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羌族祭文风格的音乐节奏

羌族祭文风格的音乐节奏

时间:2023-10-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羌族羊皮鼓的音乐类型依释比唱经分类,也可分上、中、下三种,其中,上坛鼓点气氛肃穆神秘,但不阴森恐怖,鼓点敲击主要有三种节奏型;中坛鼓点速度快,节奏紧凑,力度强烈,鼓点敲击主要有四种节奏型;下坛鼓点节奏平和,速度舒缓,情绪安详,鼓点约有三种节奏。音乐节奏上,以咒语和专用的祝(祭)词为主的口头艺术,大多不专以羊皮鼓为器。

羌族祭文风格的音乐节奏

羌族巫术仪轨中的口头艺术中表演,大多伴有相应的乐器,主要有羊皮鼓、响盘(响铃)等。其中尤以羊皮鼓最为神圣。在羌族神话传说“羊皮鼓的由来”各个不同版本中,我们都可以看出一个很重要的共同点,即:“当释比祖师爷敲打羊皮鼓时,眼前(心中)就会自动浮现唱经经文”,这意味着羊皮鼓的乐点与鼓声,事实上就等同于唱经中的唱词。

羌族羊皮鼓的音乐类型依释比唱经分类,也可分上、中、下三种,其中,上坛鼓点气氛肃穆神秘,但不阴森恐怖,鼓点敲击主要有三种节奏型;中坛鼓点速度快,节奏紧凑,力度强烈,鼓点敲击主要有四种节奏型;下坛鼓点节奏平和,速度舒缓,情绪安详,鼓点约有三种节奏。[12]也有学者按其使用场合的不同,将其描述为:“驱鬼时鼓声强烈而震撼人心,祭祀时鼓声平缓而如诵如诉”[13],并认为在实践的功能上,法鼓的作用可造成一种环境的特殊氛围而帮助记忆。以“莫恩纳萨”为例,释比表演时,头戴金丝猴皮帽,帽上插有野鸡翎,并挂各色纸符,边击鼓而舞,边唱吟经文,乐器主要为羊皮鼓和盘铃两样打击乐器,敲击出不同音响及节奏的组合。其上坛鼓点徐缓而庄重,唱经多为与“神事”有关的祈祷语类,对应于与神沟通的敬意和虔诚。三种鼓点节奏为:[14]

中坛鼓点节奏快速而紧凑,唱经在开坛请神后,内容多为与“人事”有关的消灾禳除,对应于驱除人间灾害而保平安的紧迫和必胜信念。四种鼓点节奏为:

以上三部依鼓点节奏的不同,其口头艺术的说唱方式也相应变化。2011年在“中国首届羌族释比文化研讨会”上,就羊皮鼓舞的鼓点与唱调,笔者专门采访了67岁的释比王治升老人及茂县释比余有陈。据王治升口述:

击打羊皮鼓,依仪式与时间的不同,鼓点与唱调各有差别,如“打太平保符”,白天与晚上的鼓点就不一样。就在一段唱经中,不同的段落,开头、中间与结尾,鼓点与唱调也各有区别。总体而言,中坛鼓点与音调变化最多,也最复杂,上坛次之,其音调有三四种,下坛变化少些,其音调有两三种。[15]

总体而言,释比经文的咏唱与鼓点的节奏紧密相连,咏唱的节奏抑扬顿挫与停顿转折配合相应鼓点或急或缓,极富变化。羌族唱经特有的复踏四句,通过悠远的唱音、铿锵有力的鼓点,表现得深邃古朴。同时,羊皮鼓还通过击打部位的不同,配合响盘,营造出不同的节奏。如通过击鼓中心点和击鼓面边缘,再配合响盘,组合出复杂的节奏旋律。这种节奏旋律在咏唱中,还担当了转换语的角色,一方面调节唱词的音调高低与长度,另一方面用以转换唱词的段落和内容的差异。(www.xing528.com)

图4-1 羊皮鼓配乐节奏图

注:⊙击鼓中心点;×击鼓面边缘;△响盘配乐

除了以上以释比唱经为主的表演方式外,羌族巫术体系中还有不少咒语和专用的祝(祭)词。音乐节奏上,以咒语和专用的祝(祭)词为主的口头艺术,大多不专以羊皮鼓为器。如以曲谷乡的色儿窝寨和黑钵寨的“吉农吉刹”为例,伴奏为法铃,由演唱者手持串铃,边跳边唱,其旋律进行平稳,以二、三、四度进行为主,上弧形旋律居多。音域较窄,大多在五至八度间。其调式有五声徵调、角调式、商调、宫调与转调等。强、弱拍对比比较明显,节拍多为二拍子或三拍子,或变换拍子;曲调单纯,结构无定式不规整,并与一定的舞步相配合;音乐材料单一,多用变形法将主乐汇加以重复或展衍;分句较清晰,有一定呼应性。这些音乐特点与释比唱经类的表演方式有较大区别。

(31)茂县曲谷乡色儿窝寨“吉农吉刹”曲[16](存目)

(32)茂县曲谷乡黑钵寨“吉农吉刹”曲[17](存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