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以上较为明确的类别外,还有一些论著也对羌族口头艺术的相关内容有所涉及,主要表现在带综述性质的论文中。代表性的有:宋显彪的《21世纪前十年羌族音乐研究综述》;刘芬的《近50年羌族民歌研究述评》;陈春勤的《羌族释比文化研究综述》;熊刚、邹莹的《羌族文学研究综述》等,均对羌族口头艺术有所论及,因此类文章本为综述,均为引证,故不再冗述。
此外,近年来也有学者从“口头传统”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对羌族的口头艺术加以研究。代表性的如李祥林、王广瑞的《作为口头文化遗产的羌族民间诗歌》,作者对羌族长篇叙事歌和民间歌谣进行了全面介绍,认为其在老百姓口头上仍在活态传承,值得去继续关注、发掘,并发出抢救保护羌族民间文化遗产的呼吁。[62]在《作为民间文化遗产的羌族神话传说及故事》一文中,作者认为“羌族丰富多彩的神话、传说及故事,反映着羌人的历史、社会与生活,凝结着羌人的情感、智慧和生命,是我们研究多民族中国文化所不可缺少的篇章,也是我们研究多民族栖居的四川地域文化理应关注的民间遗产”[6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中的羌族民间戏剧》一文,[64]认为由“释比”主持并以之命名的羌族民间戏剧,属于带有民间信仰及宗教文化色彩的仪式戏剧范畴,羌族有丰富的口述传统,戏剧是其重要体现之一,文章并对羌族戏剧文化的非遗保护提出了希望;周毓华的《羌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研究》分析了包括口头传统在内的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及保护面临的困难;[65]杨杰宏《羌族口头传统的灾后境遇及思考》一文认为一方面羌族口头传统的口头传统遗留较为完整,在灾后重建中获得了有效的保护与传承,但同时呈现出传统文化生态恶化、释比减少、羌语濒危等诸多危机,文化展演、释比迁入城镇进行传承成为羌族口头传统的新特点,在探讨与思考中提出了相应对策和建议。[66]
羌人的口头艺术长期以来一直是羌族社会文化传承的主要方式,也是其历史记忆与文学音乐艺术传承的唯一方式,其口耳相传的单一性,决定了羌族的口头艺术形式多样,丰富多彩,但也意味着其传承与发展面临更多的问题与困难。羌人的口头艺术作为羌民族文化与历史的活档案,长期以来一直是羌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相关论著也各抒己见,百家争鸣。本章从宗教人类学、历史人类学、文学人类学等七个方面对与羌族口头艺术相关的研究内容进行归纳和综述,可以让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羌族口头艺术的全貌,促进羌族口头艺术研究的前进与发展,笔者更希望借此能在保护和传承羌族口头传统的工作中尽一份绵薄之力。
【注释】
[1]钱安靖:《论少数民族与道教》,载《宗教学研究》,1982(1),第35页。
[2]钱安靖:《羌族巫师经典四则》,载《宗教学研究》,1984,第112页。
[3]钱安靖:《从羌族祭山会看原始宗教的基本特征》,载《宗教学研究》,1985(S1),第18页。
[4]国内学者最早认为释比文化与萨满教有关的是胡鉴民,他在1941年发表的《羌人之信仰与习为》中认为:“羌民的端公根据前面所述却是祭司兼魔术师双重人格的人,敬神是他,伏魔鬼邪神的也是他,这样的一种人物正与流行在东亚洲的寒带与次寒带诸民族间的萨满的身份相类。”
[5]钱安靖:《论羌族巫师及其经咒》,载《宗教学研究》,1986,第84页。
[6]钱安靖:《羌族宗教习俗调查四则》,载《宗教学研究》,1987。
[7]钱安靖:《试论以白石崇拜为表征的羌文化》,载《宗教学研究》,1988(4),第58页。
[8]钱安靖:《论羌族原始宗教》,载《社会科学研究》,1990(5),第69页。
[9]钱安靖:《论羌族原始宗教与北方民族萨满教相类》,载《宗教学研究》,1990(Z2),第43页。
[10]钱安靖:《羌族原始宗教今昔》,载《宗教学研究》,1994(4)。
[11]金绥之:《羌族原始宗教祭司“释比”唱经研究》,载《宗教学研究》,1996(4)。
[12]金绥之:《羌族原始宗教祭司“释比”咒语拾零》,载《宗教学研究》,1997(4)。
[13]耿少将:《羌族的百科全书——释比》,载《中国民族》,1988(9)。
[14]陈安强:《羌族的史诗传统及其演述人论述》,载《民族文学研究》,2010(2)。
[15]董常保、张晓英:《羌族释比经典蕴含的生死观探析》,载《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16]王康、李鉴踪、汪青玉:《神秘的白石崇拜》,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
[17]陈兴龙:《羌族释比文化研究》,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
[18]王平:《羌族文化与羌族性格的双重展示——〈羌族释比文化研究〉解读》,载《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4)。
[19]周毓华:《白石·释比与羌族》,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0年版。
[20]赵曦:《神圣与亲和》,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年版。
[21]雍继荣:《从生态到心态:开启理解和阐释少数民族文化的新境界》,载《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4)。
[22][瑞士]雅各布·坦纳:《历史人类学导论》,白锡堃,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72页。
[23]徐学书:《〈羌戈大战〉为羌族本土先民部落战争“迟戈大战”考》,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1)。
[24]王小盾、沈德康:《论神话对于历史的象征性表达——读羌族神话〈燃比娃取火〉》,载《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
[25]焦虎三:《气候、迁徙与记忆——羌族口头艺术的灾难人类学审视》,载《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2(6),第20页。
[26]沈德康:《羌族“毒药猫”故事的文本与情境》,载《民族文学研究》,2014(5),第99页。
[27]焦虎三:《释比文化的渊源与社会功用》,载《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3(3)。
[28]马宁、钱永平:《羌族歌谣的分类及其社会文化功能》,载《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
[29]邹立波:《“羌戈大战”与岷江上游古羌人的族群认同》,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5),第2页。
[30]周毓华:《羌族的族群记忆——以羌族神话和传说为例》,载《文化遗产》,2013(6)。
[31]李祥林:《羌族民间文学中的女神崇拜与族群意识》,载《文化遗产》,2012(1),第111页。
[32]李明、王康、梁银林,等:《羌族文学史》,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www.xing528.com)
[33]李璞:《史论结合的新著——〈羌族文学史〉》,载《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3)。
[34]林忠亮:《试析羌族的古老神话》,载《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2),第99页。
[35]吴贤哲:《羌族民间故事巡礼》,载《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4),第57页。
[36]李明:《羌族神话纵横谈》,载《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3),第49页。
[37]林忠亮:《从〈羌戈大战〉看史诗与神话传说的关系》,载《民族文学研究》,1987(S1)。
[38]熊刚、韩云洁:《羌族神话故事的多元文化特征》,载《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5(4)。
[39]孟燕:《多彩的世界美丽的传说——〈羌族民间故事选〉编后记》,载《文史杂志》,1996(6)。
[40]李祥林:《女娲神话在羌区的地方认同和当代表述》,载《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第63页。
[41]徐晓光:《再论羌族神话与日本神话》,载《中国比较文学》,1995(1)。
[42]李璞:《羌族神话与审美观念》,载《文史杂志》,1996(2),第12页。
[43]高琳、石硕:《传说的发现、版本流变与文本价值——以岷江上游羌族的“羌戈大战”传说为例》,载《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
[44]管建华:《音乐人类学导引》,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45]蒋亚雄:《绿野探踪——岷山羌藏族舞蹈采风录》,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0年版。
[46]田联韬主编:《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7]李明:《羌族歌谣浅析》,载《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2),第23页。
[48]吴贤哲、梁和中:《羌汉情歌比较》,载《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7(3),第95页。
[49]樊祖荫:《羌族多声部民歌的种类及其音乐特征》,载《中国音乐学》,1992(1)。
[50]金艺风:《羌族民歌“劳动歌”的分类研究——以音乐方面为中心》,载《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0(4)。
[51]朱婷:《四川阿坝州羌族情歌探考》,载《齐鲁艺苑》,2008(3)。
[52]廖颖:《羌族民间歌曲的情绪表达——基于〈羌族民间歌曲选〉的文献研究》,载《音乐创作》,2012(11)。
[53]佐世容:《羌族民歌的演唱特点探微》,载《四川戏剧》,2013(7)。
[54]耿少将:《羌戏探源》,转引本书编委会:《羌族历史文化文集》(第三辑)(内部资料),马尔康:《羌年礼花》编委会,1991年。
[55]严福昌主编:《四川傩戏志》,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54页。
[56]严福昌、于一:《四川少数民族戏剧》,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7]于一编:《四川傩戏剧本选》,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年版。
[58]李祥林:《羌族戏剧——值得重视的文化遗产》,载《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59]李祥林:《川西北羌族地区的唱灯跳灯及其多元观照》,载《民族艺术研究》,2010(6)。
[60]李祥林:《川西北尔玛人祭神驱邪的民间仪式戏剧》,载《民族艺术研究》,2012(5)。
[61]李韵葳:《试析“羌族释比戏”的六大特征》,载《大众文艺》,2012(17),第138页。
[62]李祥林、王广瑞:《作为口头文化遗产的羌族民间诗歌》,载《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2)。
[63]王广瑞、李祥林:《作为民间文化遗产的羌族神话传说及故事》,载《文史杂志》,2011(6),第31页。
[64]李祥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中的羌族民间戏剧》,载《四川戏剧》,2010(1)。
[65]周毓华:《羌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研究》,载《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66]杨杰宏:《羌族口头传统的灾后境遇及思考》,载《民族学刊》,2013(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