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救援陶谦的任务后刘备按理应返回平原国,但刘备没有这么做,而是留了下来。
其中内情不详,分析一下有客观和主观两方面的原因。
从客观原因上说,虽然打退了曹操的进攻,但陶谦并不敢大意,曹操迟早还会再来,以自己的实力仍然打不过曹操,陶谦需要刘备留下来。
从主观原因上说,刘备也愿意留在徐州。
公孙瓒虽然是自己的老同学,但刘备在公孙瓒那里却不顺心,原因是公孙瓒的用人观与众不同,公孙瓒不喜欢用名门望族子弟,喜欢用小市民,他所宠信的大多是平庸之辈。
刘备虽然很有能力,但在公孙瓒那里还排不上号,努力了好几年也不过是个郡太守一级的平原国相。
在刘备看来,这位老同学打仗确实有一套,但骨子里还是个小市民,刘备以及关羽、张飞等注定在他手下干不出大名堂。
要干成大事,少不了最顶尖的人才,所以袁绍、曹操等人一边抢地盘一边抢人才。公孙瓒靠一己之勇起家,开创了不小的局面,但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应该把人才战略放在最突出位置,但他偏偏不重视人才,也不会识才、用才和留才,平时围在身边的是一帮庸碌之辈,几乎没有一个顶尖人才。
跟着老虎能吃肉,跟着狗只能吃屎。
看着公孙瓒一天天沉沦,刘备已经能判断出最终的结局了,是为这个老同学陪葬还是另寻出路?这是摆在刘备面前最现实的问题。
陶谦为了拉拢刘备,表奏他为豫州刺史。
陶谦的势力范围主要在徐州刺史部,不过相邻的豫州刺史部也占了一些地方,豫州刺史部的沛国沛县就在陶谦的控制之下,陶谦把沛县给了刘备,让他在那里驻扎。
豫州刺史部是四战之地,目前的主要势力袁术、袁绍、曹操、陶谦都有涉足,关东联军起兵时豫州刺史是孔伷,孔伷死后袁术先任命了孙坚,后任命了郭贡,袁绍先任命了周㬂,后任命了阴夔,加上现在的刘备,豫州同时有好几个刺史。
而且,陶谦给刘备的这个差事绝对算不上美差。
沛县俗称“小沛”,以示其与所在的沛国相区别,它的地理位置很微妙,它虽然属于豫州刺史部,却远离豫州刺史部的中心地带,像一把剑插在兖州刺史部和徐州刺史部中间。如果曹军从南面攻徐州,进入徐州之前的第一站就是小沛。(www.xing528.com)
小沛是徐州的最前线,也是目前最危险的地方,刘备的这个豫州刺史不是好当的,他得替陶谦挡箭。
这就是陶谦如此大方的原因,在他眼里小沛是徐州战略上的缓冲区,陶谦做梦都能踏实些。
刘备正式前往小沛上任,作为一州之长,刘备可以牵头组建自己的办事机构,刘备聘请豫州名士陈群为副州长(别驾)。
陈群是豫州刺史部颍川郡人,说起颍川郡陈氏家族,在当时特别有名。陈群的爷爷陈寔、父亲陈纪都是当时的名士,陈寔病故时大将军何进以下官员纷纷派人前去吊祭,海内赴祭者多达三万人,专门负责制作孝服的就有上百人,时任司空荀爽和宫廷事务部部长(太仆)韩融等出席葬礼并披麻戴孝,执子孙礼者有上千人,大学者蔡邕撰写碑铭,其中有“文为世范,行为士则”之句,世人又称陈寔为文范先生。
陈群还很小的时候,爷爷陈寔就认为这个孩子与众不同。孔融一向瞧不起人,他的年纪介于陈纪、陈群父子之间,孔融先结识陈纪,以友相称,算是平辈。后来孔融又结交陈群,视陈群为友,再见陈纪,视为长辈(先与纪友,后与群交,更为纪拜)。
除陈群外,刘备还以豫州刺史的名义举荐袁涣为茂才。
袁涣是豫州刺史部陈国人,父亲袁滂曾做过司徒。袁涣虽是高干子弟,却清静守礼,为人低调。在本郡当过人事处处长(功曹),因为看到郡中遍布奸吏,不愿与他们为伍,弃官而去。
后来袁涣还当过侍御史,谯县县令空缺,朝廷任命,他不去。刘备于是以豫州刺史的名义推举他为茂才。茂才即秀才,为避刘秀的讳改称茂才,是汉代荐举制的另一种重要形式,推举的都是才能优秀的人。
但袁涣后来并没有跟着刘备干,他先后寄身于袁术、吕布,最后到了曹操那里,因为才干突出被曹操赏识,成为曹魏名臣。袁涣虽然未能事奉刘备,但对刘备的推举一直心存感激,刘备去世时,大家都跑去向魏文帝曹丕祝贺,唯独袁涣不去。
在此期间,还有刘琰、陈到等人来到刘备身边。
刘琰是青州刺史部鲁国人,刘备在豫州开府办公,任命他为州政府参事(从事)。刘琰也是汉室后裔,具体传承不详,和刘备算是同宗同姓。刘琰长得风流倜傥,善于谈论,刘备对他很不错(厚亲待之)。刘备出去办事,或者和重要人物谈事,都把刘琰带上(随从周旋,常为宾客)。刘琰一直追随刘备到益州,虽然能力有限,也没有建立过特别的功绩,但一直位居高位。
陈到又名陈叔,豫州刺史部汝南郡人,为人忠勇,从此时开始跟随刘备,成为刘备手下重要将领之一。
刘备来到小沛后家庭情况也有所变化,他娶了本地人甘氏为妻。刘备之前已经娶过妻子,但他的命不好,娶一个死一个(先主数丧嫡室),甘氏自此追随刘备,刘备的家务事都由她来管(常摄内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