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学质量监控,是高职教学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管理组织机构按照高职教学规律和教学规程,通过定期收集有关教学输入环节、教学运行过程、教学输出环节和教学质量保障等方面的质量信息,发现存在的或潜在的质量问题,从而对影响教学质量的诸要素和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积极认真的规划、检查、评价、反馈、指导和调节的一种稳定封闭的教学管理机制。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包括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和国家对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监控。其中,前者是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基础,后者是保证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随着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扩大,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已经逐步发展为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的主体,对保证和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高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概述
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高职教育教学质量问题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高度关注。传统的质量评估或质量控制由于缺少管理环节、缺乏质量组织与质量文化的配合,无法构建健全的高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在此背景下,为适应社会发展和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高职教育必须增强质量管理功能,质量管理不再仅仅是控制,其更深意义上是通过管理,改进和提高高职教学质量。教育质量保障成为质量管理发展的新范式。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为了实现改进和提高高职教育质量的目的,教学质量监控功能被强化,高职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在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中的作用被凸显出来,并逐渐从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中分离出来,发展成为独立的体系。
高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作为质量管理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二者的目标是相同的,都是为了保证和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主要区别在于管理范围的不同。高职教学质量管理是对教学质量形成、改进和提高的相关要素实施的管理,涵盖了教学过程的各主要方面和环节,它的功能是保证和提高高职教育的整体教育质量。高职教学质量监控主要是针对质量目标实施检查、监督、评价、控制,因此教学质量监控的目标性更强、范围相对较小,处理问题的出发点、监控内容和管理策略方面都比高职教学质量管理更具体和有针对性。
1.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现状
构建高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目的是发现存在或潜在的质量问题,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但当前我国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监控理念和策略落后,教学质量监控范围比较狭窄,其内容体系和运行机制主要是围绕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展开的,监控的主要内容是教学工作相对于评估指标的达成情况,监控高职缺乏主动性,存在着为监控而监控的现象,难以满足高职教育对教学质量监控的要求。具体表现为:
(1)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缺乏内生性和主动性
由于政府长期对高职院校实行高度统一的管理和评价,一些高职院校缺乏质量意识和自我监控意识,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迎合国家评估工作的需要,缺乏先进的高职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缺乏对高职教育规律的科学分析,没有建立起高职教学质量预警机制和高职院校质量监控的动力机制,导致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工作处于被动状态,不能及时预测和处理教学活动中的问题。
(2)教学质量监控的制度体系有待完善
当前各高职院校基本上完成了教学质量监控的常规制度建设,但对实践教学尤其是校外实习、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环节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切实可行的监控制度;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奖惩与激励制度,虽然一些高职院校不同程度地把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结果与奖励、职称评定挂钩,但是没有从根本上提高广大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有效发挥质量监控的激励功能。
(3)教学质量监控的运行体系有待健全
一些高职院校尚未建立符合学校实际的科学合理的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评价过程中存在着主观成分较重的情况,影响了评价的科学化、客观化,使评价无法发挥激励和导向功能;信息收集与反馈的运行机制不畅,造成实际监控过程中教学质量信息不真实、信息反馈不及时或不能落实,缺乏有效的解决措施;缺乏专职的教学质量监控部门,教学质量信息反馈依靠教学管理部门的自我反馈,导致教学决策者无法获得及时、客观和全面的质量监控,因此,制约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自我调节和自我完善功能,使教学质量监控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内的各职能部门质量监控责任分工不明确,尚未形成质量管理共同体,导致各个子系统(信息收集、反馈系统、教学质量评价系统等)没有形成有机的联系,这些都影响教学质量监控的效率和效果。
(4)高职教学质量监控的主体单一、监控范围狭窄
监控主体主要是高职院校本身,缺乏来自社会、行业、用人单位的参与;监控内容主要以课堂听课和评课,期中、期末常规教学检查为主,缺乏对实践教学尤其是校外实践教学的过程监控和指导,缺乏对教师的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和指导,忽视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方面的监控。这些都影响了信息收集、反馈以及教学质量监控的全面性。
(5)教学质量监控手段有待提高
教学质量监控包含诸多复杂动态的要素,包括一系列质量信息、涉及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因此需要采集大量数据,并进行及时的统计分析。但当前高职教学质量监控缺乏现代化的教学质量监控手段和技术支持,导致无法及时收集到需要的信息,或及时对相关信息进行科学的分析、处理和反馈,导致质量监控体系无法建立改进机制。
综上所述,封闭滞后的高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已经不能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各高职院校必须改革传统的高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制定工学结合教学过程中各环节的质量标准、运行标准,加强制度建设,形成高职教学质量监控的长效机制,构建起适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高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2.工学结合对高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要求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将学习和工作有机结合、校企共同育人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我国高职教育领域积极倡导和推进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工学结合使高职教学模式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具体表现为:教学组织形式由集体授课转向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地点由教室转向实训室、工作现场;同一班级的学生既可能同时在校内实训室,又可能一部分在校内,一部分在校外实训基地,还可能分散在不同的校外实训基地;实践教学是高职教学改革的重点,高职学生要在企业顶岗实习的时间达到半年或以上,学校要根据企业的需求确定实习时间,改变固定的学习时间与安排,这些都能导致学生对在校学习过程和企业实习过程(对企业要求纪律观念、质量观念、顾客观念、安全观念等)产生不适应的现象;同时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工”与“学”交替进行,专业教师既需要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实施,又要协调好校企关系,负责学生的校外实习管理,与企业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学生的生产性实践。因此教学的重点由知识传授,转向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这些都对教师的责任心、实践经验、业务能力和管理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相对应,高职院校必须打破封闭、僵化的,以校内监控为主的质量监控模式,构建起适应工学结合需要的高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1)充分体现现代高职教育思想
从质量管理学的角度来说,学校领导者的决策对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和实施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学院的责任人要走在教学改革的前列,以现代高职教育质量观为指导,掌握和研究高职教学的规律,带头树立现代高职教育质量监控新理念,引导教师树立“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观,强调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行动学习和行动就是学习,实现理实一体;引导教师树立“整体学习”的教育观,关注对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引导教师树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使课程开发源于企业和岗位却高于实践和职业。
(2)将质量目标转化为各环节的质量标准
工学结合的质量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而提高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因此构建高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关键是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转化为具体的质量标准(专业质量标准、课程的质量标准、课堂教学质量标准、实践教学质量标准、教学管理质量标准、毕业生质量标准等)。从而在质量监控过程中,以质量标准为依据实施监控。
(3)建立专门的教学质量监控部门,落实质量监控责任
高职院校必须改变传统质量监控过程中,学院的职能部门教务处既负责教学管理又负责质量监控,自己监控自己的管理现状,建立起专门的质量监控职能部门,负责全校的质量信息收集、评价、分析和反馈等,切实落实质量监控体系的监控职能,提高高职教学质量监控的科学性、公正性和实效性。
(4)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主体,扩大监控范围
工学结合模式下实施教学质量监控的关键是重视和加大社会主体的监控力度。在监控主体中引入市场、社会和用人单位,建立起包括高职院校质量管理和监控技术专家及企业管理与技术人员的专兼职结合的质量监控队伍。
(5)重视过程质量监控
传统的教学质量监控注重对教学过程的某个环节或某几个重要环节的监控,虽然对确保教学质量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忽视教学监控的过程性,极大影响了质量监控的效果。因此高职教学质量监控应重视教学质量过程监控,通过加强质量监控文件体系的建设,建立教学过程质量监控的书面记录制度等,使教学过程中的质量问题有据可查,有据必行,增强制度的执行力,提高教学质量监控效率。
(二)高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
1.高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理论构建
系统科学源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由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和思维科学相互渗透与交汇融合形成。它是人们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论,也是现代管理理论产生的方法论基础。系统科学研究问题的基本思想是:系统是普遍存在、动态发展的。系统由要素和环境构成,系统的性质主要取决于组成要素的结构和环境。基于系统科学研究问题就是把所要研究的对象作为一个系统,系统内包括不同的子系统。
系统科学的具体内容包括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的主要观点是系统的特性、功能是通过系统整体的运动表现出来的。研究系统时必须从整体出发,通过对要素、系统环境及其相互作用进行综合研究,揭示出系统的本质和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信息论的主要观点是信息是由信息源发出的被使用者接受和理解的各种信号,具有可传递、可加工和可共享等特性。只有畅通系统内的信息循环,才能实现系统的“有机联系”和“良性互动”;控制论的主要观点是控制主体通过科学评价、有效反馈等手段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和使用,实施纠偏和激励,使被控客体按照控制主体的既定目标行动。
基于系统论的观点,高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由监控主体、监控客体和环境三大要素组成。监控主体是指直接或间接地参与监控工作的个人、团体或组织。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监控主体包括高职院校的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吸收了行业、企业相关专家)、督导室、教务处、学生处等院级职能部门、各教学部门、教研室、用人单位的管理人员、企业方面实践经验丰富的一线师傅、兼职教师、学生、学生家长等。
监控客体(目标团体)是指监控的目标指向(对象)。它包括了影响质量的全部因素,涉及教学质量输入、过程、输出各个环节。由于以要素为研究对象,研究起来很复杂和烦琐,因此本书中我们把教学质量的“内适性”作为监控的总目标,把教学过程与教育目标的契合程度,即学生学习的产出质量与教学活动过程质量组成的目标体系作为监控的重点。从整体性出发考虑监控的客体,从而突出高职教育质量监控重点、简化质量监控程序。
环境。监控活动必须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环境对系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和影响。以高职院校为界,环境分高职院校的环境和高职院校的外部环境。前者主要包括高职院校的管理水平、学术氛围、校园文化、校内实训基地条件等,后者主要包括国家、政府对高职教育出台的制度、政策、法规、社会发展对高职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要求、高职学生家庭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才需求情况以及企业及相关实习场所和校外实训基地等。
系统科学指导下的高职教学质量监控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以信息收集和反馈为前提、以相对封闭为基础、以有效的质量控制为核心,通过质量监控系统的各要素及子系统的高效互动,建立起检查—评价—反馈—改进的闭环式高职教学质量监控的长效机制。同时在高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内,学生、教师和相关企业管理人员等既是监督主体,又是监控客体,形成全员参与监控,全员接受监控的立体互动的监控机制。
2.高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原则
通过综合分析有关文献可知,高职院校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原则有的是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或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思想,还有的是直接应用现代管理学的有关管理原则。由于各高职院校的办学方针、质量目标以及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定位不同,我们认为高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必须建立在满足高职教育发展规律和高职教育教学改革要求的基础上,综合衡量高职院校在国家教育系统和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中的实际定位以及自身的办学定位、办学方针、办学条件、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声誉等因素。构建的具体原则如下:
(1)整体性原则
随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教学质量监控的范围扩大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因此高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必须遵循整体性原则。具体表现为从传统质量监控对教学的某个或某几个环节的质量监控转向对办学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以及学生学习质量等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的监控。从对一堂课的教学质量监控转向对这门课程的质量监控。监控的目的和要求不再是仅仅对一堂课的质量如何实施全面的监控,而是对这门课程从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到课程考核等方面实施全面的监控,评估这门课程目标是否满足学生职业能力发展需要、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手段是否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要,课程考核是否真正考察了学生的能力,对教学起到导向和推动作用。
(2)开放性原则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市场、用人单位对人才结构与技能的需求是动态的,传统的高职质量监控在理念、运行机制等方面缺乏开放性,不能满足高职教学改革需要。因此构建高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不能闭门造车,必须建立在市场、社会和用人单位需求的基础上。既要收集来自企业、行业和社会的质量信息,又要从人才培养输入、人才培养过程到人才培养输出环节建立切实可行的监控机制,既要使社会、行业、企业等更多的利益相关者加入到监控主体当中,又要加强对行业、企业以及兼职教师等方面的监控力度,实现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与社会的互通共融。
(3)发展性原则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培养不出综合能力强的学生,教师的发展成为学生发展的基础。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监控成为对学生学习质量监控的前提。因此高职教学质量监控首先应突出对教师参与教学改革与研究、教师教学设计能力与实践教学能力和实践指导能力等方面的监控,促进教师的发展。在此基础上重视对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监控。通过重点收集学生社团建设、校园职业氛围、校园文化建设、毕业生质量跟踪和职业生涯质量跟踪等方面信息,做好有效的分析和反馈,加大学生学习效果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监控力度。
值得明确的是高职教育发展趋势是构建学历教育与终身教育、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互通共融的教育体系,而要实现上述目的,必须加大质量监控的范围,获得更多的信息。如,扩大毕业生质量跟踪范围(毕业时间由3年扩大到5年甚至5年以上),将毕业生就业岗位的发展情况与发展需求纳入到信息收集系统,重视对高职教师的社会服务意识与能力方面的监控、加大对岗前培训、职业技能(能力)鉴定、在职培训、成人教育等方面的监控。
3.高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
高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是在系统科学和现代质量管理理论的指导下,由具有检查、评价、控制等功能的子系统构建而成的监控体系。
(1)高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
关于高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系统构建,我国学者的研究成果颇丰,已经达成共识的是高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一个具有监控功能的体系,它内部包含着若干具有不同功能的系统。
我国学者对高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成的研究成果与对高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构成的研究相似,二者由相似甚至相同的子系统构成。按教学质量输入、运行、输出环节划分,有学者提出高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由监控系统、评价系统、反馈系统、督导系统、决策系统五个子系统构成;有的学者认为由三个子系统构成:教学管理系统、教学监督系统、教学咨询系统;有学者提出由目标系统、组织系统、方法系统、制度系统构成;有学者提出由组织系统、评价系统、制度系统、反馈系统构成;还有学者提出由组织系统、评价系统、制度系统、反馈系统、指挥系统、信息收集系统、评估分析系统、信息反馈系统组成。
综合上述观点,我们认为学者们都是在深刻理解和领悟高职教学质量监控实质的基础上,从理论与实践层面进行高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子系统内涵和功能重叠,忽视高职教学质量监控组织机构的独立性。考虑到各高职院校监控情况各不相同,按照监控功能,本书提出了高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基本构成模式:指挥系统、信息循环系统、评价系统和保障系统。其中教学质量监控的组织机构(如督导室)是质量监控体系的核心部门,它独立设置,具有一定的监控职能,负责质量监控体系的运行,信息循环系统、教学质量评价系统是质量监控体系的核心系统,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通过上述要素和系统的相互联系、和谐运行,实现教学质量监控功能。
(2)高职教学质量监控的运行体系
按质量监控的层级划分,高职教学质量监控的运行体系是由学院、教学部门、专业教研室构成的三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各级监控主体和重点都有所不同。
①院级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它具有管理与服务的职责,主要职责是指导和协调全院质量监控工作。院级监控系统有三个重要的组织部门,教学指导委员、教务处、督导室。教学指导委员是质量监控的决策部门,教务处是学院教学运行管理的职能机构,督导室是负责质量监控运行的职能部门。
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务处的角色定位是学院教学工作的服务者和资源配置的统筹者,它以计划、执行等为运行机制,专门负责教学运行管理。教务处负责的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全面贯彻学院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下达教学活动计划、落实教学工作的整体思路,建立规章制度;二是指导各教学部门与各专业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等环节的质量标准,制定和完善教学各环节指导性和规范性的教学文件;三是了解各教学部门的教学改革动态,学院品牌专业和示范专业及精品课建设等的建设情况;四是对于需要学院政策或经费配套的教学改革项目,递交教学工作委员会或院长办公会议审定;五是将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信息和数据经处理后返回决策系统,使决策系统根据结果与计划的偏差程度,调整计划。
督导室,是高职教育为适应高职教学质量管理要求而建立的专职教学质量监控部门,在机构设置上独立于教务处,具有质量监控职能。一些高职院校中,督导室是连接学院信息收集、反馈系统的枢纽,畅通了教学质量管理职能部门、学院决策层、各教学部门(教师)、学生间的信息循环。同时督导室又是教学质量评价系统的核心,在信息收集的基础上,通过制定教学各环节的评价标准,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评价和处理,向决策层、教学管理部门、教学部门实施针对性地反馈,促进决策层对影响教学质量的问题制定决策,教学职能部门出台规章制度、对原有不合理的制度进行重新修订,教学部门落实和执行改进措施。改进后的信息又由信息循环系统反馈到督导部门,督导部门进行再检查、再评价和再反馈,从而形成了检查—评价—反馈—改进的闭环式高职教学质量监控系统。
②二级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各教学部门是教学监控的二级主体,是教学质量生成的实体,负责统筹各自的资源配置、深化高职教学改革。各教学部门的职能部门(系办公室)监控的内容是:协调各专业(教研室)的课程资源、师资力量,强化“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建设与管理,合理布局各教学专项建设;保存各教学环节的文件、资料和文字记录等;负责收集院、系教学督导组、各教研室、各学生班级和学生教学信息员等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反馈的各种信息,并对其进行记录、分类、整理、归档,重大问题及时反馈给教学部门的领导,对存在问题做出改进和处理意见,将结果反馈给相关部门和个人。
③三级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各专业教研室是基层的教学管理单位,是工学结合课程改革的重要实践者,专业教研室监控的具体内容包括: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下,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建设与实施的质量,教学研讨(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制订修订、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选用等)、相互听课、评课,教学观摩,检查学期授课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教师自评和互评等信息反馈,期中、期末教学检查的分析总结,教学问题的解决及跟踪落实,研究和总结考试命题的信度和效度评价等。另外,教师是具体的课程管理者与教学的指导者,因此负责对其所主讲或教授的课程以及学生进行管理与质量监控。
值得明确的是,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下,三级质量监控系统的监控都应引入社会、行业、用人单位、学生等参与性主体,确保形成多元主体的层级式质量监控运行体系。
4.高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运行机制
(1)制订各个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www.xing528.com)
质量标准是指为达到教学目的、水平和要求而制订的教学管理文件。质量标准体系包括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教材建设等各环节的质量标准。制订质量标准应以现代职教理论和现代职业教育质量观为指导,在内容、形式上符合学校定位、学生实际、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要求。制订质量标准的目的是为实施质量监控提供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依据,保证教学质量监控系统的有序运行。
(2)建立负责质量监控运行的独立职能机构
独立的教学质量监控职能部门负责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运行,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具有核心作用。因此要想保障高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有序和高效运行,必须建立起独立的、专职的监控职能部门,并保证其在监控体系中的核心位置,高职教学督导部门正是高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核心部门,通过对教学活动全过程进行的监督、指导、检查和评估等教学监控活动,发挥着监控功能、评价功能、信息反馈功能、激励功能、促进功能和参谋咨询功能,保证信息收集系统、评价系统等教学质量监控子系统的高效、有序地运行。
(3)畅通教学质量信息循环系统
教学质量信息是指影响教学质量形成和教学质量持续提高的相关信息的总和,是质量监控的基础。信息收集不及时,直接影响质量监控的决策和改进;信息反馈不及时,会使监控系统的控制失灵,严重影响监控功能的发挥。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强院级统一管理,建立信息收集制度,建立起从院级职能部门(教务部门、督导部门、学生管理部门、招生就业部门等)到各个教学部门再到学生、教师、教材、设备等方面教学质量信息库;在此基础上,建立畅通的信息反馈制度,对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分类,进而形成及时高效的反馈机制,畅通质量信息循环系统。
(4)建立多元化的高职教学质量评价系统
建立高职教学质量评价系统是实施教学质量管理的主要环节和有效手段。通过专业评估、教学质量评价、课程评价以及学生学习质量评价等,能够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切实发挥评价的诊断、总结和导向功能。在工学结合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应建立起开放的多元化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满足社会、企业、学生多方的人才培养质量要求。包括:质量标准的制定应以职业准入要求和企业岗位要求为指导,建立外部评价与内部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主体,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顶岗实习评价指标系统,重视对学生职业素质的评价,从而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学质量实施多角度、全方位和多层次的教学质量监控。
5.加强过程监控,完善质量监控机制
以督导为核心部门,通过教学检查、学生信息员、教学评价、毕业生质量跟踪等制度,按照PDCA(Plan,Do,Check,Action)的质量管理模式以及计划—信息收集—分析—决策—实施的质量监控流程,对学生的校内学习和校外实习实施定期与不定期的监控,加强高职教学过程监控,使高职教学处于多层次、多渠道的闭环受控状态。
(三)高职教学督导模式探析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高职教学质量监控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提高教学管理水平、适应和满足国家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要求,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借鉴了基础教育的教育督导制度,建立了具有教学质量监控职能的专职教学督导机构和教学督导制度。
高职教学督导制度是高职院校为了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对教学活动全过程所进行的监督、指导、检查和评估等一系列督导活动的总称。教学督导的主要功能包括:监控功能、评价功能、信息反馈功能、激励功能、促进功能和参谋咨询功能。国内外理论和实践证明教学督导制度已经成为高职决策、执行和监督系统不可缺少的部分。
1.工学结合对教学督导模式的要求
随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教学改革对传统的教学督导模式提出新的要求,具体包括:
一是督导观念由封闭监管转向开放民主。传统的督导过程中,教学督导处于居高临下的管理地位,教师处于被监控和被评价的地位,主体性和能动性被忽视,丧失话语权。在突出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地位,以人为本的高职教学理念指导下,教学督导必须树立平等民主的工作作风,从服务教学的角度进行督导工作,帮助教师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使教师乐于接受教学督导建议,主动进行教学反思,提高教学水平;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的督导,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机制的形成;发现职能部门及后勤保障部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促使管理者和工作人员不断改进和提高管理和服务的水平。同时教学督导也在工作过程中不断积累督导经验,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水平。
二是教学督导模式的创新。具体包括:督导主体多元化,随着学生的学习地点由校内扩大到校外,教学督导队伍中必须引入企业、行业的技术专家、管理人员和相关负责人等作为兼职督导员,实现校内外共督共管的督导机制;督导的范围由校内扩展到校外,将督导中心逐步由课堂教学督导延伸到校内实训和顶岗实习督导;督导对象由以督导专职教师为重点扩大到专兼职教师并重,加大了对学生和来自企业的技术骨干和兼职教师的督导力度。
2.教学督导的组织机构定位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学督导机构设置有三种模式:附属教务处模式、职能处室模式、相对独立的督导咨询模式。具体如下:第一种附属教务处模式。在该模式下,督导组织缺乏独立性,督导工作只是教务处教学管理工作的延伸,由于是职能部门自己管自己,监控工作很难做到客观、公正,导致管理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质量监控的盲区,因此该模式存在着较大的缺陷。第二种是职能处室模式。在该模式下,督导部门在实际运行中往往无法发挥管理职能,出现了教学管理部门的“硬管理”与教学督导部门的“软监控”的尴尬局面。第三种是相对独立的督导咨询模式。在该模式下,督导部门由校长(或主管教学的副院长)直接领导,是不受教学管理职能部门约束的非权力机构,直接给校领导献言献策。由于校领导只能对一些涉及全局性、政策性等非常突出的问题进行干预或宏观决策,督导部门作为一个纯咨询部门又不具有管理职能,因此大量日常监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仍然要等职能部门或教学部门去执行,其后果就是后续整改环节不能及时跟进,督导建议得不到落实,无法建立持续改进机制。
因此上述三种现行的教学督导组织机构定位都不是发挥督导功能的最佳定位。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各高职院校应该依据现代质量管理理论,对教学督导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的地位和功能进行重新定位,设立独立的、具有监控职能的督导部门。具体包括:一是使督导部门成为独立的、具有一定职能的教学质量监控机构,成为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中联系信息、评价等系统的枢纽。二是在高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内形成质量监控的共同体,落实督导部门和与其他职能部门的监控职责,使质量问题、合理建议等能得到具体协调、落实或整改;三是构建学院和教学部门组成的二级督导体系。通过学院督导部门的宏观管理和各教学部门督导部门的具体监控,有效分解质量目标,快速下达任务,畅通信息循环,实施科学有效的评价,提高督导工作的效率,实现质量监控体系的良性互动。
3.督导工作的主要内容
督教、督学、督管是高职教学督导工作的三个主要方面。督导工作的开展主要以督教为切入点、以督学为重点,以督管为保证,内容包括:
(1)督教
督教是对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教研活动和教学改革等教学的各个主要环节进行的监督和指导,督导内容主要包括教学思想、教学态度、专业知识、教学能力、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等方面。督导的重点是帮助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深入到工学结合教学改革当中。
工学结合教学改革中,高职院校师资结构呈现多元化。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比例大大增加,有的专业专兼职教师的比例达到了1∶1的情况。同时非师范院校毕业的年轻教师的数量也大大增加。这些兼职教师和青年教师肩负着重要的教学任务,尤其是来自企业一线的骨干,他们熟悉企业需求、实践操作技能强。但这些年轻的教师和来自企业的教师,由于不了解高职教育发展规律和教学基本规范要求、往往教学基本功薄弱,缺乏教学经验,因此督教的重点是关注和培养年轻教师和兼职教师,提高他们的职业教育教学能力,推动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2)督管
督管是教学督导依据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对学院规章制度和教学文件(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各种教学管理规定等)以及教学管理全过程进行的督导,目的是有效监督学校教学活动的组织、执行和评价等情况,推动管理部门提高教学管理水平,保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工学结合教学改革中,督管的重点是与工学结合相关的教育教学文件和教学管理文件的制定和执行情况。
在督管的过程中,应处理好督导部门和管理部门的关系,明确二者工作上既有分工,又有合作,虽然职能不同,但保证教学质量的目标是一致的。因此二者在工作上应该服从学校整体工作安排。教学管理职能部门要经常向督导部门通报教学情况,配合督导部门开展好教学督导工作;督导部门也要及时向教学部门和职能部门反馈信息,积极主动配合其开展各项活动,为学校及其职能部门提供咨询。
(3)督学
督学是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督导。现阶段根据各高职院校督导的实际能力,督学主要是对学生的学习质量方面(主要包括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的督导。
现代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教会学生学习,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技能创新型人才。因此督学的重点是在督教和督管的基础上,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的督导,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基于工学结合的督导机制创新
通过经常性的检查、监督和评估等手段,对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和调控,充分发挥事前预防、过程监控、科学调控的督导功能,对学院教学质量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督导部门针对工学结合教学改革的教学目标、任务和主要环节,加大实践教学的督导力度,成立专门负责实践教学的督导小组,实行专人负责制,同时创新督导工作机制,探索并构建适合工学结合的多层次全过程的教学督导模式。具体做法是:
(1)以教学检查为切入点,加大校内外教学监督的力度
采取开学周集中检查、平时随机检查与定期检查结合的方式,检查课前和课间的教学秩序、师生课前准备情况和授课情况,发现师生教风和学风中存在的问题,从总体上了解校内教学的运行和执行情况;加大对校外实习的督导力度,定期到实习企业巡视,从教学管理部门、岗位指导教师、企业相关负责人、学生四方面了解实习情况。此外,定期深入教务处和各教学部门,通过重点检查校外实习过程的文件和材料,了解各专业是否制订规范完备的校外实习计划、任务书、指导书和成绩评定方案、学生实习报告的质量和成绩评定。
(2)以听课为突破点,深化教学督导层次
宏观层面上,教学督导对重点专业和相对薄弱的专业进行随机和跟踪听课,微观层面上对具体专业的单个实训项目及相关的项目群进行贯穿式听课,全面客观地了解教师对项目教学法等先进教学方法的运用情况、对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手段的使用情况及学生的学习效果等,第一时间积累素材,展开专题督导,引导教师积极探索适合工学结合模式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同时,深入到教学第一线听课,并以此为契机深入到专业建设中,和专业教师共同探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的实施、“职业活动导向”的课程开发和教学安排等全局性的问题,探讨问题的实质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为学校教学和管理决策层提供建议和决策的依据。
(3)建立适应工学结合模式需要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督导部门与行业企业一线专家、实践教师代表组成专家组,借鉴优秀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的经验,制订出操作性强、适应工学结合教学改革需要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顶岗实习评价体系)。其中理实一体化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实现了全面“评”教和重点评“学”的评价目的;校内实训评价指标体系,以教师为评价对象,评价的最终目的定位于教师所在专业,通过增加对实践教学计划、实训指导书和成绩评定方案等教学文件的评价,实现了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解决了传统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主观成分较重,难以对实训过程形成客观、准确评价的问题,使实践教学的评价结果更为科学和客观;顶岗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填补了校外实习评价的空白,同时通过突出了对实习岗位与人才培养目标吻合度、校内外指导教师的责任心、组织、协调、管理能力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职业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提高的程度及在实践中的参与程度等方面的评价,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顶岗实习管理和评价困难的问题。
(4)畅通信息收集与反馈系统,实施过程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是以信息收集与反馈为基础的,通过及时全面的收集和反馈教学运行过程中的信息,为决策系统提出科学可行的措施和建议,达到监控教学质量的目的。
①注重信息反馈的开放化和社会化。教学督导通过阶段性地到校外实习基地检查学生校外实习情况,了解企业需求热点和行业的发展趋势、了解企业对学生技能标准的要求及对技能训练、实习安排等方面的建议;建立并实施毕业生质量跟踪制度,通过对毕业生及其所在企业相关负责人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听取他们对相关专业实践教学课程设置、实训实习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获得社会和企业对教学方面的评价;学院督导人员定期组织教师座谈会和学生座谈会、并成立了学生信息员队伍。
②注重信息反馈形式的多样化。督导工作过程中采取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的反馈方式,注重即时反馈与程序式反馈相结合、口头反馈与书面反馈结合、传统反馈与数字化反馈相结合。即根据问题性质的不同,在听课、检查结束后或当场同教师进行交流、探讨,初步提出改进的建议,或通过教学质量监控表将教学情况及相关建议及时反馈给系、分院,并要求教学管理部门一周后反馈改进措施,督导部门进行过程跟踪督导并适时验收。同时还充分利用校园网、督导网站、教学工作例会和学院办公会、专题会议等平台,将教学督导在教学一线掌握的信息和形成的专题报告,以督导文件(强调其权威性)、督导简报(反映全面性)、督导快讯(突出时效性)、督导建议(发挥引导性)等形式,及时向全体师生和有关职能部门进行反馈,加大对教学信息的反馈力度。
(5)整合督教与教师培训机制,保障教学质量持续改进
督教主要是督导通过听课、评课和座谈等措施对教师教学进行评价和诊断,帮助教师发现问题,提高教学水平。教师培训则是通过进修、培训、到企业顶岗等措施帮助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二者的目的一致的,工作过程应该是相辅相成的。但由于二者主管部门不同(督教由督导部门负责,教师培训由人事部门负责)、主管部门职能不同,因此这两项工作长期割裂、缺乏协作。具体表现为教学督导对教师的指导主要是建立在实时听课和检查的基础上,是针对一些具体问题进行的指导,因此随机性较强,无法形成深入系统的指导,而师资培训虽然能为教师提供深入、系统、有针对性的培训,但培训的目标、计划、项目等必须建立在充分了解学校整体师资教学水平和情况的基础上,人事部门往往对这些信息缺乏了解。其后果是督导机构无法为教师培训资源和培训机会,极大地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教师培训由于缺乏针对性而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过程中,应该将督教与教师培训两项工作有效整合起来,修订教师培训制度,使督导参与到师资培养的工作中,有效整合教师培训资源。充分利用督导对教师教学情况的优势,实现有针对性的、满足教师个性需求的系统化专业培训,加大对教师教学改进的督导力度和师资队伍建设力度。
(6)强化教学督导的研究职能
督导部门肩负着为学院决策层提供意见和建议的任务,是学院的重要研究部门之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教学督导部门需要深入到教学改革当中,对新出台的教学改革文件、教学制度、专业改革、课程改革和教学方法等提出意见和建议,因此督导部门必须增强工作使命感和责任感,突出研究职能在督导工作中的地位,通过有目的地开展高职教育教学及教学质量管理的研究工作,提高教学督导自身素质、保证督导工作质量,并将研究成果及时应用到督导实践当中,为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指导。
(四)高职教学质量信息循环系统的改革
1.教学质量信息循环系统的内涵分析
质量信息循环系统是指高职院校在质量监控过程中收集、处理、反馈质量信息的各种渠道的总和。信息收集系统包括高职院校信息收集系统和来自企业社会的信息收集系统。信息收集的主体包括学生信息员、教师、教学管理干部、教学督导及用人单位等,信息收集系统的核心是通过建立健全相关信息管理制度,获得及时全面的信息。根据各高职院校职能部门的分工不同,质量信息循环系统核心部门有的是督导室,有的是教务处。
2.教学质量信息循环系统的运行机制
(1)完善制度层面,建全信息收集系统
①学生信息员制度。学生对教学质量最有发言权,督导室每学年每班聘任一名学生信息员,每个教学部门设有一名分负责信息员,学院设有两名总负责信息员。学生信息员队伍负责收集学生对学校教育、教学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根据信息的重要程度,以《学生信息反馈表》形式定期和不定期地反馈到督导部门,督导部门经过进一步核实,填写督导建议后,反馈到相关部门。
②毕业生质量跟踪制度和企业调研制度。通过定期对不同阶段的毕业生、实习学生及其所在企业的具体负责人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听取他们对专业课程设置、校外实习、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的建议,获取企业用人单位对学院课程建设、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等方面的信息。在此基础上,督导部门定期形成调研报告,向决策部门汇报。
③座谈会制度。各教学部门每学期期中召开学生座谈会和教师座谈会,参加者。为不同层面的学生代表,全体专兼职教师,教务处和督导室的相关人员、系主任、辅导员参加座谈,相关学院职能部门及各教学部门有详细的会议记录。学院每学期由相关部门组织,召开管理人员和工勤人员座谈会。
④听评课制度和督导研讨会制度。教学督导通过听课,课后及时与任课教师交流沟通,第一时间掌握教学一线的动态材料;通过每月一次的督导研讨会,督导部门对各项工作信息进行汇总,对有倾向性的问题,教学督导进行专项研讨,提出可行性的建议或解决问题的办法。
⑤阶段性教学检查制度。在学期初督导室与教务处主要检查全院各教学部门的教学准备情况,如教学条件是否完备、教学计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教案质量等。其中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因此这类课程的教案和任务工单的质量是督导检查的重点(资讯内容的科学性、与教学内容的吻合程度等)。期中检查主要是通过检查教学文件,了解教学工作的总体运行情况,教学进度、教学计划的执行情况、阶段性考核情况、学生作业批改质量、学生的学风以及实践教学方面的情况。其中实施课程考核改革的课程、精品课建设情况和实践教学等是检查的重点。期末教学检查内容包括考场巡视、了解试卷批改情况、毕业设计的文字材料等。
⑥精品课验收制度。在原来由教务处管理精品课建设的基础上,督导室参与了精品课的检查和验收工作:参加学院每学期召开一次的精品课建设会议,了解其建设情况、审核上报材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教学督导作为学院学术委员会成员,按照学院精品课评审指标对精品课的建设情况进行文字材料审查和现场评估;参与完成精品课评估结论报告的材料汇总、整理、审核和撰写工作。
⑦评教、评学制度。评教制度包括督导评教、学生评教、同行评教和领导评教。学院督导部门统一安排全院学生评教和教师评学工作,各教学部门的教学秘书负责组织工作,各专业辅导员协助工作。学生评教的对象是专、兼职授课教师,评价内容包括教学的各个环节(课堂教学、实训、实习、毕业设计等);学生评教主要以网上评教为主、以召开学生座谈会、各班(各专业)学生信息员收集信息上报的方式为辅;督导、同行、领导评教主要采用听课的方式进行。教师评学制度以教师评学为主,辅以专家评学。教师采用网上评价的方式,对授课班级的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整体评价,通过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形式确定评价结果。督导部门负责学评教、教评学、督导评教、同行评教、领导评教数据的统计、分析和反馈。另外,专家评学主要是指最后一个学期,各教学部门组织毕业班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展示和才艺表演等,聘请行业、企业专家进行现场考核和评价,从而获得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方面的评价,并为学生就业搭建平台。
(2)通过灵活多样的反馈方式,强化信息反馈系统
①利用网络环境。有效的反馈是实施监控的基础和途径。督导部门通过督导网、网上留言板等网络环境使信息反馈的时间更灵活、反馈的范围更大、影响力更持久。通过上述平台,教学督导多角度、全方位地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困惑,了解学生对教学方面的需求和企业对人才方面的需求;加强了督导室学学院决策层和教学职能部门、信息提供者之间的信息沟通,为向学院决策层及时提供建议,使信息提供者及时获得反馈信息打下良好基础。
②反馈形式多样化。对宏观层面的问题,通过院领导办公会、学院系主任教学工作例会进行上传下达;对微观层面的具体问题,采用个别交流、督导信息反馈单等形式反馈;需要实施跟踪督导的问题,首先通过信息反馈单的形式反馈到相关教学单位,提出改进建议,督导部门组织督导员跟踪督导和适时督导验收。
基于上述健全信息循环系统的策略,学院已经建立了以督导部门为核心的高效、全面的信息收集与反馈系统,实现了教学质量信息的及时收集、汇总和分析,确保了信息来源多渠道、多角度和信息反馈灵活、有序、高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