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的基本职能是否因第三使命而改变?

大学的基本职能是否因第三使命而改变?

时间:2023-10-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学的“教学”和“科研”使命已经得到包括大学、政府以及企业在内的各个社会阶层的共同认知,也是大学在社会中的“合法性”定位。也就是说自大学产生之日起,大学的基本职能就定位于只是传播,即培养人才,离开了这一职能,大学就不成为学校 。 现代大学的功能: 从生产知识到运营知识大学“第三使命”就是大学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提升社会福利的功能,是大学除去教学和科研外的第三功能。

大学的基本职能是否因第三使命而改变?

大学的“教学”和“科研”使命已经得到包括大学、政府以及企业在内的各个社会阶层的共同认知,也是大学在社会中的“合法性”定位。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正处于从“加工经济”向“创新经济”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未来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在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中,大学处于知识生产的基础位置,也是创新人才、知识产权的主要供应方,因此,明确我国大学的功能定位,正确认知大学功能演变与发展的过程,实现大学机制和功能发展与地区经济增长的匹配转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大学基本功能的演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革,大学的功能也在不断变化。菲利普·G. 阿特巴赫 (2001) 指出: “现代大学处于社会中心。作为创造和传播知识的复杂过程中最重要的机构,大学不仅是许多基础科学的发祥地,而且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交流知识的各类杂志、书籍数据库的复杂系统的摇篮。”20世纪后期,以麻省理工学院和剑桥大学等为代表的一些欧美大学,努力服务于经济发展、研发新科技、催生新产业的实践,引发了大学功能的又一次重大转变。大学最初使命的“内在逻辑”已经从知识的传承,拓宽到包括知识的传承知识的创造以及所创造的新知识的商业应用,即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第三使命”。

(1) 早期大学的功能: 人才培养

中世纪大学出现时,近代科学还没有产生,18世纪以前,科学还多半处于描述阶段,而且很少与技术发生关系,并未受到普遍重视。大学最初只是为培养人才而设立的。最古老的大学如希腊的雅典大学和古罗马亚历山大大学,无论是国家设立还是私人办学,其中心任务都是教课授徒。到了中世纪的欧洲,社会需要神学、法学、文艺、医学方面的人才来主持宗教事务、维护法律、管理市政等,所出现的大学如意大利的波隆那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英国牛津大学,其专业为神、文、法、医,主要任务是培养受过博雅教育的贵族接班人 (洪堡,1987)。此时的大学主要是人文教育,而较少科学教育,大学主张把“学”与“术”分开,认为“术”登不了大雅之堂。以英国的约翰·亨利·纽曼 (John Henry Neman) 为代表的大学理念提出: 大学是一个教化机构,其使命是为社会培养有教养的绅士,培养人才就成了大学的第一职能。中世纪大学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一个“象牙塔”,是学者和学生共同探究高深学问的场所,其主要职能就是培养人才。也就是说自大学产生之日起,大学的基本职能就定位于只是传播,即培养人才,离开了这一职能,大学就不成为学校 (阎爱敏,2005)。

(2) 近代大学的功能: 生产知识与人才培养

19世纪工业革命后,科学技术发展很快,社会需要一批专门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才,过去那种靠个人经验在实践中传授和训练科学技术的方式,已不能适应社会需要了,这样大学也就成为培养科学研究人才的最理想场所。1764年,勃兰登堡的弗雷德里克出现了“第一所近代大学”——哈利大学,以自由的研究与教学为独特的风格,开创了大学进行科学研究的先河。但真正实现单一教学与科研结合的突破的是19世纪初的新人文主义者、历史学家教育学家威廉·冯·洪堡,他认为大学的任务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同时要做科学研究。在高等教育史上,他第一次明确提出“教学同科研相统一的原则”,并根据这一原则于1809年在德国著名哲学家费希特等学者的辅佐下创办了柏林大学 (又称洪堡大学)。洪堡的思想引起了大学划时代的变革,科学研究正式进入大学的课堂(Thursby,2002)。继柏林大学之后,许多大学纷纷把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自然科学方面的化学实验室首先出现在大学里,这样发展科学就成了大学的第二职能。从此以后的大学发展中,科学教育逐渐取代了人文教育,占据了大学的主导地位,“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思想很快演变成大学的一种办学理念,在专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发展科学是大学的重要职能,它既是专业教育实现的需要,又有效地为社会提供服务,离开了这一职能,现代大学的质量就不能提高 (田华等,2009)。

(3) 现代大学的功能: 从生产知识到运营知识

大学“第三使命”就是大学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提升社会福利的功能,是大学除去教学和科研外的第三功能。大学与产业之间的联系,主要是大学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前人的研究主要关注了产学研之间的关系以及大学、企业在商业合作中的互相影响机制。大学与产业之间的联系的研究,主要是从三重螺旋理论的视角开展的。亨利·埃茨科维兹在《三螺旋》一书中指出,现代大学已由社会次要机构上升为社会主要机构,成为与产业、政府同样重要的组成部分。大学应当与产业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而政府应当支持这种关系的形成,在与产业互动的同时,大学要保持自己的独特身份和特征。“大学—产业—政府之间相互作用,每个机构范围保持传统作用和独特身份同时又起着其他机构范围作用的三螺旋模式,是组织创造的兴奋剂。”基于大学与企业的关系视角,瑞典皇家工学院院长安德斯认为 (2006) 大学应在全球化进程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不是一味盲从工业化发展,大学应该引导工业发展的方向,与产业和社会携手推进创新。青木昌彦、原山优子 (2005)认为大学和产业各自有固有的特性,产学合作是通过分属于不同领域的参与者——大学和产业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相乘效应来提高大学与产业各自潜能的过程。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学技术转移已成为大学商业输出,获取商业利润的主要方式和途径。大学技术转移被认为是美国20世纪90年代高新技术高速增长的关键 (Thursby,2002)。世界上最早有大学向企业扩散技术的国家是19世纪中叶的德国,紧随其后的是美国和英国。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对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完善,以商业化为导向的大学技术转移不断得到发展。Trune和Goslin (1998) 认为大学技术转移办公室 (TTO) 是可以盈利的,并且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Berman (1990) 的研究也得到了相应的结论。而更多的学者,包括Agrawal (2002)、Mowery (2002) 等专门对大学专利的发展进行了研究。Geuna和Nesta (2006) 等从资金资源的角度研究了大学专利快速发展的原因和特征。

大学基本功能的演变过程见图5.7。

图5.7 大学基本功能的演变过程

2. 基本研究框架

从大学产生的起源来说,其基本功能定位是人才培养。知识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不断产生和得到传播,因此,大学的基本功能首先是人才培养; 而作为人才培养的基础,知识的产生和传播也是大学功能的主要体现,为了培养高层次的人才,知识的生产和传播活动,即科学研究也是大学的基本功能之一。基于此,本书提出以下假设:

H1: 大学的基本功能是人才培养,即生产知识

近几十年来,体现创业职能的大学功能的第三种模式已经出现,即大学作为“知识中枢”主动寻求内生性发展,致力于推进所在国家和区域的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的新的功能。在这种模式中,大学更加深植于创新系统当中,致力于积极培育跨界活动(boundary-spanning activity) 和知识溢出,以便其研究成果得到应用并与商业化相衔接,进而起到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知识生产、获取、扩散和开发的过程,仍是实现这一功能的核心价值过程。虽然大学本身就是一个知识机构,但是在第三种模式下,大学会更加积极地探索如何利用知识来促进其所在区域及周边地区的内生性发展和新的能力的培育。在一个日益以知识为基础的发展环境中,高绩效的组织不仅具有开发、获取和利用显性知识的能力,而且必须具备有效推进、分配和重组隐性知识的能力。基于此,本书提出以下假设:

H2: 大学的第三使命是知识的商业化过程,即运营知识,其排序位于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之后

就大学而言,从生产知识到运营知识的体制转型,更多的是对隐性知识予以关注和重视,特别是关注和重视在技术转移和区域互动中产生的各种联系。具体战略包括吸引或开发特定类型的人力资本和人才,将重点放在技术转移过程中的隐性知识上,设法促成隐性知识与其他利用隐性知识的个人和组织的连接,从而在新的关系中整合大学的资源、促进区域内的创新。通过跨界活动促进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交流的能力,也是第三种模式的一个基本特征。跨界活动通常涉及一个组织内部和外部的跨越边界的知识交流。大学内部的边界包括组织内部的单位,如学术部门 (院系)、研发实验室和中心、服务和推广部门以及行政管理部门。外部边界取决于多重因素以及经济、政治、教育和社会领域的参与者。由于知识种类的多样性和利益相关者各种各样的利益需要,大学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做到这一点。譬如,大学可以通过研究和知识创造、教育和人力资本的形成,指导如何变革以促进现有产业的发展,加速技术创新以促进商业化和衍生企业的技术剥离; 如何推进基础设施的建设,知识流动渠道的改进,强化解决区域问题的领导能力以及如何创造一个良好环境以影响其区域经济发展。大学履行知识中枢功能的过程,体现了大学的跨界组织作用。促使大学向第三种模式转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后工业时代,传统的大规模生产方式已基本改变,同时以知识驱动的经济要求大学向更加开放、更具交互性的创新体系转变。这些变化使得大学不得不重组其研究方向,例如,转向注重需要跨学科协作参与的解决新技术发展问题的研究; 转变教育的任务和方法,以满足人力资源开发的新要求; 重新审视大学知识生产和知识交流的途径,包括开展与企业和社会之间以知识为基础的互动并形成创新网络。之所以产生这些变化,是由于大学已走向社会的中心,政府对大学的表现和其对社会的贡献都寄予厚望,越来越多地要求大学能在促进区域发展的技术创新中有所建树。世界各国纷纷将鼓励大学促进区域创新和发展作为一项重要的事业。基于此,本书提出以下假设:

H3: 现代大学功能的演变是基本功能与第三使命的融合进程

推论1: 在融合进程中,大学功能演进的趋势将可能是运营知识成为大学的第一功能

推论2: 大学运营知识的主要载体将是大学衍生企业

根据上文的分析,基本研究框架可以表示为: 将大学演进的三项功能作为自变量,大学不同类型的产出作为因变量,大学类型作为调节变量,来研究大学功能演进的过程和绩效。基本模型框架见图5.8。

图5.8 基本研究框架

3. 数据分析

(1) 人才培养功能

作为大学最为基本的功能,中国大学的人才培养功能呈现稳步加强的趋势,尤其是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中国大学的人才培养功能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从图5.9中可以看出,1978年我国恢复高考后,大学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功能得到恢复,但是1998年以前,我国大学在人才培养的数量上一直增幅不大,人才培养的总体数量少。1999年后,高校开始扩招,大学在校生人数显著增加,增速加快,同时,大学毕业生数量也显著增加,大学生逐渐在社会经济领域成为主要的建设者。在我国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之后,我国人口基本保持了年均0.5%左右的增长率,但是从图5.10中,可以明显看到我国大学在校生人数和毕业生人数在人口中的比例呈现快速增长趋势。

图5.9 1978年后我国大学在校生与毕业生数量

资料来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2011.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2) 科学研究功能

改革开放后,中国大学和高等教育得到了极大发展。随着中国大学研究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大学的科学研究功能逐渐完善,并逐渐成为国家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重要知识供给源。

图5.10 1978年后我国大学在校生与毕业生占总人口比重(www.xing528.com)

资料来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2011.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表5.23 中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主要投入—产出情况

资料来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2011.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表5.23显示了中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主要投入—产出情况。从中国高校进行科学研究的投入角度来看,2003年以来,中国高校科技活动人员的数量逐年增加,科技经费和研发经费额度也呈现逐年增加的态势,2007年的科技经费额度和研发经费额度相对于2003年分别增长了99%和94%; 从产出的角度来看,中国高校发表科技论文数量逐年增长,专利申请受理数和专利申请授权数大幅度增加,2007年的专利申请受理数和专利申请授权数相对于2003年分别增长了177%和257%。

(3) 第三使命

在大学基本功能和科学研究功能的基础上,尤其是在1999年高校扩招后,中国大学逐渐参与到当地经济发展过程中,大学专利转化、产学研合作以及大学衍生企业不断增加,大学第三使命逐渐成为中国大学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主导使命。

通过表5.24中的数据,我们可以发现,随着中国高校固定资产不断增长,作为高校产业主体的高校科技企业的收入也不断增长; 随着高校发展逐渐稳定,高校科技企业收入总额的增长趋势放缓,但是环比增加仍然能达到10%以上的平均增长率。

表5.24 2003—2010年中国高等学校固定资产增长与高校科技企业收入情况

数据来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的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后所得。

高校一方面通过自身所有的科技企业来达到“运营”知识的目标,另一方面,也通过技术市场交易,将自身的知识存量和科研成果转化到地方经济发展中,从我国2006年技术合同金额和技术市场成交合同数来看,高等院校在其中所占的比例分别达到3.4%和8.9%,高校在技术转移领域的发展潜力巨大。2006年中国技术市场成交总额与成交合同数见表5.25。

表5.25 2006年中国技术市场成交总额与成交合同数

4. 假设的检验

本研究使用线性回归模型对大学三个功能进行检验,根据图5.8所示的研究框架,本研究建立了三个线性方程检验大学三个功能的投入要素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并从投入要素发展的趋势来判断大学三个功能的演进与发展。

(1) 人才培养仍然是目前中国大学的首要功能

本研究中,将毕业生人数作为大学人才培养功能的产出值,将在校生人数作为投入值,通过线性回归分析,得到表5.26。

表5.26 在校生人数与毕业生人数的检验结果

从表5.26中,我们得到在校生人数与毕业生人数的相关系数为0.98,再通过对在校生人数这一变量的考察,我们发现,中国大学的毛入学率已经达到20%,在校生人数在1999年后迅猛增长,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已经达到世界第一,近10年来,中国大学人才培养功能仍然是大学的首要功能,该结果印证了假设1。

(2) 科学研究的功能逐渐得到强化

本研究中,将发表科技论文数作为大学科学研究功能的产出值,将科技活动人员数、研发经费额度作为投入值,通过线性回归分析,得到表5.27。

表5.27 科技论文发表与科技活动人员数和研发经费额度的检验结果

从表5.27中,我们得到科技活动人员数与发表科技论文数的相关系数为1.674,但是研发经费额度与发表科技论文数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682,这里可能的原因是,随着研发经费投入的加强,科研经费投入边际收益递减,另外一个可能的原因是目前中国大学研究的产出效率较低。这表明中国大学一方面需要提供更多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力资源,另一方面也要提高研发经费的利用效率,提升大学科学研究功能的质量。需要注意的一个现象是,由高校主导的高科技企业收入的增长速度明显慢于高校固定资产的增长速度,这也表明高校收入中由科技成果转化得到的收益增长要慢于由投资带来的收益增长,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国高校目前还处于投资拉动增长的阶段,由创新驱动增长的时代还没有到来。基于此,提升高校科研质量,增加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提高科研经费的边际使用效率是提高大学科研质量功能的一个有益途径。

(3) 大学第三使命正在成为中国大学的主要功能之一

本研究中,将校办科技企业收入作为大学第三使命功能的产出值,将专利申请受理数作为投入值,通过线性回归分析,得到表5.28。

表5.28 科技企业收入与专利申请受理数的检验结果

从表5.28中,我们得到专利申请受理数与校办科技企业收入相关系数为0.99,表明大学将知识转化为专利后,对大学校办产业,尤其是科技型企业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大学从产生知识到运营知识,一个可能的途径是将知识产权植入企业中,利用企业的市场经济主体地位,获得知识的商业收入。随着我国大学专利受理数量的不断增加,中国大学的科学研究能力逐渐增强,大学产业或企业也会与之形成正相关的发展趋势,中国大学“运营”知识的能力将逐渐得到显现。但是在目前,中国大学的主体功能仍然是人才培养,其次是科学研究,大学第三使命的功能在排序上仍然处于第三的位置,这也印证了本研究的H2; 从知识产生、扩散和运营的角度来说,中国的专利受理数量不断增加,大学产业和企业不断发展,以知识商业化为主要特征的大学衍生企业在中国的壮大,将加快中国大学知识转化的效率和容量,大学三大功能将逐渐融合,这与本研究设计的H3也是吻合的。

5. 结论

中国大学功能的演进与延展是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相匹配的,中国高校从单一的人才培养功能逐渐演化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领域,呈现渐进和融合的发展态势。基于上文的研究,我们得到以下的基本结论:

第一,中国高校的主体功能仍然是人才培养功能,这也是其他两个功能发展和延续的基础。中国高校的人才培养功能在最近10年得到强化和放大,在多培养人才的目标下,科学研究和第三使命成为人才培养功能延展的两个领域,因此,强化中国大学的基本功能对于中国大学的发展,更好的生产知识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第二,中国大学科学研究的功能并没有得到完全释放。中国大学在最近10年的发展中,在科技人员数量和科研经费投入上都得到了巨大的提升,但是从产出的角度来说,并没有体现出与投入相符的增长态势,其中科研经费利用效率低是制约中国大学科学研究功能充分释放的主要原因。

第三,中国大学践行第三使命,是中国大学得到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中国大学从知识工厂到运营知识主体的转变需要过程,大学融入地方经济发展的程度表现出非均衡性。我国高校校办企业产值超过10亿元的学校只有13所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2008),科研成果转化以及知识溢出效率和范围有限,运营知识的新途径例如大学衍生企业还处于成长期,但是,中国大学只有通过对第三使命的践行,才能使大学基本功能和科学研究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大学功能的延展才能实现。因此,重视大学的第三使命,建设创业型大学,拓展大学衍生企业发展路径和模式,是中国大学在功能延展上的有益尝试。

综上,中国大学正在升级自身功能体系,从生产知识到运营知识的运作体系正在成长,中国大学功能的延展范围也将日趋完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