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强度钢(High Stress Steels,HSS)是在普通碳素钢的基础上加入少量合金元素制成的。这种钢的生产成本与普通碳素钢相近,但合金元素的强化作用使其抗拉强度比普通钢高得多。
汽车用钢按照其强度可分为软钢、高强度钢、超高强度钢。根据国际钢铁协会的定义,将屈服强度小于210 MPa的钢称为软钢,屈服强度为210~550 MPa的钢称为高强度钢(HSS),屈服强度高于550 MPa的钢称为超高强度钢(UItra High Stress Steels,UHSS)或先进高强度钢(Advanced High Stress Steels,AHSS)。HSS和AHSS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其显微组织。AHSS是多相钢,组织中含有马氏体、贝氏体以及足以产生独特力学性能的残留奥氏体。与通常的微合金钢相比,AHSS呈现出优良的综合性能,既有高的强度,又有良好的成形性。
高强度钢与车身轻量化的关系最为密切,是车身轻量化后保证碰撞安全的最主要材料,高强度钢的用量直接决定车身轻量化的水平。使用高强度钢的具体优点如下。
(1)加工硬化(或应变硬化率)比普通钢高,可以吸收更多的冲击能量,因此多用于底架的前后纵梁等处和要求高强度、耐久性的部位,可以提高汽车的安全性。
(2)可减轻零件的重量。一些资料表明,若钢板的强度提高40~50 MPa,车身外板制件的板厚可减小10%~15%,车身内部制件的板厚可减小20%左右。(www.xing528.com)
(3)用于车身外部件,除了可减薄零件的厚度外,由于具有烘烤硬化性,在经过油漆烘烤后,还可以增强零件表面硬度,提高外表面制件的抗凹陷性能。
高强度钢用作车身材料的主要限制是,随着钢板强度级别的提高,其成形性(伸长率)变差。因此,高强度钢最初主要用于车身的前保险杠和车门抗侧撞梁。近年来,高强度钢的成形性、焊接性、疲劳强度和外观质量都有所提高,其已广泛代替普通钢来制造车身的结构构件和板件。国外轿车车身上的许多关键零部件都是由高强度钢制造的。2007年,欧洲主要车型白车身的高强度钢用量占白车身重量的60%以上,日本2004年高强度钢的用量达到白车身重量的40%。
国际钢铁协会于1994—2002年先后开展了超轻车身(ULSAB)、超轻覆盖件(ULSAC)、超轻车身—先进车身概念(ULSAB—AVC)研究项目,以车身轻量化为目标,通过车身的整体设计来挖掘车身轻量化的最大潜能。在ULSAB项目中,高强度钢使用达到了64%,而在ULSAB—AVC项目中,几乎100%的部件都使用了高强度钢,约有80%为先进高强度钢。2008—2010年,国际钢铁协会又完成了FSV项目,它开发的白车身结构中,97%为HSS和AHSS,与对标车型相比减重102kg(对标车重290kg),减重比例约为3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