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友好学发展的前提是对“友好”本质的再认识:作为符号的“友好”在人的大脑中是怎样的物态?具有内涵的“友好”的评判准则与哪些因素有关?回答这些问题似乎是哲学学科的事,殊不知,哲学是万种学科之母,了解哲学对“友好”本质的解答,更能使环境友好学学科具有长足“生命力”!
1.友好本质的再认识
人们的生活环境包括了对人发生影响的一切过去、如今和将来的人、事、物,历史传统、文化习俗、社会关系等沉淀在人的意识里,人不能精准反映生活环境中的全部事物,实际上是上述因素干预了人对生活环境的反映。在同样的生活环境中,每个人接受到的并非一致,意识中的环境映象截然不同,主要是受到人的个性倾向(如注意、兴趣、需要、价值观等)和认知结构等的影响。正是这种心理上的环境反映,调节着每个人的需要、动机和目标,引导和制约着一个人对周围的人和事采取个性化的行动。认为友好则友好相待,认为不友好则以不友好的方式对待。当然,有时为了某一欲望、某种需求或其他目的,可能掩盖外示行为、表里不一,不能简单地从人的行为看清其内心世界。人的友好观有时很难看清。
构成人的友好观的审美体系、价值体系等主宰着人对环境友好状态的设计、构思、建造、实现途径……
总之,友好与否,随个人价值观内涵的不同而不同。价值观建立的基础是什么?价值观本身又是什么?意识本体怎样?又有何特征?解答了这些问题,环境友好学、轨道交通列车环境友好学研究才能深入展开。
2.致力于环境友好前的心理历程与背景(www.xing528.com)
人的所有行为几乎都是在自己的具体意识指示下展开,不管这一意识指令来自何方:显在的、潜在的,自生的、外来的;不管这一意识指令源自何因:喜欢、厌恶,贪求、舍弃;不管这一意识指令导致怎样结果:友好、不友好,利于自身和周围生命、不利自身和周围生命。意识“指示功能”展开时要有模式,描述展开的结果时要有“语系”,模式和“语系”构成的准则集,可称之为参照系。参照系是人用眼、耳、鼻、舌、身认知周边环境、周围世界所不可缺少的。
3.环境友好观构建
怎么实现“意识活动和意识活动指挥下的生命活动的统一”这一认识,就是价值观。要环境友好,应具备大胸怀、大善德、大公心、大境界。
马克思说,人只有为自己同时代人的完善,为他们的幸福而努力工作,他才能达到自身的完善。怎样才能做到,关键是建立“大我”,包容全人类、包容整个宇宙。要认识到,人处于宇宙之巅,整个宇宙的信息都包括在人的意识里,天地与我同根,心体即是宇宙。人应该站在宇宙之巅看待这个“大我”,应该如海涵春育,像大海一样没有容不下的东西,像春天的阳光一样去哺育万物,“我”就有大胸怀、大善德、大公心、大境界了。
环境友好学未来的发展高度取决于对人的本质、人的参照系研究深度。人们需要“认识自己”后再来研究“环境友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