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动物雕塑演变及形象-新石器时代至红山文化

中国动物雕塑演变及形象-新石器时代至红山文化

时间:2023-10-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动物形象雕塑作品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早期,多属陶塑、石雕,也有少量牙雕和木雕。湖北天门出土的湖北龙山文化时期的一群人与动物陶塑,数量众多,除羊、狗、鸡等家畜家禽外,还有大象和乌龟。大型动物泥塑的残迹发现于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遗址之中,有神话动物猪龙和禽鸟。

中国动物雕塑演变及形象-新石器时代至红山文化

中国动物形象雕塑作品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早期,多属陶塑、石雕,也有少量牙雕和木雕。在河南裴李岗文化遗址出土有陶塑猪、羊头,距今约7000多年。辽宁东沟后洼遗址出土有很多滑石雕成的虎、猪、狗、鸡、鹅、鹰、蝉、鸟、昆虫、鱼等形象,造型单纯而生动。其中一件屈身、阔口、大眼、有角的龙,为已知最早的石雕龙的形象。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也出土有陶塑和牙、木雕刻的猪、羊、鱼、鸟、蜥蜴等动物形象,形体不大,已具备圆雕、浮雕、线刻等不同表现形式。其中一件陶猪,高4.5厘米,长6.3厘米,作低头疾走的动势,体肥、口方,腹部肌肉松弛,将一头老母猪的形态,概括而传神地表现了出来。鱼的身上戳出圆圈或圆窝,以象征鱼鳞。牙雕“双凤朝阳”,长16.6厘米,在正中部位,以阴线刻出一组大小不等的同心圆,外缘有跳动的光芒,两侧对称地雕出回首相顾的双鸟,构成相当完整的图案。后洼遗址和河姆渡文化距今都在6000年以前。

陶塑动物 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文化遗址中发现了更多的陶制动物雕塑作品。仰韶文化半坡遗址出土有狗首鸟尾的陶塑器柄。湖北天门出土的湖北龙山文化时期的一群人与动物陶塑,数量众多,除羊、狗、鸡等家畜家禽外,还有大象乌龟。这些随手捏成的小陶塑,能够表现动物活动中的神态。如狗和鸟的动作变化很多,有的扭首伫立,有的回头仰望,有的低头觅食,有的狗背上还栖着一只鸟。新石器时代,在定居农业环境中,南北各地普遍饲养着猪、羊、牛、狗、马、鸡等六畜。雕塑作者在狩猎和豢养家畜的活动中,通过长期观察,熟悉各种动物的特征与习性。因而,这些作品虽形体简单,但特点鲜明,动态生动。

一些较大型的动物形陶器,在造型上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陕西华县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成年女性墓葬所出的陶鹰鼎,高36厘米,作敛翼站立之状,器口开于背上,勾喙有力,双目圆睁,周身光洁未加纹饰,结构简洁,体积感很强,双足与尾稳定地撑拄于地,整个造型充满桀骜猛厉的气势。华县出土的一个陶猫头鹰首器物盖,眼圈与头顶琢出成排的羽毛纹,圆圆的眼睛与勾喙强韧有力的轮廓线,也很好地表现出猛禽的特征。江苏吴江梅埝遗址所出的良渚文化陶水鸟壶,则光滑细长,眼小而机警,尾部为流口,微微上翘,既便于注水,又显示出水鸟翔鸢于水边涯际的感觉。山东出土的几件兽形器造型也很生动。大汶口所出的兽形鬶、胶县三里河所出的狗鬶,都作扬首呼叫的动作,而神态互不相同。前者口大张,小尾翘起,仿佛看到食物,发出急切的叫声;后者头颈伸长,眯起眼睛,尾卷起成为器柄,仿佛是随意发出狺狺的吠声,其臀部塑出腔门和生殖器,既是实用器物,又力求做得真实、具体。三里河出土的一件猪鬶,器足已残失,猪体造型圆浑,低头如觅食之状,也很好地表现了猪的形体与习性特征。这些鸟、兽形体的器物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可能具有宗教或礼仪的意义,商、西周时期的青铜鸟兽形礼器在造型上与这些陶器有明显的继承关系。

有些陶容器从写实的动物形态脱出,而仍然保留有其生活原型的某些特征。如江苏南京北阴阳营出土的青莲岗文化陶盉,器口如大张着嘴的鸟头,底部三只鸭嘴形扁足向外撑开,腹部的管状流和鸟尾形扁把手,像是双翼张开扑打着。整个器物的造型像一只肥胖的小鸟在呼叫奔跑着的感觉。又如山东的大汶口文化白陶鬶,其造型细部变化多端,但都能令人联想到雄鸡报晓的动作。器口的流尖长如鸟喙,有的还在长流的后部加上两个像是眼睛的圆泥钉;有的颈部很长且向后弯仰着;有的将联结器鋬的袋足加大,有如鸟腹。这些器物的造型生动有趣,能引发欣赏者的联想,具有抽象雕塑的意味。以鸟头为饰的器物在河南陕县庙底沟、陕西华县柳子镇、甘肃武威皇娘娘台等地都有发现,有的形象比较真实、具体,似为器物的把手部分;有的很简单,只塑出一对深陷的大眼窝和尖喙,多是作为器耳或灶上的饰物。(www.xing528.com)

有些陶器上的附加小动物装饰,也很生动。河南陕县庙底沟文化的三片残陶器上的捏塑壁虎,一件为细泥黑陶,壁虎身上的平行斜线纹和长而直的尾巴,都造成一种向前疾行的运动感;另外两片是塑于夹砂红陶器口沿部位,壁虎身上戳出很多小圆点,十分生动地表现出壁虎窜动、向器内窥探的动作。甘肃临夏出土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的双蛙头形红陶篮与蛙形陶罐,双目凸起或阴线刻成圆圈,口部以长长的阴线刻出,夸张而富于生趣。

大型动物泥塑的残迹发现于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遗址之中,有神话动物猪龙和禽鸟。猪龙尚存头、耳、吻及前身、下肢部分,吻部扁圆,上下颚间露出獠牙,下身有蹄爪。禽鸟仅存两爪残块,每趾三节,趾尖锐利,作抓攫之状。

玉石雕刻动物 完整的猪龙形象石雕发现于同地区的积石冢之中,为一种玦形玉饰,双耳肥大,圆眼,吻部前凸,有很多道皱折,身体蜷曲,尾端与吻部相接。同形的玉饰在辽宁、内蒙古、河北等地均有发现。有人认为它是由猪神化、衍变而来,是神话传说的龙的形象的早期形式。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和黄谷屯出土的玉龙是猪龙玉饰的进一步发展。三星他拉玉龙高26厘米,墨绿色,吻部前突,鼻齐平,眼细长突起,头顶有扁薄的长鬣披于脊背,鬣的尾端宽大并向上扬起,与前伸的头部取得平衡,尾上弯起,身躯呈C 形,背部正中有圆孔,可以系绳悬挂,通体光洁润泽,轮廓刚劲而优美,是原始社会玉雕中的杰作。河南濮阳仰韶文化墓葬发现了3组用蚌壳摆塑而成的龙、虎图案,最大的一组,龙长1.78米,虎长1.39米,皆侧置背向主人。至可怪异的是龙的形象竟与后世流行的龙的样式十分接近。红山文化遗址还出土有玉和绿松石雕刻的鸟、龟、虎形珮和鱼形石坠等小型的动物形象作品。玉鸟和玉蝉、龟等在江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也多有发现。在江苏、浙江、上海等地的良渚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玉琮上的兽面纹,为商、西周时代流行的兽面纹的早期样式。其中雕琢最为精工的是江苏武进寺墩所出的一件,为扁方柱体,高7.2 厘米。浮雕与线刻结合的兽面共8组,分做上下两层。下层的4组均以四角为中轴作对称的安排,眼为重圈,包着椭圆形的眼睛,鼻为扇形凸面,嘴为横条形,在五官范围和边框上,刻有细密匀称的花纹,最细的线条仅0.7丝米。上层的4组图案为同一兽面纹的简化形式。这些玉器具有宗教的、礼仪的性质。龙的形象和兽面纹浮雕,显示了原始社会艺术与奴隶社会艺术之间的渊源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