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案例概述
上海某高校大三学生小杨来自西部地区,父母在家务农,父亲因大病丧失劳动能力,家中共有三个孩子,家境贫困。但小杨自身刻苦努力,成绩优秀,多次获得学校学习优秀奖学金和各类荣誉。在学习之余,他还努力上进,参加各类兼职活动,缓解家庭的经济负担。
在校期间,小杨申请了国家助学贷款,解决了学费问题,还通过了学校的困难生认定,每年获得国家助学金3000元。2014年秋季,学院参考小杨的综合情况,认为他学习成就优秀、各方面表现突出,符合评定国家奖学金的条件。通过个人报名、民主评议、答辩公示等环节,他最终获得了国家奖学金8000元。
学校在奖学金获取金额上,考虑公平分享的原则,根据学费、住宿费和消费等情况,结合国家、学校和个人分担的原则,有最高限额的规定:规定最高奖、助学金额不得超过1.1万元(不含贷款、勤工助学收入)。
本学年,小杨在获得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的同时,还获得校内学习优秀一等奖学金。根据相关规定,仅对其发放国家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校内学习优秀奖学金则颁发荣誉证书。小杨对此表示不解。他在对辅导员的申诉书中写道:“两份奖金都是我努力学习后应得的,学校应该把奖金发给我。”小杨在此事上表现出比较强烈的情绪。
二、 案例分析
以上是一个很典型的学生索要资助的案例,涉及资助的公平和效率问题。小杨在已经获得了较多资助的情况下,忽略了学校对学生受资助总额有限定的前提,一味强调自身应得份额。他没有意识到,资助行为的本意是培养学生自立自强、勤奋好学、体谅他人、感恩诚信的品质。
三、 解决方法与步骤
通过谈话的方式与小杨进行交流和引导,要对其进行教育,使其意识到资助要兼顾公平和效率,在资助总量固定的情况下要考虑到资助的公平性。小杨的不满是出于自己内心对于“个人公平”的追求,但忽视了规则和整体公平,并且对学校提供的资助产生了依赖心理。
跟小杨谈话时,要对他本身的需求和学校的政策进行分析,同时帮助小杨做好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规划。
1.向小杨深入解释学校资助工作的工作目的和流程,特别是奖学金、助学金项目的设置的公平性原则
要让小杨意识到,资助不仅仅是发钱解决学生经济上的困难这么简单。国家对于贫困学生的资助是出于对其关爱的目的,是为了帮其解决学习过程中的后顾之忧。资助并非是符合条件就一定要全部拿到,而应在维护公平的原则下进行。同时,向小杨解释清楚奖助学金评选原则和流程,也让小杨自己谈了对于评选公正性的认识,对于评选过程及结果是否认可;向小杨介绍学校为保证资助的公平性,对学生所获得的资助总额做了限制,如一个学生一学年获得的奖、助学金(不包括贷款、勤工助学)总额不超过1.1万元,目的就是要让资助能够更多地惠及其他困难学生,而非集中在个别人身上。(www.xing528.com)
2.跟小杨深入谈心,培养他的大局意识和感恩回报意识
老师要首先肯定小杨的努力,对于他能够通过自身努力在学业上获得优异的成绩表示认可,同时对于他自强不息,依靠勤工助学补贴生活的行为给予赞扬。同时,对于他索取资助的行为进行分析,告诉小杨他只重视了个人公平而忘记了顾全大局,忽略了整体公平;资助不是无限制地发钱,而是要让学生有感恩意识、有奋进意识;如果看见一点福利就一哄而上地去索取,就失去了国家对贫困生进行资助的初衷。启发他思考,不断获取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对给予他资助的国家和学校以回报;加强感恩教育,引导他通过参加志愿者服务来回报社会,通过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来奉献爱心。
3.帮助小杨进行大学生涯规划
因为小杨已经大三,面临着毕业的问题,可通过对小杨自身条件的分析,引导他思考毕业后是升学还是就业的问题。小杨表示,自身所获奖学金、助学金已经完全能够支撑自己的日常开销,毕业后他想继续深造,也想早点出来工作,减轻家里的负担。老师应该针对他的情况进行引导,帮助他分析自身的具体情况,包括读研究生期间对家庭经济的影响。小杨表示,自己所学专业本科生的就业情况要好于研究生,且读研期间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都不是自己的家庭所能承受的。经过仔细考虑,小杨还是决定毕业后先工作。老师要对他能够理性分析自身条件给予肯定和支持,并且鼓励他在大三期间寻找实习单位积累经验、拓展视野,及早着手,增强就业竞争力。
四、 启示与思考
资助是手段,但根本目的在于育人。如果学生对于所有的资助项目都想拿到手中,就忘记了资助的根本目的在于激发贫困学生勤奋好学和努力上进的意识。一味的索取和获得,容易让学生忘记还需要奉献、还需要传递爱心、帮助他人。如果纵容学生的无限索取,就会让学生产生“等靠要”的懒惰思想,也会让学生只关注自身,忽视他人。
1.搭建平台,让优秀的受资助同学有更多表现的舞台
可以组织优秀的受资助学生进行经验交流、互动,用优秀的事迹感染人。同时也给这些优秀的学生以展示的舞台,帮助提升其自信心和回馈意识。
2.对学生加强感恩诚信教育,做好相关的内容宣传
组织受资助的学生开展各类实践活动,包括义工、志愿者服务等社会公益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奉献的快乐,领会“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含义,同时把感恩回报意识深深扎根在学生心里。
3.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拓展更多校园社会活动
比如,可以举办高水平的文化讲座等,拓展学生的视野和心胸;开设人文类公选课,进行哲学、社会科学类知识普及,提升学生整体素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