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是农村发展的底蕴所在,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村庄软实力。2015年,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指出:农村是我国乡村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同时大会强调搞新农村建设要注重坚持传统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乡村。
3.4.1.1 乡村历史文化的概念
乡村文化是指在乡村社会中,以农民为主体,以乡村社会的知识结构、价值观念、乡风民俗、社会心理、行为方式为主要内容,以农民的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为主要形式的文化。(www.xing528.com)
3.4.1.2 中国传统乡村文化的生成及其特征
地理环境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封闭性,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获取生产、生活资料的基础,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决定了处于其中的民族特殊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时也会积淀出独特的文化形态。落后的社会经济生产方式和单一的农耕经济决定了中国传统乡村文化的家族性和浓厚的土地情结,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经济结构对一个国家、地区和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复合的二元农业社会塑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乡村性,在传统中国,复合的二元社会形成了两个层次的文化系统:一个是上层贵族、士绅、知识分子所代表的文化,称之为大传统;另一个是一般社会大众,特别是乡民或俗民所代表的生活文化,称之为小传统。建立在经济生产方式和经济结构的基础上,由它们所决定的政治结构对民族文化也有着重要作用,以小农为基础的自然经济,形成了我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和带有某种血缘温情的宗法制度相结合的“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结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