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的探索始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开展的教学科学化运动。20世纪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观是“教学是艺术”。但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意识到,教学也是科学。有效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在当时研究的主要方面是关注“好教师”所具有的特征和品质,学者们认为:“好教师”所具有的一些优秀品质,如语言魅力、性格因素等,是主导教学活动有效开展的因素。20世纪80年代,有效教学的研究内容从关注教师特征扩展到关注教师的有效教学行为、有效教学技能、有效教学风格、有效教学模式、有效教学的教学艺术以及学生学习的有效性等方面。
在国内的研究中,吕渭源等针对目前大学教学中对教学效果归因不明,和由此而产生的教学评估的模糊性和失效性,依据有效教学原理,即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学有效知识量,探讨了大学教学有效知识量的测试和有效教学评估的指标体系。崔允部指出,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肖川从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等多学科角度,将高校有效教学目标定为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个性,充实学生的经验系统,并且提出实现知识向智慧的转化,促进智慧能力的全面发展。在有效教学的实践探索上,国际上不少高校通过若干年的实践探索形成各具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并取得实效。如美国、德国、日本等各个工程教育发达的国家均已形成一系列完善的课堂教学理念。教师不是课堂的主角,所扮演的更多的是导演的角色,教师不是照本宣科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引导学生质疑和提出问题,指导学生查找相关资料来解决问题,及时注重师生之间信息的交流反馈。对各校教学经验进行对比分析可见,成功的课堂教学模式均有3个特点:(1)课堂教学有效性处处体现在教师对课堂的调控策略上,在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思考;(2)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进步发展,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探索教与学的实践创新,促进师生教学相长;(3)重视与生产实践的结合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