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工程概况与工程施工特点
工程概况和工程施工特点分析包括工程建设概况、工程建设地点特征、建筑结构设计概况、施工条件和工程施工特点五方面内容。
(1)工程建设概况 工程建设概况主要介绍拟建工程的建设单位,工程名称、性质、用途和建设的目的,资金来源及工程造价,开竣工日期,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图样情况,施工合同是否签订,上级有关文件或要求,以及组织施工的指导思想等。
(2)工程建设地点特征 工程建设地点特征主要介绍拟建工程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地质、水文地质、气温、冬雨期时间、主导风向、风力和地震烈度等。
(3)建筑、结构设计概况 建筑、结构设计概况主要根据施工图样,结合调查资料,简练地概括工程全貌、综合分析,突出重点问题,对新结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及施工的难点作重点说明。
建筑设计概况主要介绍拟建工程的建筑面积、平面形状和平面组合情况、层数、层高、总高、总长、总宽等尺寸及室内外装修的情况。
结构设计概况主要介绍基础的类型,埋置深度,设备基础的形式,主体结构的类型,墙、柱、梁、板的材料及截面尺寸,预制构件的类型及安装位置,楼梯构造及形式等。
(4)施工条件 施工条件是指施工现场的水、电、道路及场地的“三通一平”情况,现场临时设施及周围环境,当地交通运输条件,预制构件生产及供应情况,施工企业机械、设备和劳动力的落实情况,劳动组织形式和内部承包方式等。
(5)工程施工特点 应指出单位工程的施工特点和施工中的关键问题,以便在选择施工方案、组织资源供应,技术力量配备以及施工准备上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施工顺利进行。
2.施工方案与施工方法
施工方案的选择是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中的重要环节,是决定整个工程全局的关键。施工方案选择得恰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单位工程的施工效率、进度安排、施工质量、施工安全、工期长短。因此,选择施工方案与施工方法时要根据工期要求,材料、构件和劳动力的供应情况、协作单位的施工配合条件及其他现场条件周密考虑,可以列出若干个初步方案,认真分析比较,从中选出一个最经济、最合理的施工方案。
(1)确定总的施工程序(施工顺序) 施工顺序是指工程开工后各分部分项工程施工的先后次序。确定施工顺序既是为了按照客观的施工规律组织施工,也是为了解决工种之间的合理搭接,保证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空间,以达到缩短工期的目的。
确定施工顺序的基本原则是先地下后地上、先主体后围护、先结构后装饰、先土建后设备。
(2)确定施工总流向 首先确定施工的起点,然后确定建筑平面上和空间层次上的合理施工顺序。确定施工总流向应遵照以下原则进行:
1)根据生产使用的顺序进行。
2)适应施工组织的分区和分段。
3)与材料和构件的运输不发生冲突。
4)适应主导施工过程的合理施工顺序。
5)适应平面上各部分施工的繁简程序。
(3)确定各主要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方法 施工方法和施工机械选择是施工方案中的关键问题,它直接影响施工进度、施工质量、施工安全以及工程成本。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时,必须根据工程的建设结构、抗震要求、工程量大小、工期长短、资源供应情况、施工现场条件和周围环境,制订出可行方案,并进行技术经济比较,确定最优方案。
选择施工方法时应着重考虑影响整个单位工程施工的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方法,例如在单位工程中占重要地位的分部分项工程、施工技术复杂或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对工程质量起关键作用的分部分项工程、不熟悉的特殊结构工程或由专业施工单位施工的特殊专业工程的施工方法。而对于按照常规做法和工人熟悉的分项工程,只要提出应注意的特殊问题即可,不必详细拟定施工方法。
各主要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方法一般包含以下内容:
1)土石方工程。决定土石方工程的挖、填、运是采用机械进行还是人工进行;确定基槽(基坑)开挖的方法和放坡要求;确定石方爆破方法及所需机具与材料;地下水、地表水的排除方法以及沟渠、集水井和井点的布置及所需设备;土石方工程较大时需编制土石方工程平衡调配表。
2)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工程。确定模板类型及支模方法,隔离剂的选用;选择钢筋的加工、绑扎和焊接方法;确定混凝土工程施工方法,如滑模法、升板法或其他方法;对于复杂工程进行模板设计和绘制模板放样图;选择混凝土的制备方案,如采用商品混凝土,还是现场拌制混凝土;确定搅拌、运输、浇筑顺序和方法,以及泵送混凝土和普通垂直运输混凝土的机械选择;选择混凝土搅拌、振捣设备的类型和规格,确定施工缝的留设位置;确定预应力混凝土的施工方法、控制应力和张拉设备。
3)结构吊装工程。选择吊装机械的型号和数量;确定吊装方法、顺序,布置起重机行驶路线;考虑构件的制作、拼装场地;考虑构件的运输、装卸、堆放方法。
4)装修工程。确定工艺流程;制定操作要点和组织流水施工;采用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
5)特殊工程。对高耸结构、大跨结构、重型构件以及水下、深基础和软弱地基等应单独编制工艺流程、施工方法、劳动组织、施工技术措施、质量保证措施、安全施工措施和降低成本措施等。
流水施工的基本原理详见本章第二节。
3.施工进度计划
单位工程施工进度计划是指在选定施工方案的基础上,根据规定工期和各项资源供应条件,按照施工过程的合理施工顺序及组织施工的原则,用横道图或网络图,对单位工程从开始施工到工程竣工,全部施工过程的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合理安排。
施工进度计划的编制步骤如下:
1)确定施工顺序。
2)划分施工项目。
3)划分流水施工段。
4)计算工程量。
5)计算劳动量和机械台班量。
6)确定各施工项目的作业时间。
7)组织各施工项目的搭接关系。
8)编制施工进度计划图表。
9)检查调整。
4.施工准备工作计划
单位工程开工前,应根据施工具体需要和要求编制施工准备工作计划。
(1)施工准备工作计划的主要内容(www.xing528.com)
1)技术准备,如熟悉和会审图样,编制和审定施工组织设计,编制施工预算,各种加工半成品技术资料的准备和计划,申请新技术项目的试验和试制等。
2)现场准备,如测量放线,拆除障碍物,场地平整,场内外交通运输、临时便道与水电供应、场内排水与降水的规划等。
3)劳动力、机具、材料、构件和加工半成品的准备,如调整劳动组织、进行计划,技术交底,协调组织施工机具、材料、构件和加工半成品的租赁与进场等。
4)与专业单位的联系及相关工作的落实等。
(2)施工准备工作计划的表样格式 表样格式见表2-1。
表2-1 施工准备工作计划
5.各项资源需用量计划
工程开工前应根据工程预算、预算定额、施工方案、施工进度计划及相关施工图、标准图编制各项资源需用量计划。
(1)材料需用量计划 材料需用量计划用于备料、供料,确定仓库、堆场面积和组织运输,编制依据是工程预算、预算定额和施工进度计划,表样格式见表2-2。
表2-2 ××工程材料需用量计划
(2)劳动力需用量计划 劳动力需用量计划用于劳动力平衡、调配和衡量劳动力耗用指标。编制依据是工程预算、预算定额和施工进度计划,表样格式见表2-3。
表2-3 ××工程劳动力需用量计划
(3)构件和加工半成品需用量计划 构件和加工半成品需用量计划用于落实施工单位、确定需用时间、组织加工和货源进场。编制依据是施工图、标准图和施工进度计划,表样格式见表2-4。
表2-4 ××工程××构件和加工半成品需用量计划
(4)施工机具需要量计划 施工机械需要量计划用于落实机具来源、组织机具进场。编制依据是材料需用量计划、构件和加工半成品需用量计划、施工机具需要量计划、货源地点和施工进度计划。表样格式见表2-5。
表2-5 ××工程施工机具设备需用量计划
(5)运输计划 运输计划用于组织运输力量,保证货源按时进场。编制依据是施工方案、施工方法和施工进度计划,表样格式见表2-6。
表2-6 ××工程运输计划
6.施工总平面图
施工总平面图是由施工单位绘制的施工现场平面图,用来反映施工场地内的材料、半成品、构件的堆放位置,施工机械、钢筋加工棚、木工房、机修房、混凝土搅拌站及现场办公室等的位置,永久性和临时性道路、各种管线及其他临时设施的布置情况。施工总平面图应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在建筑总平面图上进行绘制,对不同的施工阶段应分别绘制。
施工总平面图的绘制步骤:确定起重机的数量及位置——布置搅拌站、加工厂、材料仓库及露天堆场——布置道路——布置其他临时建筑及水电管线。
(1)起重设备的选择与布置 根据建筑物的平面尺寸、高度等选择合适的起重设备,主要参数为起重量、起重高度和回转半径。起重设备布置时应结合材料堆场的布置,保证所吊装的材料、构配件以及所需送达的建筑部位在起重设备的回转半径范围内。
(2)搅拌站与砂、石、水泥等材料堆场布置 搅拌设备的出料量应根据具体工程的施工高峰期的需求量确定,砂、石、水泥等材料的堆场应围绕搅拌设备布置,并使其处于起重设备的回转半径范围内。
(3)砖、楼板、构配件的布置 应围绕建筑物就近布置,如果附近没有场地,其布置点应位于起重设备的回转半径范围内。
(4)钢筋、模板堆场与加工场地布置 钢筋加工场地与模板加工场地需有专门的车间,可以是封闭的,也可以是开敞的,但必须是防雨的。加工场地的大小应根据最大日需求量计算确定,其位置通常在施工现场的某个角落或贴围墙处。
(5)场内交通布置 入口与出口之间的道路应通畅,只有一个出入口时应形成回路。布置双车道时道路宽度不小于6m,布置单车道时道路宽度不小于3.5m,并应在适当位置布置错车和掉头场地。
(6)其他用房布置
(7)水、电、消防布置
7.施工管理措施
施工管理措施主要包括质量措施、安全文明施工与环保措施、资源管理措施、风险防范措施等。
8.技术经济指标
技术经济指标应根据已编制的技术组织措施进行计算,主要有以下几项指标:
1)工期指标。
2)劳动生产率指标。
3)质量、安全指标。
4)降低成本率。
5)主要工程机械化施工程度。
6)三大材料节约指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