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了强大的舆论宣传后,汉献帝初平三年(192年)春,公孙瓒亲自率大军南下,屯兵于界桥。
界桥位于今河北省邢台市威县城东方家营一带,皇甫嵩讨伐张角的广宗之战就发生在附近。当时,这里有一条河,名叫清河,是冀州刺史部钜鹿郡和清河国的界河,河上有桥,故称界桥。
从地理位置看,界桥已深入冀州刺史部之内数百里,距袁绍的大本营邺县只有200来里,说明这时候公孙瓒处于上风,大军已经逼到了袁绍的家门口,袁绍不拼都不行了。袁绍倾尽所能集中起所有人马随后开到,两军在界桥以南20里的地方摆开战场。
两军对阵,公孙瓒一方阵容齐整、甲盔鲜明、旌旗飘扬,很有气势,尤其是队列正中的白马义从,更是令人闻风丧胆。
而对面的袁军却摆出了一奇怪的阵形,也许是来不及训练,也许是不善于打这样的阵地战,袁军列在正中的只有800名步兵和1000多名弩兵,身后隐约有2万多人,但队列不整,斗志不高。
看到这种情景,公孙瓒的嘴角一定露出过一丝轻蔑的微笑。
作为最擅长打骑兵突袭战的专家,公孙瓒太熟悉接下来的阵法了,打张纯、打青州黄巾军包括打乌桓都是这样的打法,号令一发,他的白马义从会风卷残云般杀过去,下面就只等后续部队上去给敌人收尸了。
那一刻,公孙瓒抽出指挥刀在空中划出一道果断且优美的曲线,他下达了总攻的命令。
5000名白马义从席卷而出,马蹄声如闷雷,夹着数千人的号叫,仿佛不用刀剑仅凭这吓人的气势就足以把任何敌人撕个粉碎!
当敌人数千铁骑呼啸而来时,袁军的队形仍然没动,而列队于最前面的800名步兵突然伏下身子,用随身携带的皮盾蒙住身体,然后一动不动地等待敌人骑兵的到来。
敌人一点点近了,这些人仍然不动。白马义从都是马上的射箭高手,离对方还有一箭之地时,他们一边冲锋,一边在马上搭弓射箭,雨点般的箭支射来,但袁军有皮盾保护,没有人受伤。
说话之间,骑兵就到了,伏在皮盾下的这800人突然同时跃起,扬起阵阵尘土,他们还同时大声呼喊着(同时俱起,扬尘大叫),气势也足以令任何对手胆战心惊。
白马义从们突然受到惊吓,正迟疑间,发现这些人手里拿着一种样子奇怪的武器向自己刺来。这些人似乎受过专门训练,把这种武器用得很熟练,无论是刺人还是刺马,一刺一个准,把把不落空。
公孙瓒不知道,这种秘密武器是袁绍专门为白马义从设计和定制的,叫作大戟,是一种带钩带刺的长枪,具体样子可能跟宋朝时岳飞大破金人连环马的钩连枪比较像。
前段时间,为破白马义从袁绍可谓绞尽了脑汁,经过和部下们反复演练,他们发明了这种武器,并挑选了800名精锐士卒进行特殊训练,具体由麹义指挥。
他们是袁绍的撒手锏,数月来他们反复模拟、刻苦训练,为的就是这一天,他们被袁绍称为“大戟士”。
白马义从遭受了自诞生以来最残酷的重创,但这只是噩梦的开始。守候在这800名步兵后面的1000多名弓箭手,早已为他们准备好了丰盛的礼物。
待白马义从们接近时,弓箭怒射而出。(www.xing528.com)
弓箭手通常会分拨轮换射击,这意味着即使侥幸躲过大戟士的重创,随之迎面而来的就是近距离射出的、密不透风的箭雨。
威名远扬、从未有过败绩的白马义从成了袁军弓箭手练习射击的移动靶,纷纷被射落马下(强弩雷发,所中必倒)。
白马义从遭受到了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的惨败,作为一个独立完整的作战单元,他们从此在战场上消失了。
白马义从神话般的覆灭震惊了公孙瓒的阵营。
还在敌人错愕的当口,袁绍立即指挥后面的队伍全线出击,公孙瓒大败。
袁军一路追杀,公孙瓒刚任命不久的冀州刺史严纲未及上任即战死。
按理说这一仗可以就此结束了,但中间却出了惊险的一幕,险些让胜利的天平倾倒。
袁军虽然得胜,但指挥系统和士兵的训练可能真有问题,在追击过程中袁军乱了章法,大家只顾追敌人,把主帅袁绍给忘了,此时袁绍跟前只有100多人。在混乱中,他们与2000多名敌人相遇,败兵反而把获胜一方的主帅团团围住!
幸好对方不知道这里面有敌军主帅,所以攻击得并不激烈。袁绍指挥手下展开防卫,等待援军的到来。
敌人开始射箭,情况十分危险。田丰跟袁绍在一块,拉着袁绍要到一处断墙后面躲避。
袁绍不仅不去,索性把头盔也摔了,喊道:“是大丈夫何惧向前战斗而死(大丈夫当前斗死)!”
有人说袁绍是草包,有人说公孙瓒、董卓是一介武夫,也有人说刘表、陶谦没本事,凡此种种其实都是误解,犯了“胜者王侯败者寇”的经验主义错误,以为只有最终取得胜利的人才有资格被称为英雄。
其实,能在风云莫测的历史舞台上崭露头角,能在群雄逐鹿中哪怕只是走个过场,都必然有过人之处。在袁绍的一生中,曾不止一次在危险关头表现出大无畏的气概,事实证明袁绍不缺英雄气,更不是贪生怕死之徒,关键时刻他拉得出、顶得上,有时候也打得赢。
危急关头,袁绍用行动给手下人做出了表率,激励大家的斗志。在袁绍的带动下,袁军士兵拼死抵抗,袁军的后援部队也及时赶到,迅速化解了危机。
界桥之战虽然没有全歼公孙瓒主力,但也给了公孙瓒以重创。
界桥之战前,袁绍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界桥之战后二人实力取得了平衡。
这场战斗是以步兵战胜骑兵的经典战例,也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典范,此战的全胜,使袁绍打破了四面楚歌的被动局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