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洋大学 王梦昭
一、 案例概述
我院历来重视学生助理的培养,注重管理育人与实践育人相结合。由校园勤工助学服务开辟至今,积极推荐或创设了一批院内岗位,倡导学生助理的模式转换、服务转型,既帮助解决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后顾之忧,同时也为规范、加强学生助理队伍的建设打下扎实的基础。
回顾我院2007年至今的学生助理岗位,随着学校的迁址更名,由两校区办公时期的学生助理“低年级在南汇、高年级在杨浦”自然流动转换,到整体搬迁、校区合并后的学生助理面试选拔、例会,“轮值制”换岗,再到“淘汰考核”、“保密协议”等规范服务的考虑。由单一岗位发展到多种岗位,看起来普普通通的学生助理岗位,背后有着不平凡的成长历程。
二、 案例分析
我院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占全院学生人数的比重较大,其中特困学生人数又占到了绝大多数。不少边远地区学生、农学专业所属学生,自入学起就面临种种现实的困境。他们平时吃穿用度非常节约,对校内外社会实践机会既渴求,又有一种对基本职业能力的不自信。一些困难学生选择了到学校附近的超市做促销员、收银员,为零售店送外卖、送牛奶,或者在校送报、定点做家教。还有一些学生并非家庭经济困难,而是为增加社会阅历、锻炼自身能力,越来越多地主动投身于勤工助学。我院主要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设置了办公室助理(学工办、教务办等)、实验室助理(公共实验室、微生物实验室、显微镜室等)、水族维护助理等校内勤工助学岗位。
三、 解决方法与步骤(www.xing528.com)
在管理模式上,初期采取自然流动的方式,即低年级学生经过辅导员推荐、进入学生工作办公室任职;一年后,根据实际表现和辅导员反馈,部分办公室助理转为当时的实验室助理;两年后,除个别不再继续任职的助理,其余助理继续到新校区配合学工办、实验室的工作。上述岗位最初全部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覆盖,由于分校区办公,学生助理也因此需要能适应不同的校区氛围、快速衔接工作内容,尤其在升入高年级后,不仅自身专业课程繁忙,学工办专项工作更是由其一一对应负责。由此,学生助理树立了自觉到岗的意识,协助辅导员工作,活跃在学生工作一线。师生经过长期配合,有效提升了学工办的工作效率。部分优秀的高年级学生助理,通过在校期间的工作磨炼,变要我服务为我要服务,毕业后迅速成长为单位的业务骨干、学术精英。有多名学生助理报名参加了学校的西部志愿服务计划,产生了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回馈社会的想法。部分优秀的学生助理被推免我校研究生后,被聘任为校内兼职辅导员,参与本科学生管理,后又竞聘到相应的工作岗位,正式步入到学生工作条线,成为一名辅导员。
随着我校临港校区的筹建、搬迁,我院学生工作办公室调整,2008年起,原有的学生助理自然流动模式已无法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和要求。最为突出的问题有两点:一是学生事务工作精细化,有经验的高年级学生助理人数不够,无法对应配备给负责该专项工作的辅导员;二是迁入新校区后,我院学工及教务事务、实验室的总体规模扩大,需求量增加,原有的学生助理值班段出现明显缺口。
为缓解上述突出问题,我院陆续增设了多个关键学生助理岗位,实验室助理也予以分类招收,实行入学统一面试、根据学生选择定岗分配的方式,采取轮岗值班的模式,解决了岗位供应不足、学生助理培养方向过于集中的问题。自新生入学统筹招收的学生助理,分别进入不同的岗位进行实践学习,并根据实际表现、工时进行考核。以学生工作办公室为例,多个年级的学生助理轮岗值班,工作日按课程表安排五个班次,每班至少一人;周末为全天大值班,每班保证两人,值班期间,每班都有详细的签到和工作内容记录,有利于前后工作衔接、便于以老带新;有时晚间和周末更是学工办工作的高峰,学生助理按任务完成情况,在这段时间多人“接力”,配合做好相应工作。学工办的例会制度也顺利推行,每两周周末有一次例会。由于学生工作的特殊性质,学工办助理不仅常常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岗位锻炼,在寒暑假前后更有自发留岗、提前到岗的情况,积极性非常高。
近年来,由于校园勤工助学服务的影响力和普及程度不断扩大,有更多的非困难学生主动报名参加学生助理的选拔,且新生在完成第一年工作后,有一些学生助理选择校内转换岗位,原有岗位亟待补充新鲜血液,因此,我院的学生助理选拔和筛选工作,改为岗位每学年一选拔、每学期一增补的形式。学工办在学生信息库健全的过程中,为完善和健全保护机制,与学生助理签订岗位责任协议、保密协议。我院经过近两年的摸索,形成了新的淘汰考核机制,每个学期的期初、期末允许准入、准出。新的学生助理到岗时,须通过实习期两个月的“一对一”观察考核、实践考核、笔试考核。在学院倡导下,学生自发组建了学院学生事务中心(SAC)等自我管理机构,学生助理队伍进一步壮大,已形成一定的制度和规模。
四、 启示与思考
学生助理队伍是校园勤工助学的一支生力军,不仅适应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立自强的自我发展需求,为教辅人员日常行政事务处理、实验筹备、校园矛盾化解等提供协助,更进一步拓展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多元化职业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