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北京联合大学电子自动化工程学院:探寻校史的故事

北京联合大学电子自动化工程学院:探寻校史的故事

时间:2023-10-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8月,市政府决定北京联合大学校长李月光兼任电子自动化工程学院院长,赵宗英、信玉堂、高林、张仲林任副院长。9月16日,学院成立大会在原自动化工程学院院址之一黄化门5号召开,会上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朱全俊宣布了学院党政领导任免事项。1995年12月18日,市委教育工委作出北京联合大学校部和电子自动化工程学院搬迁小营新址,并调整领导体制的决定。

北京联合大学电子自动化工程学院:探寻校史的故事

1994—1997年

北京联合大学电子自动化工程学院成立于1994年,前身是北京联合大学自动化工程学院和北京联合大学电子工程学院,经市政府办公厅厅秘字(1994)14号文件批复同意,由两学院合并成立。合并初期,学院仍维持原两学院办学格局,于黄化门、沙子口、五道口校址三址办学。

1994年7月,市委教育工委决定任命王庆元为北京联合大学电子自动化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兼纪委书记,魏续臻任党委副书记,原自动化工程学院和原电子工程学院党政领导职务自然免除。8月,市政府决定北京联合大学校长李月光兼任电子自动化工程学院院长,赵宗英、信玉堂、高林、张仲林任副院长。9月13日,市委教育工委决定电子自动化工程学院党委由王庆元、李月光、张仲林、赵宗英、信玉堂、高林、魏续臻7人组成。9月16日,学院成立大会在原自动化工程学院院址之一黄化门5号召开,会上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朱全俊宣布了学院党政领导任免事项。学院成立后,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暂维持原两学院的办学格局,于黄化门、沙子口、五道口三址办学,原两个学院的党委职能部门和行政机构仍分别运行。学院任命了各部门召集人,负责协调原两学院对口机构的工作。学院有本专科在校学生近2300人、专任教师303人。

成立后,学院即着手专业调整和改革,拓宽专业面,实行系办专业。经调整,本科设有自动控制、计算机应用、计算机应用(软件)、电子工程、自动应用电子技术通信工程、管理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专科设有应用电子技术、音响工程、计算机应用、英语、自动化技术、电子与信息技术、音响视听工程、电子自动化技术、计算机应用(平谷定向)、电子自动化技术(预科)等专业。同时,学院将教学实验室调整为27个。

1995年,学院建立了计算机和通信两个重点学科,建立了程控交换机实验室。学院开始统一招生,本科一律招收费生,专科招收公费生、自费生、委培生、高职生,并在全院推行学分制,扩大高职教育试点专业,先后试办数控技术、通信技术2个高职专业。此外,设立教育培训部管理成人教育,设立成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班,招收市电子办委托培养的计算机信息管理国际金融专业150名学生。

1995年5月,学院成立搬迁领导小组清产核资领导小组,准备迁址工作。15日,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发文,同意学院成立,并核定学院事业编制805人,处级领导职数74人,内部机构22个,即党政机构:党委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学生工作部(学生处)、纪检委(含监察)、工会、团委、院长办公室、人事处、教务处、成人教育处、科技设备处、总务处;教学机构:无线电工程系、信息工程系、企业管理系、计算机系、工业自动化系、基础课教学部、社会科学教学部、体育教研室、图书馆。6月,学院决定调整教学机构,将原两学院的基础部、体育教研室、电教中心、团委分别合并为统一的一个;将原电子工程学院社会科学教学部、原自动化工程学院的马列主义教研室、德育教研室、基础部中文教研室合并为社科部;成立专业技术基础课教学部(以下简称“专业基础部”),筹建计算中心和电工电子中心;将无线电工程系与信息工程系合并为信息工程系,原计算机与自动化系更名为计算机工程系,原工业自动化系更名为自动化工程系,原管理系更名为管理工程系,原自动化工程学院基础部技术经济教研室并入管理工程系。12月,学院获市高教局同意成立财务科、审计室和保卫科。

1995年12月18日,市委教育工委作出北京联合大学校部和电子自动化工程学院搬迁小营新址,并调整领导体制的决定。校党委依次制定相关实施意见:校党委统一领导调整工作;学院的行政工作由校部领导,仍由校长兼任学院院长、副校长兼任副院长;学院设党办、学工办、工会、团委、自动化工程系、计算机工程系、信息工程系、管理工程系、基础部、专业基础部、社科部、体育教研室、教育培训部;学生行政职能处室并入校部相应职能处室。

1996年1月,学院分别从黄化门、沙子口、五道口原校址迁入北四环东路97号小营新校址,此次搬迁的有信息工程系、管理工程系、计算机工程系和自动化工程系的一、二年级、基础部、专业基础部、社科部、体育教研室和院机关。由于新校舍尚未全部建成,计算机工程系和自动化工程系的三、四年级及系机关仍留驻黄化门校址。

迁入小营后,学院进一步拓宽专业面,并与国家教委最新的专业目录接轨,将原有的10多个专业调整为3个宽口径大专业,即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自动化专业。成立高等职业教育教学部,逐步扩大试点面,试办电子信息类宽口径的计算机软件开发与应用、计算机系统与网络技术、通信技术、自动化应用技术等应用技术专业,并实行专科升本科制度,在教学楼六层建立了多功能教室,配置了计算机、投影仪、录像机、VCD机、调音台多媒体设备。学院一方面加强与校外挂钩实践教学基地的联系与合作,另一方面加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撤销原自动化工程学院的金工实习工厂,利用市教委重点学科建设经费,引进先进教学设备,筹建电工电子实训中心。1996年3月,计算机应用专业被确定为学校高职示范专业。10月,学院被学校确定为本科教学评估试点。当年,学院开始实施招生“并轨”,本专科一律招收费生。

▲小营新址校门(www.xing528.com)

1996年6月,院党委书记王庆元退休,市委教育工委决定校党委书记熊家华兼任院党委书记、校党委副书记韩宪洲兼任院党委副书记。8月,副院长信玉堂退休,市政府决定由副校长张铃、杨文超、姜成坛兼任学院副院长。市委教育工委于9月到院宣布领导班子任免。10月,学校调整党群工作系统机构,学院的党办、学生处、教务处等机构并入校部。12月,市委教育工委决定校党委副书记孙权兼任院党委副书记。

至1996年10月,学院占地面积8万余平方米,校舍总建筑面积6万余平方米,藏书17万册,固定资产总值2715万元,其中教学仪器设备资产值1800万元。学院有全日制在校生2214人,其中本科生1375人、专科生839人。当年毕业711人(本科生369人、专科生342人),招生785人(本科生348人、专科生437人)。成人教育(夜大学)在校生394人,毕业116人,招生122人。全院教职工424人,其中专任教师273人(含教授14人、副教授74人、讲师127人、助教22人)。全院中共党员322人,其中教职工281人、学生41人。

1997年1月,学院获市教委拨款51万元,初步更新了原有电教设备。3月,拥有130多台计算机的专业基础部计算中心被劳动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批准为全国计算机及信息高新技术培训考试站。4月,电工电子实习实训中心建成并开始试运行,中心使用面积200平方米,仪器设备固定资产值110万元,设有80个座位,可同时供2个班学习和实训。同月,学院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教学建模竞赛北京赛区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6月,学院培养的首届3名硕士研究生通过论文答辩,学院的“视频图像通信研究”被列入市教委科技发展及人文社科研究计划项目。9月,学院学生在有202所高校、1007个代表队参加的第三届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索尼杯)中,获得(B题)二等奖1项和北京市区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10月,学院与北京飞达演播技术集团签署联合办学协议,响视听工程专业获得企业援助价值10万元的舞台灯光设备,学院获得实践教学实习场所。12月,学院教授谭浩强、田淑清编写的《BASIC语言》一书获国家科学进步三等奖。

根据市委教育工委和市教委的指示精神,学校于1997年10月着手电子自动化工程学院与建材轻工学院的调整工作。12月4日,校党委常委会讨论并原则上通过两学院合并工作的意见。1997年年底,学校统一规划电子自动化工程学院与建材轻工学院的专业,重新组建信息学院和应用技术学院

至1997年年底,电子自动化工程学院有在校生2589人(其中本科生1330人,专科生、高职生1254人,研究生5人),夜大、函授生433人;有教职工701人,专职教师341人(其中教授23人、副教授99人、讲师142人、助教77人)。学院的学科建设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与信息技术、自动化为主体,形成了全日制本科、专科、高等职业教育和夜大学等多层次、多类型、多学科的教学体系。学院有教学单位10余个,图书馆藏书12万册,拥有海燕电子研究室、万通自动化研究所、瑞迪电子技术公司、信息系科研室和校办企业10余家。1995—1997年,学院为社会输送毕业生2000余人,主要服务于市属企事业单位和机关,也有部分学生服务于中央及部委企事业单位。

资料主要来源:

《北京联合大学志(1978~2000)》

(整理:王岩 审核:姜素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