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南巡盛典》(约1791年)——该书后来收入《四库全书》——提供了召试一等、二等人员的姓名及人数(表C1和C2)。这些表显示出两种历史趋势:第一,乾隆南巡召试的规模和范围随着时间不断扩大,每次巡幸中式人数都在增加,到1780年代还包括了来自邻省江西和福建的考生。第二,那些中式二等的考生数目总是一等考生的两到三倍,实际有职官任命的,仅有那些中式一等者(12次召式共有85人),中式二等的180人皇帝是赐缎二匹。
借由两件1862年的重要档案,我们能够估算那些最初参加这些召试的总人数。1762年3月29日,浙江学政李因培奏报,提交浙江考生的诗赋以供皇帝裁夺。[1]最后在杭州举行的召试中,这些来自浙江的118名考生有17人取为一等、二等(14.41%,中式率为1∶7)。三个星期后,江苏学政刘墉、安徽学政刘星炜会奏,已挑选了203本诗赋呈献,供皇帝裁夺。[2]最后,江宁召试的203名考生中,取中22人为一等、二等(10.84%,中式率为1∶10)。这些中式率要远远高出1761年的会试。[3]使用这些各自的中式率(用于表C3中的相应值),可以估计在乾隆南巡中经由进献诗赋而参加召考的考生数目(表C4)。
表C1 南巡召试一等的人数
表C2 南巡召式二等人数
表C3 南巡召试总的中式人数
表C4 南巡召试所献诗赋总估数(本)(www.xing528.com)
乾隆每次南巡,平均有430人进献诗赋以期赢得皇帝的认可,通过召试得以升迁。与1761年的会试相比,这些召试是某些人的相当专属之事。[4]这些有抱负者平均70%来自江南(今天江苏、安徽省)。来自浙江的考生通过召试的机会稍高于江南。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来自江南考生的中式人数增加,逐渐在南巡召试中占据了优势地位。
【注释】
[1] 《录副奏折》(北京),缩微胶卷083,号2372,李因培,乾隆二十七年三月初五日。
[2] 同前揭资料,号2378。刘墉、刘星炜,乾隆二十七年三月二十三日。203人中,139人(68.5%)来自江苏,64人(31.5%)来自安徽。刘墉、刘星炜奏报他们业经筛选,淘汰了平庸之作。
[3] 据文朵莲(《乾隆二十六年辛巳科进士:十八世纪的科举、国家与精英》,页21,表1.2)的研究,江苏的686名举人中有34人(4.96%,合1∶20)、浙江的499名举人中有30人(6.01%,合1∶17)通过了1761年会试。
[4] 1761年的会试,江南和浙江的举子有1185人,其中686人来自江南。同前揭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