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于欧美国家,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最早的高校学生创业活动是1997年清华大学研究生发起的首届“清华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直到2003年,创新创业教育才被正式纳入我国高等教育教学体系范畴之中。近几年,尽管许多高职院校为严峻的就业形势所迫,开始将关注目光转到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上,国家和各级政府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制度和措施,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重视和普及程度不够,发展缓慢,不能满足学生开展创业活动的需求,也无法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要。
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主要表现在:
一些高职院校在观念上存在误区,把就业率当作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普遍狠抓就业率,而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视不足,将学生的自主创业当作提高就业率、缓解就业压力的有力补充,认为如果学生就业情况良好,创新创业教育则意义不大或没有必要。另一方面,对创新创业教育定位不科学,仅仅将创新创业教育理解为举办创业讲座、创新创业活动等表面化的工作,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专业教育有机融合起来,纳入高职院校的整个育人体系中。
(二)教师水平有限,师资力量缺乏
创新创业教育对教师的创新创业知识水平、实践经验、操作能力等有较高要求,创新创业教师既要有扎实的创新创业方面的理论功底,又要兼备创业经验和经营管理经验,然而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这类教师还比较缺乏,大多数教师只是纸上谈兵、照本宣科,无法为学生提供深入的、实战性的、有效的创业指导,影响了学生创业能力和创业素质的提高。(www.xing528.com)
(三)学生创业意识淡薄,创业成功率低
高职院校传统的教学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导致所培养的学生思维僵化保守,缺乏创新精神、质疑意识和进取精神。很多毕业生不懂创业、不敢创业、不愿创业,自主创业的毕业生数占当年毕业生总数的比例不到2%,而欧美国家这项比例达到20%—30%。即便已经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其创业的成功率也比较低,所创办公司或企业的存活期较短,其创新成果很难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四)创业环境有待改善,创业服务发展滞后
近几年,我国十分重视创新创业,将创新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优惠措施,如减免税收、资金扶持、提供小额贷款等;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学生创业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规范、行业和地方保护主义的阻碍、银行贷款条件层层设限难以获得、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等原因,加之我国专业化的创业服务如创业法律法规咨询、创业中介组织、创业服务外包等缺乏,导致理想的创新创业环境缺乏,学生自主创业步履艰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