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登亮来自山东蓬莱,17岁那年顶替干钳工的父亲来到工厂。他从小就喜欢拨弄机械,上小学时,就能给小伙伴们制造出活灵活现的玩具小手枪。在生产队里盖房子,学会了木匠、瓦匠、电焊、气焊、拉水管的工作;初中毕业后,在村广播站又干了近一年的电工,他画出了全村的广播线路图,还自己动手拉线。接到进厂通知以后,仍坚持着架完了全村的照明电线才上路。上述经历,为他在船机电修理一体化的进程中施展身手打下了基础。
他所在工厂有出高级钳工的传统。1998年初,当时的轮机车间1组组长、轮机钳工技师王友青获得第四届“全国技术能手”称号。这是国家1995年建立“全国技术能手表彰制度”以来,海军第一个获此荣誉的工人,他也是当时全军唯一的工人代表。2002年12月,轮机车间1组组长、轮机钳工技师迟登亮获得第六届“全国技术能手”称号,仍然是本届全军唯一的工人代表。一个工厂四年内出了两位“全国技术能手”,俩人出自同一个生产小组,获奖时都担任该组组长,而且是师徒俩,可谓薪火相传。迟登亮担任组长的1组有22个人,大多数是从技校毕业没有几年的年轻人,在技术上还不成熟,急需培训。他说,自己在车间里干了几年以后,再进厂技工学校学习,才发现那些看似平常的教科书里阐述的知识,在生产一线上是多么的管用,这些前人总结提炼的技术理论,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学习课本上的理论知识,结合平时遇到的问题,时常有顿开茅塞、豁然见光的感觉。因而,迟登亮至今仍然如饥似渴地学习。他还经常以老组长王友青刻苦学习、钻研技术的事例来激励这些年轻人,让他们懂得,能够承揽“瓷器活儿”的“金刚钻”不是什么人白给的,要想得到它,必须经过一番艰苦的磨炼。
当技术能手,首先要技术超群。迟登亮的特点是:不囿于传统修理经验的局限,但又能在既有基础上运用拓宽思路、综合分析、另辟蹊径的方法,解决一些重大技术难题,从而成为军工战线上新型技术工人的代表。“要在关键时刻免于被动,必须一专多能”,这是迟登亮的切身体会。在一次环球航行中,青岛舰自动舵反馈电机的小轴断裂,接不到输送信号的自动舵失灵。这时,当务之急是车出一个相同尺码的电机轴,但技术保障人员中没有专业车工。后来找来了,年轻的轮机兵对车出这样精致的小轴心里没底。迟登亮主动把料接过来,小心翼翼地操纵着床子,依照原件一道一道地车着,又钻出2毫米的小销子眼,掂在手心里,新旧两个小轴恰似一对“双胞胎”,穿上销子,自动舵重新接到信号,又开始转动了。(www.xing528.com)
“我的岗位无差错,我的工作请放心”是迟登亮实践的诺言。迟登亮对“工匠精神”有独到的见解。他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有对工作具备丰富的经验并追求精益求精和严谨的精神的人才能称之为工匠,再把这些精神通过自身传给他人,才是‘工匠精神’的真谛!”迟登亮在海军装备保障维修事业中工作了三十余年,其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优秀的职业道德水平,勤勤恳恳、忘我奉献的精神,感染、带动了一批批的装备维修人,为工厂培养了一批海军装备技术保障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贡献出自己力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