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案例概述
随着近年来高校学生的不断扩招,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数量也逐步上升,成为一个高校不得忽视的特殊群体。二级学院作为国家“奖助贷补减”体系落实的一线单位,不能简单地做经济上的“布施者”和简单的“说教者”,应该让学生成为资助工作的“主体”,认真观察他们的特点,倾听他们的需求,及时调整资助育人工作方式及内涵,做好“服务”工作,帮助他们把“贫穷”化为正能量,为踏入职场助跑。
二、 案例分析
近几年,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逐渐表现出新的特点,也引发了资助育人工作者一些新的思考:
物质水平差距愈加明显,如何消除物质鸿沟给他们的负能量?
作为上海的高校,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天之骄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与家境富裕的学生共处在同一环境中,愈来愈大的物质生活水平差距也更加明显。
学生自主完善意愿增强,如何给他们构建合适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平台,让学生成为资助的主体?
在信息爆炸的今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除了对经济补助,即“资助”有诉求之外,对自身综合能力的提高,即对高校的“育人”功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诉求差异性更加凸显,如何基于他们的差异化需求提供资助育人服务?
不同年级的大学生所面临的经济困难或许是类似甚至相同的,但是他们在经济之外的诉求却有很大差异。如大一年级学生,在入校之初,在解决基本经济问题的基础上,最主要的问题是学生以正面的态度来对待其他在经济和综合能力各方面都比他们优秀的同学,并应熟知可以通过什么渠道获得帮助;大二、大三年级学生的诉求更集中在如何提升自己的综合实力,包括学业、人际沟通交往及工作能力等方向;大四学生更渴望在求职过程中得到经济、礼仪及面试方面的帮助。
三、 解决方法与步骤
基于上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所表现出的特点,交通运输学院资助工作于2010年开始实行社团化运作,成立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己的社团——同心互助社。社团旨在:为学生搭建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平台;努力打造“关爱与梦想同行”交通运输学院品牌工程,品牌建设基于满足各年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差异化需求,以学校资助政策为引导,以各年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需求为导向,逐渐实行各年级资助育人工作差异化、专业化。
社团成立之后两步走,一方面重点对社团成员,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综合培训,以培养他们“当家作主”的能力;另一方面,引导他们自我服务,为学院乃至学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举办他们自己喜闻乐见的育人活动,为他们的一切创意和想法做好服务及支持工作。
(一) 加强社团凝聚力建设及成员培训——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综合素质
连续五年举办同心互助社社员素质拓展活动。
定期与其他社团进行合作,如邀请IT社成员对同心社成员进行OFFICE及视频制作软件的培训等。
(二) 引导社团举办“关爱与梦想同行”系列资助育人活动——为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搭建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平台
在过去五年的人实践过程中,同心互助社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需求为导向,自我服务,逐渐打造了一系列深受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喜欢的品牌活动。
1.针对大一新生
(1)帮助新生快速融入新集体。连续五年举办交通运输学院“倾力协作超越自我”新生大型适应性团体辅导,通过轻松愉快的方式迅速破冰,增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人际沟通信心,被学生在微信上称赞为入学以来最不无聊的一个下午。
(2)帮助新生知晓获取帮助的渠道。连续五年举办交通运输学院新生“奖助贷补”说明会,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介绍未来四年他们能够争取到的奖助学金、贷款、补助,勤工助学岗位等,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减轻家庭负担,在入学之初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在每年的说明会最后环节都有非常热烈的现场问答环节,说明会也切实解决了他们心中的隐忧。(www.xing528.com)
(3)了解学生的需求。连续五年举办交通运输学院家庭经济困难新生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为每一届学生量身定做适合的活动。从收集上来的问卷结果显示,他们对于活动的可参与性、互动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针对大二、大三学生
(1)奖优助困树典型。连续四年举办交通运输学院“自强之星”评选活动,通过经验分享座谈等轻松的方式来进行“朋辈”教育。
(2)用文字书写感恩。连续两年举办交通运输学院“自强、诚信、感恩”征文比赛,鼓励学生通过文字抒发内心的感受,回顾成长过程中所感受的正能量。每次征文颁奖仪式上的征文选段朗诵环节总能引发在场学生的感悟和思考。
3.针对大四学生
(1)薪火传承。连续两年举办交通运输学院毕业生图书义卖活动,通过义卖所得,为新生设立“同心助学金”。
(2)助力就业。连续四年举办交通运输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模拟面试。为了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勇敢接触职场,专门邀请企业HR来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模拟面试,提升他们的入职信心。
连续五年举办交通运输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金钥匙企业走访”计划。在学院辅导员走访企业的过程中,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一同前往,让他们真实接触企业。
四、 启示与思考
(一) 理念更新——以学生为主体,育人为本,“资助”与“育人”平衡发展
近年来,随着国家资助体系的完善,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也越来越重视“资助”与“育人”的平衡发展;2012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定“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方针,这就提出了“育人为本”的思想。在“育人为本”中,“育”指“教育”,“本”指“根本”。育人为本,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和价值诉求。所以,在高校资助工作中,要坚持育人为本,以育人为首要目的;关注他们由于环境反差、素质反差、贫富反差、能力反差及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自我认同偏差、认知不全面等所带来的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但实践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从他们的需求出发,想他们所想。
(二) 形式创新——为经济困难学生营造他们乐于接受的良好的、积极向上的成长环境,提供服务工作
在日常资助教育中,我们一直注重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灌输自强、诚信、感恩的理念,但是简单的说教和给予并不能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所触动,或有效地帮助到他们。
只有从形式上做到创新,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首先从心理上愿意去接触、去接受才能做到好的开始,以便使进一步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引导他们自立自强。
社团化运作正是一种这样容易被接受的途径:一方面社团成员之间背景相似,通过社团来举办活动互动性强、可操作性强,也易于将资助工作阳光化;另一方面,社团内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管理和经营社团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更易于实现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三) 内涵深化——资助社团未来成长方向
1.建立效果评价体系
经过几年的实践,可以尝试将实践结果理论化,通过科学的效果评价体系将社团化运作的学院与其他学院进行对比,科学地判断社团化运作的效果。
2.从接受到给予,将“爱”带出校园、回馈社会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资助过程中,一直处于“接受”的角色,但作为大学生,他们其实已经有一定的能力回馈社会。可积极推动他们将曾经接受到的大爱,通过知识传播等途径回馈给社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