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2.1 具有多样性、突发性、高灾损性特点
(1)多样性:地形、地貌、气候、水文等自然条件的多样化是灾害多样性的主要原因,灾害在种类、成灾形式、成灾时间等方面都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2)突发性和隐秘性:灾害的孕育和发展要经过相当长的演化过程,但形成灾害却往往在顷刻之间,具有突发性。另外,有的灾害不仅发展演化较缓慢,而且承载时间长,比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往往是在人们不易察觉的情况下发生和发展,直至造成灾害损失,表现出隐蔽性的特点。
(3)高灾损性与难恢复性:1990—2008年的19年间,我国平均每年因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约3亿人次受灾,倒塌房屋300多万间,紧急转移安置人口900多万人次,直接经济损失2 000多亿元人民币。
10.1.2.2 具有高频度、连锁性、群发性的特点
(1)高频度与群发性:我国受季风气候影响十分强烈,气象灾害频繁,局地性或区域性干旱灾害几乎每年都会出现,东部沿海地区平均每年约有7个热带气旋登陆。
(2)连锁性:灾害的连锁反应往往会形成不同的灾害链,从而加深灾害的危害程度,扩大影响范围。(www.xing528.com)
(3)强区域性: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均不同程度受到自然灾害影响,70%以上的乡村、5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气象、地震、地质、海洋等自然灾害严重的地区。
10.1.2.3 乡村灾害发生机制复杂
除了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及地质构造等孕灾环境以外,一些乡村建设活动也较易引发新的灾害类型,如大规模的开山采石和开发活动,可能引发塌方、滑坡等地质灾害,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也易导致大规模次生灾害的发生。
10.1.2.4 乡村防灾能力薄弱
乡村地区建筑抗灾能力弱,基础设施匮乏,相关的防灾工程建设标准低,甚至有相当一部分的乡村建设在灾害风险区以内,一旦遭受灾害,损失较为严重。同时,乡村地区经济基础较差,人群多为弱势群体,救灾设施及物资较为匮乏,灾后恢复的时间也较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