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二十九年(1903)商务公所成立之前,地方上仅有钱、当、盐等业的几个组织。商务公所成立时,会董即来自各业组织,这就促使了各业商人都想组织同业公会。当初商务公所(即后来的商会)的会董仅七人,后增加到十一人,再增加到四十一人,最后到七十一人。会董人数的递增反映了同业公会的加多。在商务总所时,从会董所属的行业里可以知道那时已有钱号、三津磨房、斗店、木商、洋广杂货、鞋、帽、估衣、大小五金、绸布、织染、海味、瓷器、金银首饰、当行等约二十个行业和一个大米研究所,一个盐商的芦纲公所。后来,随着商品流通的扩大、商业经营的分工、手工业的向商业转化及出口货类别的加多等因素,同业公会的数量逐步增加到民国二十年(1931)的七十多个。其后,在商会与商民协会两个组织的纷争过程中又突然增加了六十多个。结至民国二十三年选举时,新旧同业公会达到一百三十余个(从这时到一九四九年天津解放前的十五年间,又增加了十几个)。
商会内部矛盾的缓解,便有可能对各同业公会加以整理,并把有些商业组织并入商会。如芦纲公所从商会成立时便加入了,盐商王竹林并且担任了首任总董,后来任总理的叶兰舫和任副会长的王君直也都是盐商,芦纲公所每年向商会交纳会费二千元,但从彼此关系上论定,芦纲公所没有作为商会的会员。民国二十三年商会调整与各公会会员的关系时,将芦纲公所改为正式会员,芦纲公所随即改名为盐业同业公会。(www.xing528.com)
天津原来的商业集中在旧城的北面和东面,入民国后由于军阀连年混战,许多官商富户迁居于租界,促使了租界的繁荣,其中尤以法租界劝业场一带,形成全市的繁华中心。民国七年(1918)由五金商人张春华创议组织了法租界华商公会,在法租界三十一号路(今河北路210号)建造了会所。民国二十四年(1935)商会以租界商业另有组织甚不合理,与该会洽商后,使之并入商会之内为会员公会。合并后,所属商号又分别按行业加入各同业公会,实现了行业组织的统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