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上海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典型案例:助力托起学生青春梦

上海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典型案例:助力托起学生青春梦

时间:2023-10-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学费减免及社会各方面的资助,小冬顺利地踏入大学的校门。心理咨询的老师会及时向辅导员及资助中心老师反映其情况,并提供专业建议,以改善小冬心理上存在的问题。这让小冬意识到,自己和别的孩子是一样的,不是总会被照顾的那一类,同时也意识到成功是需要靠自己去努力争取的,不是“等、靠、要”就能够得到的。

上海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典型案例:助力托起学生青春梦

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 魏红伟

一、 案例概述

小冬(化名),来自H省一个孤儿院,从未见过父母,从出生开始便在孤儿院生活。通过学费减免及社会各方面的资助,小冬顺利地踏入大学的校门。但入学以后,他却一直闷闷不乐,自己独来独往,很少和同学们接触,被同学们戏称为“蓝精灵”。通过与其深入谈话发现,他患有先天性眼部疾病,视力不好,但不影响正常的生活,但他总觉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另外,他存在严重的自卑心理,觉得自己的吃、穿、用都不如别人,其他同学的手机都可以玩各种各样的游戏,而他的手机并非智能手机,没有办法玩在线游戏,这让他觉得自己和同学们没有相互沟通的基础。通过教委的帮助,移动公司为小冬赠送了一部可以拍照的智能手机,但他又觉得送的东西没有好的。学校对他又进行了各种资助,但他似乎养成了一种依赖的心理,没有钱了就会向辅导员及相关老师开口索要,学院资助的力度难以满足他的要求。经了解,他认为自己是孤儿,从小就受到别人的资助,觉得学校及老师的帮助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二、 案例分析

在案例中,小冬所要解决的,是自身的心理问题。否则,无论学校的物质帮助有多大,也无法解决他的实质问题。

在本案例的处理过程中,学校方面采取了如下措施:

一是重点关注。孤儿,是高校中存在的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入学之初甚至还未入学之时,就会得到学院的密切关注。孤儿在缺失父母的环境中长大,大多存在自卑、无安全感、内心孤独等心理特征,就像案例中的小冬一样,他感觉自己是一个人活在世上。

二是思想引导。小冬有着典型的孤儿的自卑、孤独和依赖心理。由于身份的特殊,他是在社会资助的环境中长大的。在接受了学院的多方资助后,他对于学校和老师是极其依赖的,从而使他丧失自我,不够自立,“等、靠、要”的思想严重。发现在这一问题后,辅导员及资助中心老师从思想上对其进行引导,鼓励其自强自立,告诉他学校为他申请奖助学金的目的,是要他好好学习、回馈社会。同时,考虑到小冬的视力问题,资助中心老师为小冬提供了在食堂放映电视的勤工助学岗位,让他体会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报酬的快乐,并激励其加强自身的业务知识学习。

三是心理疏导。针对小冬的情况,辅导员老师及时与心理中心的老师取得了联系,建议小冬每周做一次心理咨询。心理咨询的老师会及时向辅导员及资助中心老师反映其情况,并提供专业建议,以改善小冬心理上存在的问题。

四是适当拒绝。适当拒绝有时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小冬参加学生会面试时,老师们接受了心理中心老师的建议,没有给小冬任何的照顾,完全让他凭借自己的能力去参加竞选。后因诸多的原因,小冬未能如愿以偿,可以说是碰了入学后的“第一次壁”。这让小冬意识到,自己和别的孩子是一样的,不是总会被照顾的那一类,同时也意识到成功是需要靠自己去努力争取的,不是“等、靠、要”就能够得到的。小冬在短暂的失落中明白了更多的人生道理。(www.xing528.com)

三、 解决方法与步骤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虽然主要是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但如果简单地把解决贫困生特殊群体的思想变化当作思想问题来处理,是达不到教育效果的。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贫困生思想政治工作,探索二者的有机结合,是解决贫困生思想变化问题的重要途径。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载体和重要形式,并且为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心理背景;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促进贫困生特殊群体形成健康的心理机制,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紧密结合。

第二,正确引导贫困生特殊群体的自我教育。针对贫困生特殊群体出现的自卑、无安全感、内心孤独等情况,辅导员应引导他们适当调适好自己的负面心态,发挥贫困生特殊群体的主体作用。通过说服教育、示范引导、勤工俭学、创业实践、职业生涯规划等多种形式,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自主能力和创造才能等主体属性,使他们学会自主地确定个人成长的发展方向、发展计划和发展行动,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在实现自身价值时注意与社会价值相统一。

第三,促进贫困生特殊群体的顺利社会化。孤儿作为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在其社会化过程中明显存在着障碍,如前述所说的消极的思想状况对其顺利社会化将产生重大影响。这就要求学生工作者要确立有利于贫困生特殊群体的个性品质发展的培养方案,借助社会实践、专业实习等形式引导他们逐步走出校园、接触社会。这个过程能够逐渐排除贫困生特殊群体在社会化过程中的思想障碍和病态的人格特征,使他们自觉、自愿地将自我与社会融为一体,使他们成为身心健全、全面发展、具有独立意识和独创精神的人。

第四,建设校园文化,营造和谐发展环境。学校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是贫困生特殊群体健康成长的外部条件,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健康的校园文化能够使他们感到轻松、民主、和谐,为他们思想及人格的发展奠定外因基础。良好校园文化环境的营造需要动静结合,并辅之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以便形成一种和谐、奋进的群体思想氛围。我们要将诚信教育、励志教育与感恩教育贯穿于贫困生特殊群体教育的始终,使他们一直处于一种积极的影响之中,促使他们的精神世界更丰富、更健康,最大限度地减少思想危机的发生,培育美好的心灵,塑造健康的人格。

四、 思考与启示

第一,以平常心对待特殊群体的学生。教师一定要摆正心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切勿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极度关注,使其产生自己和别人不一样的心态,避免“等、靠、要”思想的产生。

第二,挖掘提升学生知识技能的新途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除物质帮困外,我们更应该关注对学生人格的培养、技能的提升,为他们提供社会实践的平台,促使他们能够顺利走入社会。

第三,各部门紧密配合、通力合作,把资助育人工作作为学院的长期、首要的任务。资助育人工作并不是简单的资助部门的工作,需要学院各部门的通力配合、紧密协作,尤其是心理中心、资助中心、系部更需要定期联系、交换意见、共同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在保证学生物质资助的同时,确保学生的心理健康、人格健全,能够顺利进入社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