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市地处经济发达的江苏省中部,下岗人员较多。近年来,为了解决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市政府每年拿出3000万元左右的财政资金用于再就业工程,每年有两万多人次获得了再就业补贴,其中,享受再就业培训补贴约6000人次,享受职业介绍补贴约11000人次,根据市场需求,开设了计算机类、服务类、机械类等八大类35个专业。在市财政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共同努力下,镇江市再就业工程取得了可喜的成就,2003年被评为“全国再就业工程模范城市”。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和社区中介介绍的方式,提升下岗职工的就业技能,多方面开发、收集就业信息,促进下岗失业人员顺利再就业。但是,在开展再就业工程工作中,遇到了当前再就业工作普遍存在的三大难题:
(1)经费问题。启动再就业工程,政府将同时支付下岗人员的救济费和培训费等两笔钱:对于地方财政来说,仅前一笔费用就相当吃紧了,更不说后一笔钱了。
(2)岗位问题。即究竟城市有多少就业岗位能供其就业?鉴于政府面临三大就业高潮叠加的压力,有人提出,城市就业岗位有限,失业者即使培训合格,在就业竞争中仍处于不利地位,不如“丢卒保帅”,因而对再就业工程持怀疑态度。
(3)培训机构问题。这包括:①对这些人培训麻烦多,吃力不讨好,因而大中专学校不愿承担,②下岗人员文化层次低,观念落后,技能差,对他们能否再就业持怀疑态度。
在再就业财政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如何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再就业财政资金的作用,是顺利实施再就业工程的前提。镇江市财政局和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决定采用新公共管理的有力工具——绩效评价来破解上述难题。
镇江市再就业工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就是要回答:“政府在再就业上每年投入3000多万元,究竟‘买’到了什么效果?是否值得?”具体地说:(www.xing528.com)
(1)出于向纳税人报告业绩的需要。公共资金是受托资金,政府必须说清投入再就业工程巨额资金的效果,以回应人大代表和纳税人。
(2)出于摸清“家底”的需要。由于信息不对称,政府想弄清:究竟有多少人上岗;“买”一岗位的成本;上岗者的收入状况和对该项工程的意见等问题,以确定花钱是否“值得”。而现行体制下,由于统计数据可能存在重复和虚假性,因而试图通过绩效评价来摸清“家底”。
(3)出于政策研究的需要。随着“短、平、快”问题的解决,剩余下岗人员的再就业难度加大,这也包括其“再失业”问题,这就需要进行政策调整,但如何调整政策是个难题?
对劳动再就业培训支出开展绩效评价,这在国内尚属首次,镇江市财政局与上海财经大学中国教育支出绩效评价(研究)中心专门成立了课题组,作为这次绩效评价的考评主体,对劳动局就业培训科委托的再就业职业培训机构2005年度的再就业培训财政支出开展绩效评价。课题组成员利用两个月的时间,搜集、整理、阅读了国外相关领域的文献资料,确立了理论框架,并深入各培训机构参观考察,查阅会计账务和学员台账,了解财政资金拨付给培训机构的过程、途径和方式及资金使用情况,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先后多次与市财政局社保处、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再就业科等实践部门的同志座谈,详细了解资金拨付和使用中的细节。在完成前期调研、准备工作,全面掌握再就业职业培训绩效评价所需基本信息后,课题组开始按照职业教育绩效评价模式对再就业培训财政支出开展绩效评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