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城市防灾的基本原则及规划策略

城市防灾的基本原则及规划策略

时间:2023-10-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当一些灾害来临时,即使建(构)筑物等物质空间受损,但是人员伤亡率可能有效降低。地下空间建(构)筑物对于风灾、地震、战争空袭等均具有比地面建筑更优的防抗能力,可以认为间接地提高了城市的建(构)筑物的抗灾标准。

城市防灾的基本原则及规划策略

1.“减少承载体暴露性”原则

在灾害形成研究中,灾害发生的前提条件为灾害力影响范围与承灾体分布范围交集不为空集,即承灾体具有一定的暴露性,见式(2-1)。因此,更改灾害发生的前提条件,当灾害力的作用范围与城市建成区范围相分离时,可避免该灾害发生。例如,地震发生于荒无人烟的荒漠地区,不造成物质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此时地震为自然现象,并不构成灾害。

“减少承载体暴露性”原则,首先要求明确灾害力的空间分布与发展变化;其次在选择城市发展方向与建设用地时与灾害影响空间相分离;最后,留足生态容灾空间,以适应变化的灾害力影响范围和控制城市发展边界。这些也是近期我国开展“国土空间规划”中“双评价”的重要内涵之一。

发生于城市地上空间的灾害,可通过地下空间达到隔离效果,减少暴露性。例如,将重要设施置于地下空间,当地上空间风灾、战争空袭时,通过地下空间的周围介质将灾害与设施相互隔离,从而减少承灾体暴露性,降低灾损。

2.“降低承载体易损性”原则(www.xing528.com)

灾害构成要素包括灾害力与承灾体两个方面。灾害力的影响范围、强度、频度在一段时间内不受人为因素影响。通过改变承灾体——城市物质空间的状态,降低城市空间的易损性,进而降低城市灾害风险,从而达到以下目标:①防灾能力大于灾害力时,灾害不发生;②防灾能力小于灾害力,灾害发生,但是通过应急疏散避难,降低人员伤亡。

由承灾体易损性的分析,如式(2-1)所示,城市空间易损性与建筑密度、容积率正相关,与建筑质量、避难场所分布成负相关

因此,要降低易损性,一方面应通过减少受灾地区建筑规模与人口规模,即减少受影响范围内的物质与人口;另一方面应通过提高建(构)筑物的建造标准,抵抗灾害力作用而不发生破坏。物质灾损与人员伤亡高度相关,降低物质灾损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人员伤亡。但是当一些灾害来临时,即使建(构)筑物等物质空间受损,但是人员伤亡率可能有效降低。因此,降低人员伤亡,在城市物质空间建设层面,主要涉及疏散避难体系的建设,包括疏散避难场所、疏散避难道路、应急救援道路、应急基础设施和应急保障设施等。

通过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将一部分地上空间的设施、建筑置于地下空间,一定程度上可降低地面建设强度。地下空间建(构)筑物对于风灾、地震、战争空袭等均具有比地面建筑更优的防抗能力,可以认为间接地提高了城市的建(构)筑物的抗灾标准。由式(2-1)可知,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降低了地面空间的开发强度Fr,增加了建(构)筑物的设防标准Qa,从而降低物质空间的易损性。因此,对于战争空袭、风灾、地震等灾害,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具有降低城市易损性的作用。具体分析见后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