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乡村虽然历史悠久,分布面积较大,但是发展也面临许多问题,例如人地关系不协调、基础设施滞后、文化底蕴缺乏、建房无秩序等。目前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3.7% ,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只有36%左右,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80%的平均水平,也低于人均收入与我国相近的发展中国家60%的平均水平,这表明我国的乡村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1.1.3.1 文化特色遗失
目前我国政府农村文化建设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使得为农民服务的公共文化资源总量有了很大的增加,农民自办文化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农村文化事业发展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如:农村地理区位的不同使得各地区的文化设施建设发展很不平衡;大量的村民进城务工和买房形成了众多的空心村;本村庄的民俗风情和建筑风貌逐渐消逝;城乡建设没有充分挖掘农村的特色文化导致“千村一面”的现象等。
1.1.3.2 土地的集约与综合利用率低
首先,“空心村”现象极为严重。大多数村庄建设往往旧宅不拆另选基地建新房,村中大量的旧宅基地闲置,没有及时退耕还田。同时,村庄建设一味地向外扩展而没有任何的规划与边界,村民们大拆大建,存在严重的土地浪费现象。
其次,村办企业分散、管理粗放。村办企业规模一般较大,管理较粗放,并且存在着重复建设的问题,同时又占用大量的土地和资源,对土地和资源的使用极不合理。(www.xing528.com)
第三,村庄布局混乱,规模偏小。当前农村的居住形式大多为“居民点+责任田”的模式,村民就近劳作和种植以减少劳动力消耗。这就导致农民的住宅分布格局分散,土地的浪费现象严重,不能高效地集约利用土地。
1.1.3.3 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不容乐观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劳动力总量较大,特别是农村待转移劳动力数量众多、转移情况复杂。我国现阶段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现状是:一是劳动力转移和就业存在东、中、西部的空间差异,转移渠道单一;二是劳动力转移方式多以外出务工为主,务工行业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中的体力型、无技术含量的工作,缺乏相应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环境条件差,安全保障系数低;三是农村劳动力转移成本高。
1.1.3.4 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配套滞后
近年来,我国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及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全国兴建了一大批农田水利工程,农村“村村通”工程取得了一定成绩,全国文化站、中小学校、医疗卫生服务等公共服务机构也进一步增加,但是我国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还存在着不完善、地区差异较大等问题。我国中东部地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及基础设施较为完善;西部地区由于资金、地理环境等原因,存在道路交通、电力电信等基础设施不完备,人民看病难、受教育难等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