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口头艺术的巫术表演方式,就口述文本与文本的表演而言,在文本结构中,时间维度与情节维度高度统一,均显现直线化特征,形成其封闭性的语言结构特征;与之相反,下文将要论及的羌族口头艺术的世俗表演方式,其“原文本”和经整理润色后的“学者化文本”(几乎所有羌族口头艺术出版物都属于这一文本)在时间维度也均显现直线化特征,但“原文本”在情节维度由于加入了大量插述、旁述与转换性的口头语,显得零散与杂冗,围绕着时间维度,情节维度存在发散与放射,形成其开放性的语言结构特征。
如第二章中提及的《祖先骑木马东渡》,其“原文本”为
赵小送灯台,一去引不来!哎,当时的话,就是秦王,秦始皇,秦始皇的哈,为了找一个,这个,长生不老的这个灵芝草……传说的哈就是,这个这个这个,火岛国才有。火岛国就是现在当今的这个日本。日本是火山国噻,是不是嘛?!所以说的哈就是那个,当时的哈就是,赵小的哈,本来那个就是羌族人哈。他相当就是,他是一个大将,羌族的一个大将。相当的哈,能工巧匠,这些的哈都得行,各方的哈都是能干得很,能干得很!哪就专门派他。他是一个忠臣噻,晓得不,被奸臣害了,就喊他,派他去,当时他就要求:“我去可以,但是,必须带三千童男三千童女!”然后他才说:“我才能把这个带的回来哈!”
而在“学者化文本”的显现中,它可以表现为:
(羌族常讲的俗语——)赵小送灯台,一去引不来,(讲述的是一则古老故事)。(传说),秦始皇为寻找长生不老的灵芝草,(听说,东边大海上的)火岛国才有。(当时,秦始皇手下有个心灵手巧,能文能武的)大将叫赵小,是羌族人。(赵小为人忠良),(被朝中)奸臣(视为眼中钉),(奸臣一直想加害于他)。(正好)秦始皇派赵小(前去火岛国寻找长生不老的灵芝草),(赵小心想:我何不趁此机会逃走?)(于是,)他提出要求:“我必须带三千童男三千童女(一同前去),才能带回(仙草)。”
“学者化文本”()中的文字,可以进行同义与同值的多样替换,同时,对话叙述可以升格为心理活动的铺展,这正是“原文本”情节维度发散与放射留下的空白。这种开放性的语言结构特征,对羌族口头艺术巫术表演方式中的文本而言,是很少出现的。比如从整理者的身份认同角度出发,“作家文本”的第一节可以替换为:
(我者)羌族常讲的俗语:赵小送灯台,一去引不来。
(他者)我们常讲的俗语:赵小送灯台,一去引不来。
我们常讲的口头话:赵小送灯台,一去引不来。(www.xing528.com)
我们常说的:赵小送灯台,一去引不来。
而第二节,依语境的不同可以替换为:
讲的是一个过去的故事。
讲的是一个历史 故事。
(文学+族群)讲的是一个我们祖先的故事。
(历史+文学+族群)讲的是很久以前我们祖先的故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