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视觉友好与行为需求在轨道交通列车环境友好学中的初探

视觉友好与行为需求在轨道交通列车环境友好学中的初探

时间:2023-10-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等待行为属于必要性行为中的动态部分。观望是人们在等候列车时,不自觉发生的行为。行为的发生大多没有目的性。这类行为分布对空间的灵活性与适应性有所要求。人对环境的知觉和认知决定人的行为。

视觉友好与行为需求在轨道交通列车环境友好学中的初探

1.寻路行为

人们在环境中的有效移动,都要借助于一定的导向系统。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用以下两种方式认路:一种是根据地图或者指南针认路;另一种是以熟悉地点为中心,把各个地点线路与所在位置通过自身的习惯认知、知识范围等的影响,构成一个有空间关系的环境网络。

人在轨道交通空间里的认路模式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①“刺激→反应”学说,即人在空间里认路,是根据一开始的试探与逐步纠正错误的方法,沿着某一方向走,直至找到某一刺激暗示,然后再找第二个刺激暗示,最终找到目的地。在空间里的移动被视为根据经验学习到的相对固定的序列。轨道交通是一个公共环境,对环境不熟悉的人群基本上会通过寻找指示标识的方法来确定目标方向,在找路的过程中,要有不断的明示或者暗示来提示乘客的移动方向。②环境意象学说,即人们并非受到系列程序的指引认路,而是根据一种概括的环境意象,从这个意象里找出自己现在的位置,得知去目的地的方向和距离。这一理论可以解释人们为什么可以选择不同的途径,即使失去了一个特定环境刺激暗示,也并不导致迷失方向。而实际上,人们在空间的定位和定向都要用到这两种方法,二者并不矛盾。

2.列车视觉环境对人行为产生的影响

一个友好的列车外部环境,能够通过合理的空间设计和导向设计,引导流线顺畅,且能满足乘客的不同行为模式。

丹麦建筑理论家扬·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一书中将公共空间中人的行为方式分为必要性行为、自发性行为和社会性行为三类。轨道交通环境中,主要流线为:进站时,“进入入口大厅—(问询)—购票—进站—通过—等待—乘坐”;出站时,“乘坐—到站—通过—等待—出站”。与此主要流线相对应,乘客的必要性行为是站点建筑中行为模式最重要的部分,反映了进入站点的目的性;而自发性行为和社会性行为在站点建筑中也大量存在,这种内在需要产生了实现这些目的的行为动机。人们一般会通过对具体途径、方式和外界环境的分析,选择合适的路径,最后将选择付诸行动。在这整个过程中,环境因素影响着人们最终的行为选择。

1)必要性行为

在轨道交通空间中的必要性行为是指乘客进入站点后,为完成交通中转程序所必须进行的通过性行为,如通过、等待等。

(1)通过。通过行为有着强烈的目的性,人们有着快速到达目的地的愿望,行走速度快。如当人们到达目的地之后,不愿意在站台中停留,特别强调效率性、直接性、准确性和诱导性。对于经常乘坐轨道交通的乘客,环境都十分熟悉,对空间导向依赖不大。然而,对于不熟悉环境的乘客而言,如果空间中缺乏导向或者识别,不可避免地会发生询问、停留等行为。

(2)等待。等待行为属于必要性行为中的动态部分。在车站空间中,等待行为是必不可少的,而人们在等待时则心情急迫,希望尽快轮到自己。

2)自发性行为

自发性行为是指人们有参与的意愿,并且在时间、地点可能的情况下才会发生的行为,如观望、休闲等。

(1)观望。观望是人们在等候列车时,不自觉发生的行为。行为的发生大多没有目的性。如观望时间过长,也容易造成无聊,可在空间中设置阅览设施,让观望行为在适当时候转变为休闲行为,让人们感受到空间中的趣味。

(2)休闲。如阅读、观赏、休息等行为,人们在乘坐与候车时,也需要放松。此类活动需要依赖外部环境的支持。如果缺乏客观环境的支撑,就会对此类活动产生限制。这类行为分布对空间的灵活性与适应性有所要求。

3)社会性行为

社会性行为也称连锁性行为,即在公共场所有赖于他人参与的各种活动,如交谈、问询等。(www.xing528.com)

(1)交谈。当遇见熟人时,会闲聊攀谈,这往往是随机发生的,发生的场所和时间都是不固定的。不需要特定的设施,如椅凳,而是需要营造适合人们交流的有领域感的小空间。

(2)问询。通常,不熟悉环境的乘客对于如何进入要去的路线空间,不是很确定。当他进入站厅空间的那一刻,就需要问询来继续接下来的路程。因此,问询处一般都设置在站厅的出入口附近,并且容易发现和靠近交通流线的位置。

3.人的视觉行为对列车自环境的要求

人们在所处的环境里都要去定自己的方位,从而知道自己在哪里,如何到下一步要去的地方,怎样走才是最佳的线路。这已经是人的基本本能之一。在不熟悉的环境里,特别是在紧急情况下,克服陌生环境中的不利因素,使人们方便、快捷地到达目的地,必须做好轨道交通空间的导向和易识别性设计。一个好的导向系统,可以让乘客在满足其出行目的的同时,充分享受到这一快速交通带来的便捷、舒适。

当处于地下的轨道交通环境时,大多数人方向感不强,容易迷失。轻者会感到不安;重者,往往在出现意外情况时耽误疏散时间,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地下环境的设计中,导向系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要针对地下环境的特点进行分析,对症下药。导向鲜明的环境有助于人们形成清晰的表象,对于定向、找路、交往都起积极的作用。在易识别的环境中,人们感到情绪上安定并有行为的自由,对环境有种控制感。方向混乱的环境,使人感到厌烦。有研究表明,环境是否易识别和人们对环境是否满意存在某种程度的正相关。人在地下车站环境中的流动是大量性、集合性的行为,“通过”行为为主,“滞留”行为为辅。这些特点,决定了地下车站空间是简单、流动、开敞、有通透要求的高效空间。找路是地下车站中人群的经常性的行为之一。人对环境的知觉和认知决定人的行为。因此,易识别和导向良好的空间对车站的运营效率至关重要。

一个易识别和导向良好的空间有如下的设计要求:

1)轻松的环境

调查证明,轻松的环境氛围会让人觉得舒适,有安全感。在导向系统的视觉设计上,可以使用一些轻松有趣、直观的设计,如图形、字体,在高识别性的基础,加上一些活泼轻松的元素。香港迪士尼专线在设计上采用了很多动画元素,使乘客在列车上就感受到迪士尼的欢乐气氛。

2)清晰的空间脉络和明确的导向系统

作为交通空间的一种,人们最关注的是交通的目的性。如果不能提供一个清楚的空间脉络,则会加重负面心理效应。这就要求设计和设置充分考虑心理学,例如乘客在比较长的距离需要重复的标识来明确目的和方向,在一些主要弯道和主要节点应该重复强调,尽量避免乘客自己去寻找。

3)流畅的设计表达

在既有的车站结构前提下,客流的路径越短越好,越简单越好。要求导向系统的设置明显、醒目,形式简单易懂。

4)积极的视觉传达

视觉信息的颜色应该主要选择对人的心理及情绪有积极作用的鲜明色彩,如明亮的橘黄色、清新的绿色和悦目的蓝色,避免选用暗沉的、容易造成人们的心理压抑、产生不好心理影响的颜色,如深灰、褐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