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案例概述
小A,男,户籍安徽,从小与姐姐随父母到上海生活,2012年入学。母亲身体不好,父亲是家里的主心骨,但身体也不是很好,忍着膝盖疼痛在外打工的收入是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有一位同岁,正在上大学的姐姐。
小A原来是三校生,性格内向、时常自卑、同时又比较顽劣,中专时经常骗父母,逃课,导致进校后学习习惯较差,学习基础也不太好。
小A,虽然有时顽劣,但本质善良,学习基础较差,但聪明,动手能力很强。
二、 案例分析
小A主要问题:(1)家里有两名子女上大学,经济困难;(2)学习习惯差、学习基础不好;(3)性格内向,不太与人交流,有心理困难。
案例发生的原因:(1)家庭经济困难,从小父母忙于打工,对小A的教育、陪伴、沟通不够。(2)自身:性格内向,与姐姐同岁,姐姐各方面成绩很突出,使小A感到自卑,缺乏自信。
三、 解决方法与步骤
在新生军训的时候,教官让小A负责整队集合,小A不愿意。由此,我认识了小A。与他交流后,他告诉我,无论是家里,还是在学校。他都很差,所以班级不会有同学听他的。进校后,他交了困难认定表。我注意到,与他同岁的姐姐在南京农林大学本科学习。一直以来,父母都把他和姐姐比。
军训回来后,我为小A制订了个性化培养方案:(1)经济资助。帮助小A申请国家助学金,并鼓励他参加学校的勤工助学。(2)心理帮助。让小A担任临时班委副班长,鼓励他增加自信。(3)学习方面,找了高年级的同学与他结对。
通过两年的时间,现在,用“向左走,向右走”来形容小A的中专生活和大学生活还是比较贴切的。因为在这两段学习生活里,他所呈现的状态是完全不同的。父母对于他的评价是“你真的长大了”,我想这可能是对他最大的肯定。
这个曾经与“好学生”搭不上边的调皮男孩,在老师的鼓励和同学们的支持下一次又一次地完成了那些他本无自信达成的任务。从第一学期高数期中考试23分,到后来获得学院三等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从原本的内向自卑,到现在参加感恩主题演讲比赛;从一开始不愿意担任班委,到现在被选为分团委宣传部部长;从中专时骗父母逃课,到现在学会了体恤父母,关心家人,一个个不可能在小A身上实现了。
四、 启示与思考(www.xing528.com)
高校的资助工作,不应仅仅是经济上的帮困,而应通过经济、学习、心理、生活等多方面的关爱做到扶困更扶志。对于苦难学生资助工作,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1.分析受助对象的特点
现在的困难学生不单纯是经济上困难,同时可能伴随着心理、学习等困难。一旦处理不好,毕业时又会引起就业困难。所以,我们在做学生资助工作时,首先要分析困难学生的特点,找出他们到底在哪些方面需要改善。
2.产生困难的原因
从小A的案例中,我们发现在他身上无论是经济、心理、学习等哪些方面的困难,其实都与其家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家庭对于学生的成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另外,学生的生活环境、成长经历、社会因素等都会影响其现在困难的形成。所以,我们在做资助工作的时候,不能发现面上的问题就直接给予“帮助”,了解困难的成因其实是资助工作的关键一步。
3.明确工作目标
高校的资助工作不是简单的经济资助,更不是发点补助就算工作做好了。资助工作的根本目的在于育人,只有发挥育人功能,才能实现经济资助的最大效益,体现出真正的价值。
4.制定个性化资助方案
可能困难学生的情况大多比较雷同,但是他们每个人的困难成因不同、成长环境不同,他们的需求也不同。只有为他们制定好系统的、适合他们的资助方式,才能真正达到资助育人的目的。
5.助后教育
小A在接受了各方面的帮助后,自己取得收获的同时,也担任了一定的社会工作,把自己的收获与其他同学分享。我们在做资助工作时,总认为解决了经济困难,实现了教育公平了,工作就完成了。但是当我们明确了,高校资助工作的根本目的还是育人的时候,我们的助后工作应该如何跟上步伐呢?
回想小A两年来的成长,是国家资助政策、是学校,是老师用爱,“左右”他变彩青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