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城市地下空间防灾:理论与规划策略

城市地下空间防灾:理论与规划策略

时间:2023-10-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下讨论人防及地下空间的防灾体系与功能均是在保障自身防灾避难安全的前提下展开。2.城市地下空间的防灾功能1)人防地下空间的防灾功能人防地下空间的系统功能包含指挥、医疗救护、防空专业队、人员掩蔽和配套服务。3.城市地下空间的防灾体系在城市中心城区高密度建设地区,地下空间可构成“点—线—面”的三级疏散避难体系。

城市地下空间防灾:理论与规划策略

1.城市地下空间兼作避难场所的设计要素

由上文地下空间的防空、抗震防风的潜能分析可知,出入口部的防灾安全性是影响地下空间防灾性能的重要制约因素。因此,地下空间兼作避难场所,出入口部的选址与设计是保障安全性并促进地下空间灾时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地铁地下空间与普通地下室出入口应至少保证两个直通地面的出入口,且至少保证一个出入口位于室外、建筑倒塌覆盖范围以外。如果出入口选址由于客观因素无法避开建筑倒塌覆盖,应按照人防地下室核6B级标准加建防倒塌棚架。

新建地下空间出入口选址尽可能考虑室外避开建筑倒塌影响,既有地下室的主出入口通过改建,增加防倒塌棚架,以此满足地下空间的防灾避难安全性。以下讨论人防及地下空间的防灾体系与功能均是在保障自身防灾避难安全的前提下展开。

2.城市地下空间的防灾功能

1)人防地下空间的防灾功能

人防地下空间的系统功能包含指挥、医疗救护、防空专业队、人员掩蔽和配套服务。当发生地震和风灾时,人防工程的系统功能均可提供相应的防灾功能。人防指挥工程可以作为地震、风灾时的指挥场所;医疗救护、防空专业队、人员掩蔽均与地震、风灾的避难场所的功能相吻合。通常人员掩蔽、防空专业队等面广量大的人防工程结合居住社区结建或单建。

2)地铁的防灾功能

地铁轴心放射状和环状的网络状布局,将各地铁站连通起来,形成连通中心城区与外围城镇和郊区的人员、物资运输网络。当发生战争、地震和风灾时,可将中心城区稠密人口疏散进入新城及郊区掩蔽和避难,尤其对于中心城区避难需求大于避难供给的地区;同时可将紧急物资由城市外部快速运输进入中心城区的每一个地铁站点和连通的地下空间。

3)普通地下室的防灾功能

通常普通地下室可与地铁车站结合,与人防工程结合,与居住区结合。普通地下室与地铁车站连通,可构成地铁车站及周边地下空间公共服务片区,依照不同的平时使用功能可以作为紧急情况下的人员掩蔽、专业队救援、车辆掩蔽停放、物资存储转运等功能;普通地下室与人防工程结合,可作为人防各功能的配套空间;与居住区结合的附建式普通地下室,可作为临时人员掩蔽、物资存储、车辆停放等功能。

例如,日本3·11大地震后东京火车站站前广场八重洲地下街,在大地震当天高峰时期2 000多人无法返家而停留、夜宿在地下街中。由于可确保24小时电力空调、灯光、暖气和洗手间,同时有完善的交通播报与灾情传递服务,驻留的大批人群得到了较好的应急安置,没有发生大的混乱,如图4-5所示。

图4-5 日本八重洲地下街3·11大地震当天地下街内景照(www.xing528.com)

来源:粕谷太郎,2015。

在现今大城市中,受地震、风灾等突发灾害影响而有大规模人员紧急避难需求时,地铁车站及周边地下空间形成的防灾节点便成为最重要的提供安全避难和应急服务的公共场所

3.城市地下空间的防灾体系

在城市中心城区高密度建设地区,地下空间可构成“点—线—面”的三级疏散避难体系。以上海市中心城区为例,见图4-6,表4-17,地铁网络构成人防及地下空间防灾体系的主体骨架;地铁站及其周边地区地下空间开发形成的重点片区为防灾的重要核心,依托地铁线路串连成网;广泛分布的居住区人防地下室为基础点的“点—线—面”三级疏散避难体系结构。

图4-6 上海市地铁运营线路图与地下空间开发重要片区

来源: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13。

表4-17 上海市中心城区重点地区地下空间规划建设表

(续表)

来源: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1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