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 柳红
一、 案例概述
学生小刘,来自湖南农村。高三时,他的父亲因车祸早逝,母亲常年务农,弟弟当兵远在他乡,家庭贫困。小刘从小立志当一名好医生。通过奋发学习,他先是考取了上海某医学院校的大专班,又通过不懈努力成功通过专升本的考试,成为一名临床五年制的本科生。转眼间,七年的寒窗苦读结束,毕业近在眼前。9月初的校园里,几乎每个学生都在谈论着找工作。眼看同学们在纷纷向各家医院、用人单位投递简历,眼看自己的梦想在一步一步靠近,小刘却前所未有地焦虑起来。毕业了,是留上海还是回老家? 毕业后到底做什么——医生? 医药代表? 还是……如果做医生,自己的定位到底应该是在怎样的一所医院——市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是到郊区? 带着迷茫焦灼的心绪和很多理不清的问题,小刘找到了辅导员老师。辅导员针对困扰他的这些问题,进行了以下分析,并开展了相应资助工作,助其顺利就业。
二、 案例分析
1.个性问题,个性处理
本案例反映的是一个家庭困难的外地学生就业的过程。外地生、家庭困难生是比较常见的个性问题人群,他们的就业形势相比其他同学更加困难和复杂一些。我国每年有近万名家庭困难大学生就业出现问题,出现了如签约时间滞后、签约率偏低、签约质量不高等问题。针对这个特殊群体中学生的个性问题,必须有针对性地解决,才能帮助他们达成就业目标。
2.提前关注,个性指导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就业困境往往表现为经济资源的匮乏、机会的缺乏,甚至心理上的问题。在就业过程中,他们除了会遭遇大学生都要面对的竞争压力、择业劣势外,还存在着因其群体特性而带来的系列问题。在指导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过程中,学院领导和辅导员老师要提前关注这类学生的就业问题,并提早准备,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辅导,帮助其理清思路、明确就业目标和就业定位,并鼓励他跨出就业的第一步。
3.关注过程,及时干预
就业途径单一、就业范围较窄、就业市场竞争的日益严峻,使家庭困难毕业生的就业难度更大。不少家庭困难学生在校时靠借贷缴费上学,经济负担和生活的重压迫使他们不得不首先考虑生计问题,谋求自立。因此也出现了家庭困难毕业生在找工作时“押宝”某个单位、患得患失、不敢放手一搏等现象,从而延缓了自身的择业进程。这个过程中,老师需要密切关注学生就业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要帮助学生分析状况,看清问题本质,评估就业成功的概率。特别是在特殊情况发生时,要及时干预、及时处理,帮助学生踏准就业过程中的每一步。
4.多方争取,信息畅通
很多困难学生缺少来自家庭和社会关系方面的“人脉”支撑,在职业分析、职业信息获取上也相对不足。学院和辅导员老师要充分利用学校的信息渠道(如就业指导中心等机构),争取第一手的用人信息,并在第一时间转给学生,抓紧紧迫的就业黄金时间。
此外,在就业阶段后期,可以发动已经落实了工作的班级党员和班干部,利用各方资源,收集就业信息。必要时,学院老师、辅导员等可以通过自身可以利用的资源为学生提供就业渠道。
三、 解决方法与步骤
1.助其明确就业意愿(www.xing528.com)
从家乡来到上海求学,从专科到本科,一路走来,小刘对医学事业的热爱是毋庸置疑的。因此,“医生”是小刘首先考虑的职业。如果在就业过程中找不到合适的医生岗位,也要从事有医学相关专业背景的工作。毕竟七年的医学学习,小刘无法轻易放弃。明确了做医生的就业意愿,接下来就是对医院的定位。近年来,临床医学本科生的就业,基本定位在二级医院。所以,建议小刘以二级医院为投递简历的主要对象。同时,考虑到小刘是外地生背景,学习成绩处于班级中上水平,在二级医院的选择上,建议他适当考虑一些二级乙等医院和专科医院。当然,男生的优势也是比较明显的,二级医院的留用机会相对较大。老师还给他提供了一个信息,如果他愿意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可以参加上海市卫生局的全科医生培养计划,该计划对参与者有很多有利条件。
2.推荐参加模拟面试,增强自信心
困难学生往往存在某种程度上的自卑心理,自信心不足。为了让小刘在正式面试时能够有较好的表现,辅导员推荐其参加了本院就业指导课程——模拟面试。面试中,小刘优秀的专业素养和朴实无华的个性得到了模拟面试官们的一致肯定。在大家的赞赏、鼓励下,小刘慢慢找回了自信。
3.关注其就业过程,及时指导
除了特别安排的“模拟面试”,小刘还参加了其他就业指导课程。通过几次课程的学习,小刘不仅明确了寻找工作和面试时的要点,也在老师的帮助下明确了自己的就业目标——成为一名社区医院或者二级医院的临床医生,扎根上海。他满怀信心,开始了自己的就业之旅。
四处投递简历,多次面试考试,转眼间到了2月,小刘仍没有签到中意的医院。一次偶然的机会,小刘接到了上海市某部队医院(相当于二级医院)某科室的面试电话。面试结束后,对方表示基本满意,但提出了要求小刘去实习一段时间。因为课业还未最后完成,小刘左右为难。情急之下,他找到了辅导员老师。老师告诉他,目前的学习是必修课程之一,对将来的工作非常重要,决不能缺课。当然,这家医院是所不错的医院,这个机会应该珍惜。同时,老师还不忘提醒小刘,医院提出实习的要求,应提防是个利用劳动力的借口,该医院能否录用小刘还要看就业协议书的签订情况,权宜之计就是只能利用课余和休息时间进行实习。
就这样,小刘开始了在医院的周末实习生活。期间,虽然也接到了一些非医疗单位的面试通知,但一心想做一名医生的他,放弃了其他就业机会,一心“押宝”在这家部队医院。但是,医院并没有在他的推荐表上签上就业意向,辅导员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反复地提醒小刘要抓紧完成推荐表和就业协议书的签订。直到4月份,在小刘的催促下,医院终于在推荐表上签下了愿意接受小刘的意向,但在就业协议书却迟迟不愿盖章。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拉锯”后,通知小刘不予录用。
4.学院学校联动,助其顺利就业
小刘因为部队医院的拖沓,错过了最佳就业时间,一时没了方向。辅导员老师一方面及时对小刘进行安慰和鼓励,另一方面与医学院就业指导中心积极沟通,争取第一手的用人信息,并在第一时间转给小刘,争取紧迫的就业黄金时间。此外,学院里的老师们也都行动起来。由于小刘缺少来自家庭和社会关系方面的“人脉”支撑,对职业分析、职业信息获取上也相对不足,老师们广泛利用自己的社会资源为小刘寻找就业机会。辅导员老师还另辟蹊径,发动已经落实工作的班级党员和班干部,利用各方资源,收集就业信息,为小刘寻找到一条又一条有可能通向就业单位的途径。最终,在各方努力下,小刘成为一名社区医生。
5.鼓励其实现医学梦
小刘在工作期间也与辅导员老师保持着联系。在交流中,他告诉老师,他并不甘心一辈子做一名社区医生。考虑到他工作后家里面经济状况得到缓解,助学贷款也已还清,辅导员鼓励他努力追求自己的医学梦,趁年轻时努力拼搏,终有一天会实现自己的理想。
最终,小刘通过自身努力以当年外科学专业第一的理论成绩考上了我校的研究生,目前是一名外科学的研究生。
四、 启示与思考
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帮扶,只能“解燃眉之急”,而帮助学生获得获取经济的能力,获取做人的道理,促使其成长成才,才是我们全体资助人的共同心愿。贫困大学生肩上承载着全家人的责任和希望,他们中的不少人有着远大的理想,但是他们常常会被自卑心理困扰,在学习和生活中会遭遇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和麻烦,我们要更多地关注他们的情绪和实际困难。在就业工作中,应优先为家庭经济困难等个性问题毕业生搭建多层次的就业交流平台,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从而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对个性问题毕业生的支持系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