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祖灵声纹:揭示汶川大地震的羌族口述艺术

祖灵声纹:揭示汶川大地震的羌族口述艺术

时间:2023-10-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位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映秀镇与漩口镇交界处发生里氏8.0级浅源地震。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破坏力最大的地震,也是继唐山大地震后伤亡最惨重的一次,史称“5·12”汶川大地震。《汶川记忆》(上下):本书是对100位“5·12”汶川大地震幸存者的口述实录。《铭记5·12 汶川大地震口述历史》:本书为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系列节目《铭记》的采访整理书稿。

祖灵声纹:揭示汶川大地震的羌族口述艺术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位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映秀镇与漩口镇交界处发生里氏8.0级浅源地震。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破坏力最大的地震,也是继唐山大地震后伤亡最惨重的一次,史称“5·12”汶川大地震。四川羌族所居区域作为地震的震中地带,汶川、茂县、北川县成为“极重灾区”,理县成为“重灾区”[207],损失惨重。成千上万的人民失去家园,灾区的自然生态与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文化传承也受到严重威胁。大地震的发生,使整个羌区受灾面积达到21 319平方千米,共计93个乡镇受灾,羌族遇难人数达37 315人,占全省遇难人数54.35%,占全国羌族人口的10%;羌族受伤86 480人,占全省受伤人数24%;失踪16 456人,占全省失踪人数94.33%。另外,羌区房屋受损严重,坍塌面广,北川县城、汶川县映秀镇等部分城镇被夷为平地。羌族聚居的农村房屋毁损达95%以上,茂县、汶川县、理县以及汶川县城20%房屋损毁、80%房屋成危房。[208]这次地震对羌族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也产生了影响。大量房屋倒塌导致大量代表羌族民间文化的文化器物被埋或遭严重毁损,民间传统文化的代言人也有不少遇难或受伤,严重影响了羌族文化的传承,地震导致大量通晓羌族语言历史文化的羌族非遗传承人离世,这对羌文化传承影响巨大。

灾难一直是文学表达的母题。首先,因为人类一直伴随着“毁灭与新生”的主题,人类的历史进程一直伴随着天灾人祸,譬如洪水、饥荒、瘟疫旱灾,譬如战争、屠杀。这些天灾人祸不断地破坏着这个世界、伤害人的心灵,人类也不断地随之成长。在神话传说史诗宗教经典中,被称作“毁灭传说”的灾难主题几乎是全球普遍的题材。[209]

面对这场涉及几乎整个羌区的史无前例的大灾难,全中国的文艺工作者,以大爱无疆的爱心,满怀悲痛,在爱国主义与人道主义双重精神召唤下,激发出斗志昂扬的创作热情。“文学,尤其是报告文学闪亮登场,奔走呼号,与民族同命运,与人民共呼吸,充分彰显出了在灾难时刻和电视时代的存在意义。”[210]在这其中,文艺工作者以口述的形式采访、记录羌族同胞的震区经历,以纯口头艺术的方式进行灾难表述,表现在全体中华儿女众志成城、万众一心的努力下,羌族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奋斗历程的出版物涌现。“口述”具有“真实”与“在场”的体例优势,受到创作者、学术与出版界的高度重视,但相关出版物与影视作品仍然数量偏少。“仅有现成的文件材料,是不足以全面、翔实地反映这次四川汶川地震灾害和抗震救灾情况的,因此,需要进行必要的补充和完善。而参加抗震救灾的人员遍布灾区各地,通过采访广大的救援人员以及灾区群众,可以了解到更多、更详细的情况,甚至还可以捕捉到一些鲜为人知的事情。所以,抗震救灾口述档案不仅不可缺少,而且显得十分重要,需要用浓墨重笔去大力采制,这样,才能弥补现有档案的遗憾,才能全面地反映出这场特大地震灾害的全景以及抗震救灾的宏大场面。”[211]下面我们选取以“羌人+口述”为中心的代表性作品加以介绍。

《汶川记忆》(上下):本书是对100位“5·12”汶川大地震幸存者的口述实录。[212]绵阳日报社组织田明霞等资深记者采编而成,采访羌族地区与人物集中于北川与汶川(包括映秀)两县三地。

《77天汶川大地震亲历记》:本书是对37位“5·12”汶川大地震幸存者的口述实录,[213]全景式地展现了汶川大地震给中国西南地区造成的破坏,给四川人民带来的苦难,向我们还原了那段灾难的真实面貌。采访羌族地区与人物集中于北川、汶川(包括映秀)、平武、茂县等极重灾区。(www.xing528.com)

《铭记5·12 汶川大地震口述历史》:本书为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系列节目《铭记》的采访整理书稿。[214]本书以人物口述为主。采访地点与人物集中于汶川映秀镇和北川羌族自治县等地。

《大羌故事》:本书近80万字,通过故事手法,讲述了羌族历史演进、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215]该书由徐世丕、栗海组织显军、田世荣、胡正荣、绵阳日报社记者田明霞等采编而成,采访羌族地区与人物集中于北川与汶川(包括映秀)两县三地。

《铭记》系列节目: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人物口述体报道系列节目《铭记——“5·12”汶川大地震口述历史》,[216]根据灾难的爆发时间、地点、进程、波及、危机类型、感人事迹、幕前幕后和各相关事件,采访拍摄被救者、自救者、救援大军、领导决策者、志愿者、普通民众等,分别讲述他们的亲历体验和感受,最终以个体记忆组合出集体记忆,以丰富的细节实现全景式描绘,从而为大灾难留下一部鲜活的记忆型史料。

此外,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还有“口述历史:汶川大地震的启示”课题(编号:SC08B031),已于2011年结题,但最终成果不详;阿坝州口述历史纪录片有《地震的记忆》《援建风采》与《重建奇迹》各8集,共24集与“5·12”汶川大地震有关的纪录片,其中,涉及羌区汶川、茂县和理县三地的各3集,共9集口述史纪录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