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联合大学生物化学工程学院2002年至今
北京联合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前身是创办于1978年年底的化工学院一分院,1983年更名为北京化工学院分院,1985年北京联合大学成立后,经市政府批准,北京化工学院分院加入并更名为北京联合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学院办学地址位于西城区前海东沿50号。
1985年,学院占地面积2535平方米,校舍总建筑面积366.06平方米,其中教学和行政用房2124.4平方米(其中教室906.9平方米、实验室122.7平方米)。学院有在校学生468人,其中本科生438人、专科生30人;有专任教师73人、职工105人。学院设有三系一部,即化学工程系(一系)、高分子系(二系)、化机企管系(三系)和基础部。
由于1984年市化工局改建为北京市化学工业总公司(以下简称“化工总公司”),1985年下半年改由北京市财政局工管处拨款,学院的办学经费遇到了困难。学院多方寻求院校联合办学未果,办学之路愈发艰难。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学院依然紧随北京化工行业高精尖方向发展,于1987年召开精细化工专业论证会,开办了精细化工专业,并于当年招生38人。这是学院建院以来首次进行的学科专业建设,在学院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1987年10月,学院成立夜大学,设化学工程、高分子化工(材料)2个专业,招收46人,半脱产学习,学制三年。
▲精细化工专业论证会
在全院上下的积极努力下,1989年促成了与北京炼焦化学厂(以下简称“焦化厂”)的联合办学,于2月11日举行了厂校联合办学的签字仪式。学院为焦化厂代培的两个煤化工班应运而生,两个班级90余名师生深入焦炉烘炉第一线实习,锻炼意志品质、提高专业能力,也为焦化厂特级红旗焦炉的优异成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院积极探索高等教育改革,实行“厂校联合合作教育”试点,提出了“背靠焦化厂,面向全行业,服务北京市”的办学指导思想。1990年7月,学院被列为北京市高教改革试点单位,煤化工合作教育试点班被列为“产学结合、合作教育”试点班,试行“四年学制,五年管理”的合作教育办学模式。
▲与焦化厂联合培养签字仪式
1991年6月,市委组织部认定学院正局级建制,市委工业工委任命了学院党委书记、副书记,市政府任命了院长、副院长。
在化工总公司的支持下,焦化厂为学院补充部分办学经费,并且由化工总公司和焦化厂共同投资,为学院在北京市东南郊垡头地区建设新校。1991年12月24日,垡头新址基建工程破土动工。1992年4月27日,举行了奠基仪式。建设总投资4000万元,化工总公司出资3000万元,焦化厂出资1000万元。垡头校区的建设一波三折。从1985年立项后,到1996年8月30日一期竣工交付使用,历经了11个年头。校区占地面积64亩(合近4.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这意味着学院不仅能够继续办下去,还会办得更好、更长远。
▲建设中的垡头校区
1992年8月31日—12月4日,根据焦化厂的生产急需,学院组织89101、90101班64名师生参加了为时100天的1号焦炉烘炉工作。
1994年3月,学院教师研制的在常温条件下可固化的静电植绒胶通过化工部鉴定,填补了该项成果国内空白,于1991年3月获批国家专利局实用新型专利。5月,学院建立社科与管理系(四系),将化机企管系改为化工机械系。11月,学院决定试办高职专业,并决定从北京市化工学校招收两个试点班。
1996年8月,新址教学楼竣工交付使用,学院迁往垡头新校舍办学。为了搬家,学院购买了一辆东风加长卡车。利用暑假,全院教职员工齐上阵,自己动手,打包、装车、运输、卸车,不分上下级,也不分男女老少,大家齐心协力。
▲搬家
搬迁之初,校园建设百废待兴。大家不惧眼前的困难,心怀未来的梦想。学院领导与师生一起,做了很多艰苦的工作,用自己的双手建设属于自己的校园。但新校园建设各项基础设施的资金缺口依然很大,经费仍然是困扰学院发展的大问题。
2000年4月,根据北京市政府批转市教委、市经委《关于调整市经委系统所属30所学校管理体制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学院由北京化学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划转并入北京联合大学管理体制,9月份按新的管理体制运行。2001年,学院党的关系和行政关系由北京市工业工委划转到北京市教委。学院领导主动找市教委介绍学院的发展规划以及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并邀请市教委领导来学院参观,指导工作。市教委给学院拨款400万,为教学楼更新了电梯、改造了锅炉,解决了学院当时最为紧迫的两项困难。
这一年,学院依据社会需求和行业调整,把办学思想总结为:依托行业办学,发展高职教育,服务首都经济。学院以本科教育为主,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坚持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培养模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化学工程学科为重点,逐步向医药、材料、环保等相关专业发展;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立足化工,扩大服务,面向基层,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广、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把学院建成以工为主,工、管相结合的普通高等学校。(www.xing528.com)
进入21世纪,首都经济结构整体转型,化工行业日渐淡出龙头企业的位置。此时如果学院继续以“化工专业”为主要专业办学,很难继续发展。学院及时调整办学思路和专业布局。在多方调研的前提下,增设“生物医药系”。经批准,学院于2002年7月更名为“北京联合大学生物化学工程学院”。学院坚持“以工为主,工管结合,工艺结合”的办学理念,培养了一大批面向现代都市工业、现代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应用型人才。
▲学院更名揭牌
时代在发展,只有与时俱进,方能不负时代。各项工作步入正轨后,学院秉承学校“应用型”办学宗旨,围绕“本科评估”,进行了一系列的建设性工作。修建“百草园”,种植百种中草药,为学生提供学习和实习基地;创建能够模拟真实制药流程的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实训车间,不仅为本院师生,也为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兄弟院校提供了实习、培训场所;与欧姆龙公司合作,建设欧姆龙测控实验室,形成集教学、校企合作和技能培训为一体的教育基地。
▲百草园
经过几年学科建设,学院基本固定了信息与控制工程系、生物医药系、经济管理系、工程艺术系、基础课部、人文社科部四系两部的系部设置。
学院确立了生物化工学科建设在学院工作中的龙头地位,在凝练学科建设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构筑学科基地、完善学科布局结构、做好学科规划方面做了全面部署;以提高办学质量、走内涵式发展为核心,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通过重点课程建设,建成一批教学水平高、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成效显著的课程,对学院教学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坚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从招生、培养到就业各环节有机衔接的学生培养系统工程,提高学生就业、创业的能力。
2008年11月24日,北京市教委发布京教函(2007)809号文,将北京市化工学校整体并入北京联合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决定由生物化学工程学院承接北京市化工学校并入工作。学院从事业发展的大局出发,精心设计方案,妥善安置并入后的干部、教职员工,深入细致地做好了干部、教职员工及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安排好了在校学生的学习生活,理顺了并入后学院内部工作机制,保证了正常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秩序,解决了并入后人员压力过大的困难。同时,北京市化工学校整体并入后,学院办学空间进一步扩大。学院以此为契机,因地制宜,启动了南北院校园整体规划工作,推进“花园式校园”建设。
2012年,学院承担培养的食品工程专业4名硕士研究生毕业,并获取硕士学位。年底,学院“食品生物分离技术”作为食品工程的目录外二级学科获批硕士学位授予权。
2013年年初,学院申报了生物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北京市科委重点实验室。5月,申报了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从2014级本科生开始,学院实行完全学分制教学改革,允许30%的学生入学后按照自己的兴趣重新选择专业;为每个本科生配备导师,在职业规划、学业发展等方面给予个性化指导;所有课程实行选课制,学生在导师指导下,根据自身的基础和学习特点制订个性化的修读计划,自主调整课程修读顺序、自主选择任课教师和学习进程,实现文理渗透,理、工、管、艺术相结合,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组成最优化的知识结构;实行主辅修与双学位制,学生在校期间,除主修专业外,还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选定学院内其他专业作为自己的辅修专业,并可根据修读情况申请第二学士学位。
经过多年来的不断建设和发展,学院逐渐调整为以多学科交叉融合、学生个性化培养为特色,培养适应新时代健康和环境领域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至2018年,学院占地面积近7.5万平方米,校舍总建筑面积5.3万平方米,有教职工258人、在校学生1628人,开设生物工程、制药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工程管理、工业设计、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人力资源管理8个本科专业,涉及制药、生物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土木、机械、工商管理和管理科学与工程7个学科。拥有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备案的特殊食品验证评价技术机构——“保健食品功能检测中心”、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认定的生物活性物质与功能食品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生物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和生物质废弃物资源化处理技术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资料主要来源:
①《北京联合大学志(1978~2000)》
②《北京联合大学志(2001—2010)·学院篇》
③北京联合大学档案馆馆藏档案
(整理:王岩、李敬 审核:姜素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