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案例概述
高校中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仅仅在经济条件上落后,还存在技能基础较弱、学习视野较窄、心理压力较大等特点。学生资助工作不仅需建立多元资助体系,还需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解决思想问题相结合,将帮困助学与学生人格成长相结合,将能力培养与自我完善相结合,做到资助育人。
二、 案例分析
小A,男,来自南方某市的一个贫穷山村,上海××大学××学院四年级学生。学校认定他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小A刚到大学时,显得特别自卑。因为他的家庭经济条件较差,家庭根本支付不出他大学期间的学费和生活费。和其他同学相比,他在学习上也体现不出多少优势,别的同学拥有的诸多证书他连见都没见过。他觉得自己一点优点都没有,甚至有时候小A都害怕去上课和吃饭。
在小A身上体现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引起的心理自卑、学习视野较窄、工作技能薄弱等比较明显的特点,这些都是我们在学生资助工作中需要特别注意的。
三、 解决方法与步骤
(一) 对本案例初步判断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适应问题
从小A与老师的交流内容来看,他表现出大学适应方面的问题。通过后面几次的深入交流,发现引起他适应问题的外在表现为学习、技能、心理适应等问题,而这些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是家庭经济上的困难,阻碍了其对新世界的探索。
(二) 辅导目标的设立
在危机评估的基础上逐步消除适应问题,帮助其克服经济困难,完善人格。
(三) 辅导干预计划
首先,进行危机评估,排除自伤、伤人和无行为能力的状况发生;
其次,灵活运用学生资助政策,帮助其办理国家助学贷款、申请国家助学金、安排勤工助学岗位等;
再次,鼓励其好好学习,力争校内外各类奖学金,通过获得各类奖金实现自食其力的愿望;
第四,介绍各类教学资源,鼓励其进行各类科技创新活动,帮助其实现职业技能上的提升;
最后,与其畅谈人生,帮助其完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丰满人格。
(四) 辅导效果
通过几年的干预和辅导,小A发生了明显转变,不仅顺利解决了适应问题,还通过自己的力量改变了命运,成为人见人爱的学生。
在校期间,他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担任学生支部的副书记;学习上多次获得国家级、校级奖励;在学校勤工助学期间,因工作出色获得勤工助学先进个人称号,并成为合格的勤工办学生主任;参加上海市组织的营销大赛,获得“上海市创意营销大赛优胜奖”,并获得“勤助育人奖学金”;承担创新项目,研发产品获得了专利,发表了论文。(www.xing528.com)
此外,他还积极参加“安全文明乘车”“迎接新生”“慈善慢跑”“清除垃圾”等志愿服务和社会公益活动,得到社会各界认可。
四、 启示思考
(一) 家庭经济困难对学生的心理影响分析
1.内在动机减弱
由于生活的贫困,他们往往会更加注重以便利的方式获得物质方面资助,这些无疑加重了贫困大学生对外在动机的追求,这对学生形成对事物的内在动机有所减弱。贫困大学生不仅要加强对外在动机的追求,更应该关注事物的内部动机,形成持久兴趣,唯有如此才能主动适应大学生活。
2.角色定位迟缓,适应能力差
从中学到大学,所有学生都面临着角色转变的问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除有一般新生所共同具有的不适应外,还有着由于贫困而所致的在学习、生活、交往多方面的压力,极易导致他们角色转换固着乃至滞后,不易融入大学的新生活之中,同时产生沉重的思想负担和心理压力,导致无所适从,影响整个大学学业的正常进展。
3.人际交往少,方式不灵活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没有学习与生活上稳定可靠的经济保证,因此,许多人很少参加聚会,与同学间的交流也很少,常常郁郁寡欢。有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将贫困这个包袱深藏心中,通常不愿让他人了解,不愿轻易求人,有着特别要强、特别敏感的心。当不得不向别人求助或被认定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时,顿觉自己人格受到侮辱和伤害,对待他人总是处于防范、抵御、封闭的心理状态。同时,高校生活中随着社会消费潮流的推动,又不断地兴起各种刺激学生的时尚消费,目睹身边其他一些经济实力强的同学身着名牌、出手阔淖、交友广泛、关系活络的风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往往觉得自己与这些格格不入,使自身处于人际交往的边缘地带。
4.影响其综合素质提高和人格健康发展
来自于贫困地区和家庭的学生,相对文化教育环境比较落后,一些农村学校音乐、体育、美术课都无法很好开设,计算机、外语课程水平也较低。贫困也使得他们无法同家庭条件好的学生那样,参加各类提高其音乐、绘画、体育等才能的培训。因而,一般来说,他们的综合素质能力、个性心理素质整体较差。许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既为自身家庭无背景、无社会关系而悲哀,也为自己缺乏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而感到孤独无助。这些心理压力的存在,会一定程度导致学习障碍、人际交往障碍、心理疾病、目标迷失等,影响和制约着许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二) 构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关怀体系,加强心理辅导功能
对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近年来出台了多项政策,采取了各种措施,基本保证了他们不因经济困难而辍学。但对于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我们除应注意落实经济救助措施等外在关怀外,更应认真研究他们的思想问题、心理状态和内心世界,去探寻、抚慰、调整他们心灵的隐痛和失衡的心态,建立外部救助与内在关怀相结合的积极关怀体系。
1.政策关怀
进一步完善“奖、贷、勤、助、补、减”的资助工作体系,扩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济救助的渠道和工作力度。在经济资助上,要坚决执行国家政策,扩大学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范围,根据校情,不断探讨解决问题的新办法和新措施,建立起以奖学金、助学贷款为主,勤工助学、学费减免、困难补助和社会捐助为辅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政策资助模式。
在政策关怀上,我们还应学习和借鉴国外或境外大学的成功经验,如全世界已有50多个国家已广泛使用含政府补贴的助学贷款,为贫困大学生提供明确的经济资助已成为一种共识,并且通过助学贷款,可以培养和增强学生的经济独立意识和责任感。再如实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一些国家从习惯和伦理上都认为18周岁以上青年都不应该再无条件地使用父母的钱,许多学生甚至是富有的学生也是一边打工,一边完成学业的。实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在一定期限内保留学生学籍,给他们时间凭自己劳动所得完成学业,以确保经济困难学生不因钱或突发事件而失去就学的机会。
2.心理辅导
要特别重视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辅导的作用。首先,在体制上予以保证。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要注重从高校教育体制上予以保证。在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基础上,心理咨询部门和学生工作部门要密切配合,了解和掌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不仅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而且应对全体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系统教育,使他们了解心理发展变化规律,掌握健康人格,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和受挫折能力,增进心理健康水平。其次,在认知上加以引导。要帮助他们认识到贫困是国家、社会在发展中不可避免的问题,但又是暂时的现状,国家为消除贫困人口已做出了巨大的努力;认识到自己虽然经济贫困,但与其他同龄人一样应具有健全的人格;激励他们要勇于面对贫困,相信社会和学校能够帮助其完成学业,一个真正的强者应把困难和挫折、不幸和逆境当作对自己人生的磨炼和考验,应将贫困的压力转化为催人奋进的内驱动力;认识到只要勇敢地正视现实,正确认识和对待贫困,自己同样会拥有愉快的大学生活,而且这一段经历会成为人生奋进的一份珍贵财产。再次,积极正视、认真研究、答疑解惑,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实质上是其潜意识中消极的自我暗示占据了主导,导致在心态上失去信心,行为上出现偏差。要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以乐观的积极心态对待困难,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自信、自强、进取的积极人生精神;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变换思维方式,从积极自信、乐观的角度重新评价、审视和体验自己所遇到的困难,疏理问题的症结所在,从自身努力学习、考上大学的成功经历中认识自我的价值,调整改变悲观、抑郁、沮丧的不良心态。
3.文化关怀
学校应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鼓励同学间开展心理互助活动,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健康优秀的校园文化环境,可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体会到社会、老师、同学的相互关爱,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感情,从而消除因经济困难而给他们带来的精神上、情绪上的消极影响。要注重加强班级、宿舍文化建设,形成同学间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消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缺失的重要手段之一。许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常常由于贫困而导致自卑、封闭、乖张,造成同学间关系僵化,使自己成为群体中的孤独者,由于交往受阻,进而产生紧张、怀疑甚至敌视,最终导致人际交往失败。构建健康良好的人际关系会消除其心理上的藐视和隔阂,促进群体之间、个人之间的良性互动,形成友善、团结的良好氛围,有利于其身心的健康成长与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