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2008年
北京联合大学国际语言文化学院前身为创办于1989年的海淀走读大学国际语言文化学院,1993年挂靠到北京联合大学,更为此名,为北京联合大学下辖的一所相对独立的民办性质的办学实体,办学地址位于海淀区西三环北路厂洼街4号,在今北京外国语大学以南约200米。2003年,学院重组后正式并入北京联合大学,由民办变为公办性质,并迁至北京市昌平区石牌坊南办学。
1989年,正值我国改革开放逐步深入,外资企业转向中国大陆投资日益增加、国内外向型经济迅速发展之际,北京乃至全国都急需一批既懂外语,又懂经贸知识,且具有办公自动化技能的外向型、复合型、应用型外语人才。面对社会客观需求和国家发展高等教育经费不足的矛盾,著名语言学家许国璋教授和北京外国语大学刚离退休的校级领导干部、教授一起,发起创办了一所不要国家拨款的民办应用型外国语高等专科学校,决心探索外语教学的改革,改变当时全国大多数外语院校培养单一语言文学方面外语人才的模式,转向采用短平快的培养方式,广泛吸取国内外的经验,采用选优聘用师资制取代终身制,学生自费上学,以学养学,在收费上尽量采取较低的标准,使工薪阶层的家长有能力负担。1989年2月22日,市高教局批准成立海淀走读大学国际语言文化学院。学院挂靠民办海淀走读大学,选址于海淀区西三环北路厂洼街4号,是全国第一所国家承认学历的民办外国语高等专科学校。当年9月1日,海淀走读大学国际语言文化学院挂牌。北京外国语学院教授许国璋任名誉院长,北京外国语学院常务副院长刘政权教授任院长,北京外国语学院教务处长陈振宜任常务副院长。
1989年建校之初,根据北京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学院开设了经贸英语、经贸日语、经贸俄语(只办了一届)3个专业,为三年制专科。办学上,学院采取开源节流的办法,严格控制经费的使用。一方面接受有关部门的委托代培,收取一定费用,补贴学校的开支,另一方面严格节省一切可能节约的行政开支,以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转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学院行政办公设施简陋,但拥有先进的电教设备。计算机教学经历了从到外校借用机房发展到1997年拥有全部是新机型的计算机室。
学院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把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在课程设置上,首先保证前两年打好外语基础,开设听、说、读、写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第三年除继续提高基础外语,再开设一些与经贸有关的外语课程,如外文函电和外贸英语、日语等。同时,还开设了9门经贸专业方面课程,以使学生掌握相关基本知识。在教学上,学院要求教师以“法乎其上,得乎其中”对待学生,对任课教师提出“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严谨治学、精心授业”的十六字工作准则。学院聘请的教师中,老教师的比例较高。他们既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有强烈的事业心、严谨的工作态度和高度的责任感;能严格要求学生,又能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和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听、说、读、写、译全方面训练提高学生外语能力,有效保证了教学质量。
1993年6月12日,市高教局发布京高教计(1993)039号文,批复同意海淀走读大学国际语言文化学院挂靠到北京联合大学。学院改名为北京联合大学国际语言文化学院,仍为民办性质,其办学经费、基建、人员编制等均按民办学校对待;其办学规模、年度招生计划根据北京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确定,并纳入北京联合大学的规模和计划;其专业设置、招生、教学、毕业生分配等均接受北京联合大学的统一管理。9月1日,北京联合大学国际语言文化学院挂牌,自该日起正式挂靠到北京联合大学,成为其下辖的一所相对独立的民办性质的办学实体。
经过十多年的摸索,学院已建立起了一支以离退休教师为骨干,中青年兼职教师相结合的相对稳定的、动态的教师队伍。选聘教师以学年为单位聘用,对新聘教师设三个月试用期;对教学水平高并具有良好师德的教师,提升一格聘用,即讲师聘为副教授,副教授聘为教授。学院从本市著名高校中聘用专业对口的兼职教师,使专业课程有一个高的起点。学院充分尊重教师们的合理化建议,注重增强整个教师队伍的凝聚力,利用民办学校机动灵活的办学机制,全力支持他们创造设想的实现。学院的教学管理干部包括正副院长在内共计11名,均为离退休干部。他们既是学院各部门的负责人,同时又是具体工作人员,每人还身兼数职。
学院每年根据国家的招生计划,从参加全国高等学校统一入学考试的学生中按规定的分数段录取学生,学生全部为自费走读生,属外语类,学制三年。自建校以来,每年招生60人左右,至2000年共招收学生700余人。学院实行推荐和自主择业的双向选择就业办法,毕业生不包分配。北京市外国企业服务总公司从接收第一届毕业生起,就与学院建立了协作关系。
1994年,学院增设经贸德语专业(只办了一届)。1999年,学院总结了十年来的办学经验,将开设专业固定为经贸英语、经贸日语两个,并将所开设外语课、专业课、公共课的科目和课时相对固定下来,较为系统地修改了全部教学计划,作为今后各科教学的依据。
为了提高学生外语实践能力和学习的积极性,学院加强国际交流及合作,先后与日本长冈大学、千叶敬爱大学和名古屋南山大学建立了友好合作的关系,推荐选派多批留学生、组织学生与来华学生联欢和座谈。积极为学生争取实习的机会。2000年,学院向澳大利亚驻华使馆选派经贸英语系毕业班学生担任4月份在京举办的澳大利亚教育展览会咨询活动的翻译工作,最终入选的30名学生参加了全部30个展台的咨询翻译工作并圆满完成任务,获得澳大利亚驻华商务参赞的高度评价。
2003年3月,国际语言文化学院重组后正式并入北京联合大学,成为其下属的二级非法人处级学院,学院的性质由民办变为公办。北京联合大学派出管理人员及教师接管工作,设置党委、院长办公室(合署),教学科研办公室和学生工作办公室3个党政管理机构,设置英语和日语2个系,英语系设经贸英语专业,日语系设经贸日语专业,2个系当年招收了3个班的学生。学院迁至北京市昌平区石牌坊南办学。
2004年,学院成功申办应用西班牙语专业(高职),新增西班牙语系;根据市场用人需求,将开办十余年的经贸英语和经贸日语专业调整为商务英语和商务日语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加大贸易类专业知识,努力将学生培养为既懂外语又懂商务贸易的复合型人才,从而提升学生就业的综合实力。当年9月,学院3个系招收学生6个班,其中英语系经贸英语专业招收3个班,日语系经贸日语专业招收2个班,西语系应用西班牙语专业招收1个班。
▲学院平面图(右下角一区)(www.xing528.com)
2005年,学院提升了办学层次,成功申办英语和日语2个本科专业,当年有5个专业招生,其中本科专业2个,高职专业3个,设置8个班。9月,学院发展为英语、日语、西语和法语4个系,英语系设英语(本科)和商务英语(高职)2个专业,招收4个班,其中英语专业1个班、商务英语专业3个班;日语系设日语(本科)和商务日语(高职)2个专业,招收3个班,其中日语专业1个班、商务日语专业2个班;西语系设应用西班牙语1个高职专业,招收1个班。
2006年,学院商务英语、商务日语和应用西班牙语3个高职专业招生7个班。其中,英语系商务英语专业招收3个班,日语系商务日语专业招收2个班,西语系应用西班牙语专业招收2个班。
2007年,学院成功申办应用法语专业(高职),当年有6个专业招生,其中本科专业2个、高职专业4个,设置8个班。其中,英语系英语(本科)专业招收1个班,商务英语专业招收3个班;日语系日语(本科)专业和商务日语专业各招收1个班;西班牙语系应用西班牙语专业招收1个班;法语系应用法语专业招收1个班。
2005年5月,北京联合大学网通软件职业技术学院迁入昌平校区,与国际语言文化学院共同租赁智慧园办学。至2007年,两所学院在此共同使用的校舍占地面积为8.4万平方米。
2007年3月,学校党委和行政研究决定成立应用科技学院,下发《关于成立应用科技学院(筹)的通知》(京联党〔2007〕8号),开始筹建应用科技学院。
2008年4月,应用科技学院挂牌成立,国际语言学院和网通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的高职专业并入应用科技学院,国际语言学院建制撤销,保留院名至学生全部毕业。应用科技学院在原国际语言学院和网通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使用的智慧园校舍办学。
至2008年3月,学院有教职工24人,其中在编人员21人、非在编人员3人,另有外聘教师27名。2006—2008年间,学院培养的学生440余人毕业。
资料主要来源:
①《北京联合大学志(1978~2000)》
②《北京联合大学志(2001—2010)·学院篇》
(整理:王岩 审核:姜素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