新生成长学校的“小导师”,与新生成长学校的学生结对共成长。在新生成长学校内部,经常举行组员谈心、迎新晚会、任务徒步、“品美食、话家乡”等活动,学员们同心并力,共同成长。
5.艺术欣赏活动
新生成长学校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艺术欣赏机会。助学服务中心联合校团委、学校艺术中心等,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校内外艺术欣赏机会。如2013年12月,组织学员欣赏话剧《我的未来不是梦》;2014年3月,组织学员到上海大剧院欣赏残疾人艺术表演,学员们欣赏到了现场版的《千手观音》。学校还组织学员们观看电影,很多受助学生都表示,这是他们生平第一次走进电影院看电影。
6.素质拓展活动
新生成长学校组织丰富多彩的素质拓展活动。2013年11月,新生成长学校组织学员们赴同济大学嘉定校区参观,并开展团队训练活动;2014年3月,聘请学校心理咨询中心老师为学员们开展“压力下的人际沟通”讲座;2014年4月—6月,组织假日小型社会实践活动;2014年7月,组织学员赴山东、河南等地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三) 项目实施效果
新生成长学校项目开展以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首先,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参与度较高,学生在活动中发挥出很强的主动性、创造性;其次,在这个平台上,不少受助学生的人际交往困难、学业困难等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解决;再次,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得到提升;在一起活动的过程中,许多学生的性格也变得开朗;另外,学生离开新生成长学校后,仍然对新生成长学校有很深的感情。每一年的新生成长学校活动结业之时,都有不少学员主动留下来,做下一年度新生成长学校的组长,为学弟学妹们服务。
2014年6月,第一届的新生成长学校学员毕业了。他们中有不少人进入了知名企业工作或选择继续深造,有的学生还被选留做了辅导员。许多2010年加入新生成长学校的学员们在毕业前夕,特地找助学服务中心的老师合影,留下关于新生成长学校的美好记忆。
四、 启示与思考
新生成长学校项目自实施以来,在破解“受助学生多维贫困问题”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取得了一些启示和思考:
(一) 资源保障到位
项目的成功和资源的保障是分不开的。“新生成长学校”项目启动以来,一直得到学校领导的重视,各方面资源保障到位。同时助学服务中心积极争取校外资源,服务于“资助育人”。
(二) 关注学生需求
助学服务中心把受助学生需求放在第一位,中心定期调研受助学生在学业、生活、心理、个人成长等方面的需求,不断升级“新生成长学校”培养计划。
(三) 完善工作机制
“新生成长学校”在多方面完善了工作机制。如采用隐性帮困,优化了帮困形式;让学生采用自主管理的方式,学生具有较大的自主权,在社会实践等活动环节,学生自己提出策划、自己组织实施,保持了很高的活动积极性;采用了“朋辈导师”制,研究生、高年级本科生等与新生结对成长,随时给新生以引导。
(四) 加强理论研究
助学服务中心围绕“资助育人”活动开展理论研究,为实际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基础。2012年,中心总结新生成长学校的经验,写入上海市教委课题“高校困难学生资助包研究”。2013年,中心以“多维贫困”为议题,在省级刊物发表学术论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