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北京工业大学第二分校的创办及发展

北京工业大学第二分校的创办及发展

时间:2023-10-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78—1985年北京工业大学第二分校创办于1978年年底,是当年北京市创办的36所大学分校之一。按照有关文件精神,分校将主要依靠本校的教学资源办学。当年,在北京工业大学的支持和帮助下,北京市共创办了北工大一、二两所分校,此为其二。北医分院借用的楼房在北工大二分校楼的对面,后来建成的单双杠场地北面。1978年,北工大二分校首届招收10个班本科生420余人。北京航空学院伸出了援手,支援分校两部分机,缓解了燃眉之急。

北京工业大学第二分校的创办及发展

1978—1985年

北京工业大学第二分校(以下简称“北工大二分校”)创办于1978年年底,是当年北京市创办的36所大学分校之一。按照1978年制定的《扩大招生方案》,北工大二分校主管单位为市科委,设置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硬件、电加工3个专业,计划招生400人,校址选于位于海淀五道口的暂安处小学,由科委计算中心主办、北京工业大学协助。按照有关文件精神,分校将主要依靠本校(北京工业大学)的教学资源办学。

当年,在北京工业大学的支持和帮助下,北京市共创办了北工大一、二两所分校,此为其二。

北工大二分校最初借用的是原暂安处小学一栋建筑面积只有1600平方米的二层小楼,同在此办学的还有北医分院。北医分院借用的楼房在北工大二分校楼的对面,后来建成的单双杠场地北面。用一所小学的校址办两所大学分校,在使用面积上的捉襟见肘可见一斑。1978年,北工大二分校首届招收10个班本科生420余人。分校暂借的小楼人均面积只有3平方米,楼内仅能安排下10间教室、2间教研室和7间办公室。1978年分校开学时可谓困难重重,除了校舍面积不足,教师数量也严重不足,只有2名英语教师。分校没有操场、没有食堂,连一台电话都没有,遇到雨雪天气,院子里满是泥泞,上厕所得穿雨靴。

为了改善办学条件,全校职工齐努力,共同修路任劳任怨,修篮球场、印教材和考卷,甚至搭木板房、建炉灶等,都是自己动手,很快就建起了7处木板房。1979年,为了招新生,教职工搬到木板房办公,将楼里的屋子腾出来当教室。

同时,分校的发展得到了市委教育部、市科委、市高教局的领导、关怀和帮助,市委和市科委领导多次到学校参加会议,先后从各方面聘请专家,抽调干部组成学校的领导班子,同时,还调入懂业务的内行和做过教育工作、后勤行政工作的同志,主持学校的日常工作。分校的党委书记由市科委副书记、副主任潘梁兼任,校长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研究员、我国著名计算机科学工作者胡世华兼任,市计算中心研究员吴文达兼任副校长,吉林大学副校长、我国著名计算机科学专家王湘浩担任分校顾问

更重要的是,对分校的办学方针、知识分子政策、学生的培养教育等,市科委都及时帮助分校结合实际情况讨论确定,例如:组织分校领导和有关专家进行讨论研究,确定办学方针、培养目标和科系设置等问题,明确学校应办成以计算机为中心的独具特色的学院,初期要侧重于应用问题,解决经济管理现代化和城市管理现代化的急需,从长远来说要与兄弟院校的计算机系协作,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共同为北京市的现代化和国家的四个现代化服务。关于知识分子问题,分校确立教师是办学的依靠力量,政治上要信任、尊重,学术上要兼容并包、鼓励发挥特长,生活上热情关心、尽力照顾的定位,使教师们感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工作热情主动,一些兼课老师也对学校有了感情,陆续调来工作。对学生工作,分校确定以教学为中心,培养建设社会主义计算机专业人才为目标,把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上,实行正面引导和严格管理相结合,放手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

针对分校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却没有计算机设备的困难,市科委又确定北京市计算中心为主要协作单位,请外经部拨给分校一台联合国开发署援助的计算机,并把学校的计算中心作为国际经济合作信息处理和培训中心的分中心之一,以取得后续援助。国家科委也拨给分校一台性能非常好的日本计算机。联合国开发署援助的计算机是一台HP3000Ⅲ型计算机,可进行32字的双字长运算,配备COBOL、FORTRAN等5种语言和8个终端。国家科委拨给的是一台日本FACOM230-38型计算机,性能也很好,两台机器安装运行后,基本上满足了分校近几年教学科研工作的需要。

在上级领导的支持帮助下,分校得到较快发展。依靠全校的齐心努力和社会各界的力量逐步解决了各方面困难。

没有教师,分校就依靠临近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和中国科学院数学所人才济济的优势,聘请优秀的教师来校兼职。分校每学期都从附近十几个单位聘请几十位兼职教师,他们不仅有真才实学、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效果好,还帮助分校专职教师拟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选编教材,及时解决教学工作中的问题。中国科技大学数学系教授曾肯成,北京大学数学系副教授王萼芳,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副教授马信山、应用数学系副教授马振华,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计算机教研室副教授罗晓沛,中国科学院数学所副研究员李培信都曾到分校授课,这样一批热爱学生、关心青年教师成长的老知识分子,都为分校做出了贡献。曾肯成教授专攻高等代数几十年,每次上课仍反复推敲,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讲授,深入浅出,不仅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还积极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教育学生热爱祖国、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并对几个肯吃苦、勤钻研的学生给予了特殊的培养。假期里,经常能看到他在黑板前、宿舍里和马路边热心地给学生讲课、同学生讨论问题,甚至大年三十晚上也不休息,为分校培养人才。

为了给学生提供体育活动场所,分校经常借用北京航空学院和北京师范大学的运动场。分校的第一届运动会就是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的。北京师范大学不仅提供了场地、体育设备,还派出部分体育教师和学生帮助画线、担任裁判,有效保证了运动会的顺利进行。

为了解决每天中午500多人的吃饭问题,分校与附近的五道口餐厅联系寻求支持。五道口餐厅为了让学生能吃上可口的热饭、热菜,每天抽出四位师傅专门给学生做饭、送餐,四位师傅动脑筋、想办法,天天变换花样,熘肉片、西红柿炒鸡蛋、炸鱼……有效保证了学生的午餐供应。

分校没有电话,各方面与外界联系都很困难。北京航空学院伸出了援手,支援分校两部分机,缓解了燃眉之急。

由于1978年年底一下子就招收了420余人,分校的教学用房远远不能满足进一步发展的需要,1979年因房屋不足影响了招生,仅招收了80人。为此,北工大二分校于1979年在海淀区玉渊潭公社潘庄大队白塔庵处(后地址名称定为西三环北路56号,定名时间不详)取得耕地47亩、非耕地10余亩,于1980年3月破土动工,开始建设新校舍,1981年暑期建成。从征地到建成1.9万余平方米的校舍,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这与上级领导的重视和各方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为了建新校舍,市科委为分校向国家科委争取了200万元的资助,在市高教局的大力支持下,分校的基建任务被列入了北京市重点工程,保障了新校建设的顺利进展。市建委、市计委、市建筑工程局、市科委和市高教局等各有关单位的重视起到了重要作用。设计院的同志加班加点搞设计,40天完成基础图,25天完成结构施工图,绘制图纸近300张。市建委仅用了3天就审批完,还主动帮忙补上了漏项,拿到市高教局,当天就审批完毕。建筑公司的同志和分校一道催材料,提前安排施工,主动告知施工的程序和注意的事项。六建四工区的同志看到日本计算机提前到货的20多箱机件,千方百计克服困难,把原计划6月后完工的机房提前到3月初完工。供电局的同志忙了一天刚回来,听说分校要接电,不顾已到下班时间,又去工地接线。规划局、勘测处、自来水工程处和海淀区委、玉渊潭公社的同志也都把分校的建设当作自己的事,提出很多好建议,使新校舍的建设少走了许多弯路。甲方乙方变成一家人,两股绳拧到一起,共同积极建设新校舍,成为新校舍基速度快的秘诀。

1981年,新校舍建成后,分校于暑期前后搬离五道口,迁入白塔庵新址办学。

作为主要培养计算机软件工程和计算机应用系统设计、维护人才的高校,分校与当时大学里的计算机系有区别,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既没有成熟的教学计划,也没有现成的教材,只能在实践中发展,边探索边前进。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分校调入教职工160余人,虽然大家来自四面八方,但他们安定团结、积极向上、努力工作。教师们主动挑重担,有的一周上18节课,有的备课到深夜,把心思全部扑在教学工作上,千方百计把学生培养成才。后勤部门积极主动地为教学服务,司机保证正点安全行车,随叫随到;炊事员保证饭菜物美价廉,还经常为教职工准备晚上和假日的蔬菜,受到全校教职工的称赞。总之,凡是对建校有利的事、对培养人才有利的事,大家都积极去办,工作效率非常高。(www.xing528.com)

分校从长远发展考虑,逐步建立自己的教师队伍。先后从北京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单位调入专职教师62人,其中有副教授1人、讲师30人。由于这些教师多是基础课教师和刚毕业的青年教师,能胜任计算机专业课的很少,分校帮助他们制订进修计划,请老教师传帮带。同时继续调入有真才实学的骨干教师,接收一些优秀的研究生、大学毕业生来校工作,继续聘请知名学者来校兼课或讲学,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最新知识和成果。此外,分校逐步建立了数学、物理、外语、电工电子、马列主义理论和体育6个基础课教研室,各教研室都配备了有一定教学经验的骨干教师,三个系也初步建立起来。

分校表扬“三好生”和优良生,鼓励学生培养勤奋读书、热爱集体、讲求文明和坚持锻炼的好习惯,起到了较好的效果。同时,分校注意发现和培养尖子学生,带这些学生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听数学系的选修课,其中5人写出的4篇关于“群论”的数学论文得到有关专家的好评,并有一篇发表在1980年第11期《数学通报》上。

为了解决学生动手能力差的问题,分校花大力气建立物理、电子学、微处理机等实验室,装备最新的仪器;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分校把电化教育楼装备好,争取实现教学活动电子化;为了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学生,分校进一步加强与北京市计算中心的密切联系,了解北京市计算机应用的情况;为了尽可能使学生在学校里打好基础,分校根据社会需要,开设一些选修课。此外,分校还根据社会需要筹建软件工厂和研究室,挑选部分毕业生留校,使教学、生产、科研三结合,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1982年12月,北京市发文调整大学分校,北工大二分校保留且不做调整,继续培养计算机技术人才,办学规模为800人。

在市科委支持下,1982年,北工大二分校已建成教学用房2万平方米,配置了美国、日本制造的两台中型计算机,并有实验室、闭路电视等教学设备,有专职教师110人,并聘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数学所、北京科技大学研究生院等单位的教师任教,初具大学规模。其毕业生除满足北京市需要外,还可经国家科委向外输送一部分。

1982年,在北京市政府上报国务院的请示中,提出为推广计算机的应用,拟在北工大二分校的基础上,建立北京计算机学院,规模为800人,学制分四年制本科和二年制专科,设计算机科学、软件工程、计算机技术等专业,培养计算机应用和信息处理方面的专业人才。

经过6年多艰苦创业,分校各方面建设得到很大的发展。分校的教学、科研工作力求适应国际计算机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我国计算机推广事业方兴未艾的形势,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战略目标,自统一招生以来,先后有65人出国访问考察、进修、学习,有外国专家学者7人来院讲学。1978—1984年,北工大二分校先后招收了7届共1420余名学生,有3届600余人毕业。

1985年,为适应北京市对计算机专门人才的需要,经北京市政府报经国家计委、教育部同意,在北工大二分校的基础上,建立了北京计算机学院,招收四年制本科和二年制专科学生,在校学生规模为1000人,也可根据需要适当扩大规模。北京计算机学院是一所“以计算机为核心,理工管结合”的市属高等院校,是北京市培养计算机科技人才的重要基地。学院设置3个系、5个公共基础教研室和6个研究室,计算机科学系开设理论计算机科学专业和计算机数学专业、计算机技术系开设计算机及应用专业、软件工程系开设计算机软件专业。学院教学、科研和实验设备较完善,已有物理、电子电工、数学逻辑、微处理器、计算机原理、体系结构、程序语言和网络等实验室,各系所属实验室、研究室另配置多台微型机和单板机为师生开展教学科研使用,学院电化教育中心有闭路电视系统和较先进的演播录像设备。1985年,学院占地总面积49亩(合3万余平方米),校舍总建筑面积近2.8万平方米,其中,教室2946平方米,实验室746平方米,图书馆1490平方米,行政用房1.3万平方米。学院在校学生816人、专任教师173人、职工360人、附设机构人员69人;图书馆藏书4.5万余册、期刊625种;办有刊物《北京计算机学院》,附设北京兴华计算机技术服务公司。

▲北京计算机学院

1992年6月,国家教育委员会复函北京市政府,同意将北京计算机学院并入北京工业大学。1993年3月,北京市政府发文《关于北京计算机学院整建制并入北京工业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外国语师范学院整建制并入首都师范大学的批复通知》,同意并入。并入后,北京计算机学院建制撤销,更名为北京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

资料主要来源:

①北京市档案馆馆藏档案

②北京联合大学档案馆馆藏档案

③《北京地区普通高等学校概况》

(整理:王岩 审核:姜素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