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1993年
北京联合大学外国语师范学院前身为创办于1978年年底的北京外国语学院分院,1985年北京联合大学成立,经市政府批准加入并更为此名,主要任务是为北京市培养中学英语师资,适当培养其他的外语人才。学院办学地址不变,仍在海淀区阜成门外白堆子。
1985年,学院占地面积101亩(合6.7万余平方米),校舍总建筑面积3.1万余平方米,有教职工405人(其中专任教师155人),外籍专家、教授13人,在校本科生585人、专科生75人,另有成人教育学生356人。学院设置三处(教务处、人事处、总务处)两室(院长办公室、外事办公室)两科(保卫科、财务科)五系(英语系、日语系、法语系、德语系、西班牙语系)五教研室(俄语教研室、马列教研室、汉语教研室、体育教研室、史地教研室),另有图书馆和音美组。学院于1月召开首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院工会委员会、工会主席和副主席。
1985年确定为师范性质后,学院培养目标由培养普通型外语人才变为主要培养外语师资。学院改名后第一次招生,生源较困难,采取降分录取的学生很多是服从分配的考生,共招收本科生205人、专科生35人。同其他外语院校相比,新生的文化基础较差,学院调整教学指导思想,适当考虑学生知识结构的同时,大力加强外语基本功和其他文化基础知识培养,英语专业还开设了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教育实习等课程。学院积极开展同国内外高校的交流,8月与美国教育访华协会、美国卫斯理学院联合举办“如何教美国人学汉语讨论会”,11月承办京津沪三所外语院校(北京联合大学外国语师范学院、天津外国语学院、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教学学术讨论会,进行英语基础课教学和教学法的经验交流与研讨。
▲1985年11月英语教学学术讨论会与会人员合影
同时,学院在原有基础上积极建设,继续完善软硬件设施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鼓励学生参加外语类竞赛和社会服务,实行多层次办学,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得到上级领导的多次关怀。
学院自筹资金修建西小院轻体结构房和电话总机房。1987年起,先后开辟图书馆中、外文开架书库,购置电化教学设备,加大伙食方面的人力、物力、财务投入。至1992年,学院图书馆面积800余平方米,设有中文、外文、合订期刊、报刊和视听5个阅览室,近200个阅览座位,藏书17万余册,中外文书刊540多种。电化教学设备初具规模,有语言实验室7个,其中4个是分别配有录像机和电视投影机,具备视、听、说功能较齐全的综合教室,还配有卫星接收、录音、演播、电影放映、照相、幻灯等多种电化教学设备,基本满足了口语、听力、口译、视听说、同声传译等教学活动的需要。
1986年,学院建立职称改革领导小组和院专业技术职称评审组,开始进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工作。同年,学院还设立了“教学成果奖”,制定了《教学成果奖励办法》,此后学院学术委员会每两年评选一次教师教学成果奖,并推荐到学校和北京市参评,1988年学院教师两项教学成果获北京市一等奖,1992年获市二等奖。1987年,学院设立教材成果奖,制定《教材成果奖励办法》,此后每两年评选一次。为了培养师资、创造外语环境,学院每年从美国、英国、日本、法国、德国、苏联等国家聘请10余名教授、学者来院授课。1985—1992年,学院先后聘请外国专家和教师130余人。1986年1月及1989年6月,先后聘请美国卫斯理大学中文系主任戴祝金教授、美国纽约州立布法罗大学端耐特博士为学院名誉教授。外国专家、教师是学院教师队伍组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教学和科研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学院安排他们教授基础阶段的口语课,训练学生良好的语音语调和一定外语语感、开设进修课培训学院教师独立或与学院教师合作编写教材、辅导学生第二课堂活动。此外,1988年前后,学院连续三年从重点院校接收优秀毕业生,充实学生工作队伍,改变年龄结构和知识层次。学院教师队伍在办学的过程中也逐步成长,教师结构和职称结构逐步趋向合理化,至1992年,学院有教师145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29人、讲师80人、助教29人),有高级职称的占教师总数的22%,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62名,约占教师总数的43%。
▲在学院任教的外国专家在辅导学生
教学中,学院围绕培养合格外语人才这一中心,在“严格”和“熟练”上下功夫,从专业结构、课程设置、教材内容、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进行探索。学院重视外语基础课教学,尤其是语音语调的训练和听说能力的培养,坚持让外国专家教授基础阶段口语课,为语音阶段教学把关。1987年,学院总结办学经验,制定《北京联合大学外国语师范学院课程设置总表》,明确教学指导思想,规定课程设置范围和要求,必修课要精,选修课须广,并允许学生选择所学外语的课程和时间,第二门外语是外语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其教学地位与基础外语课相同。学院广开选修课提高学生外语应用能力,开设报刊分析、文学选读、文学阅法指导、各国概况、外国地理、外国历史、科技外语、旅游外语等近20门外语类选修课,结合外语教学开设国内外文学类、历史类、政治类、哲学类、计算机基础类、音美欣赏类公共课选修课20多门;开展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组织外语活动日、戏剧表演、朗读比赛、演讲比赛、外语知识比赛、对外校际联系、书法比赛、作文比赛等;带领学生走入社会实践课堂,组织学生参加中学外语教学实习,担任外语家庭教师、参加国际会议和展览会的翻译工作、参加亚运会服务工作、接待外国友好代表团、实习旅游陪同翻译、实习出版单位的外文编辑工作等活动。学院学生多次在比赛中获得重要奖项,在社会实践中获得好评。1986年,在北京地区首届高校日语讲演比赛中,日语系学生郑萍从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等9所高校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夺得冠军,被《中国教育报》《北京日报》专题报道;1991年,法语系学生排演的莫里哀喜剧《屈打成医》,获北京地区高校法语戏剧比赛剧本和女主角一等奖;1992年,在北京市申办2000年奥运外语讲演比赛决赛中,法语系学生郝忠伟获得法语类总分第一名、演讲内容第一名,俄语系学生季彤获得最佳内容奖。1990年,院党委副书记杜仲声先后带领760多名师生参加亚运会服务工作,为中外人员制证、亚运会读卡验证及提供亚运会交通岗和卫生监督岗服务,受到亚运会组委会、市委领导和中外人士的好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北京日报》《人民公安报》《科技报》《北京晚报》及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对学院师生良好的服务工作进行了报道。亚运村闭村时,北京市市长陈希同、亚运会组委会执行主席伍绍祖等领导与学院最后一批撤离师生合影。
配合教学和各项工作需要,学院进行了机构设置的微调。1987年,经北京市政府批准设立成人教育办公室;1988年,建立思想教育教研室,将分散在各系的政治辅导员编制划归学生处(青年部),统一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1989年,教务处与成人教育办公室联合办公,负责全院教学和教务工作;1991年,将史地教研室并入马列教研室,实行学生处(青年部)和团委联合办公,形成三块牌子一套工作班子的学生工作体制,5月起学院实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从11月开始全院各单位同时进行改革。
▲学院红十字会捐衣活动(www.xing528.com)
▲围棋比赛
更名后的最初几年,学院的招生工作遇到困难,继1985年降分录取后,1986年没有完成招生计划。学院根据北京市的政策和需求不断进行调整,继续开办外国人短期中文学习班和北京市高校英语培训,并积极开办夜大学和外语培训班,承办外语类考试,学院还是北京市职工中级外语考试组织单位之一。1987年,学院开始招收保送生;创办三年制专科夜大学,开设英语、日语、德语、法语4个专业,主要培养外语基础扎实、能从事一般口译和笔译的初级外语人才;首次承办北京市高中毕业生报考一般外语类院校考生的外语口试任务。1988年,学院开始招收自费生,1987、1988年两年北京师范类院校提前招生,英语系参加提前招生,1989年根据北京市政策改回全国统招。1989年,学院承担解决北京市远郊农村中学外语师资缺乏问题任务,从远郊农村落榜的高中毕业生中招收预科生,次年经考核可直升英语专科。1990年,学院减少了小语种公费生的招生名额,扩大了自费生招生人数,当年北京市政府动员优秀高中毕业生报考师范专业,学院生源质量有很大的提高。1991、1992年,西班牙语专业暂停招生。1985—1992年,学院共招收本科生1182人、专科生301人;1987—1992年,招收夜大学生793人,有3届303人毕业;为河北省、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黑龙江省和北京市等省市及空军、海军、航天部、核工业部等单位举办了翻译班、强化班、科技班、初级班、中级班、口语班、成人高考辅导班、师资培训班等。自1981年开办北京市高校英语培训中心以来,有来自20余所北京市属高校的600余名教育工作者参加培训;自1982年开办外国人短期中文学习班以来,有来自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圣安德鲁斯大学、俄勒冈大学等近20所大学的2000余名学生和来自日本、法国、德国等国家的506人获得中文培训中心的结业证书。
▲学院参加高考咨询活动
学院依据北京市对人才的需求先后调整毕业生就业政策。1986年起,实行两种分配方法:一是作为师范生的英语专业毕业生仍实行国家指令性计划统一分配,全部当教师,本科生30%到大中专院校任教,70%到中学任教;二是小语种专业的毕业生调整为国家指导性计划,实行双向选择。1989年,学院将所有语种专业的毕业生分配均纳入改革范围,实行一定范围内的双向选择,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德、智、体进行综合评估并与毕业分配挂钩。英语专业的师范生性质不变,分配方向仍是教育口。
学院重视对外交流,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先后同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的10余所高校和教育机构建立定期交流关系。1987年,学院邀请美国亚利桑那州吐克松少年男声合唱团来院演出;1990年,与美国纽约州立布法罗大学共同举办“国际英语教学讨论会”;1990年5月,承办京津沪三校(北京联合大学外国语师范学院、天津外国语学院、上海大学国际商学院)第五次协作会议;1991年10月,召开了庆祝北京联合大学外国语师范学院与美国纽约州立布法罗大学学术交流十周年纪念大会;1992年3月,学院召开了“外语教学研讨会”,组织中外教师交流外语教学经验;1992年3月,日本商业高等学校吉他俱乐部来院举行吉他演奏会。
北京联合大学外国语师范学院的发展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1986年11月,北京市政协高等教育组10名政协委员来学院视察师范教育;1988年2月,北京市副市长张百发带领市规划局副局长、市建委计划处处长来院观察;1989年3月,北京市教育局局长陶西平来院作毕业生就业指导报告;1989年6月,国家教委副主任朱开轩在市高教局局长陈忠陪同下来院视察;1990年4月,北京市副市长陆宇澄带领市文教办主任王晋、市高教局局长陈忠、副局长林浦生和马淑珍及市计委、财政局、教工委等有关负责同志10人来院视察。
1992年,为了促进市属高等学校的发展,更好地为北京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解决市属高校布点多、多数学校规模小、办学效益不高的问题,北京市决定调整市属院校的布局,于1月和3月分别形成市属高校调整报告和补充报告,于5月致函国家教育委员会,其中拟将北京师范学院、北京师范学院分院、北京联合大学下设的外语师范学院和职业技术学院合并为一所,更名为首都师范大学。6月,国家教委发文同意北京市的调整方案。1993年3月,北京市政府发文《关于北京计算机学院整建制并入北京工业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外国语师范学院整建制并入首都师范大学的批复通知》,将北京联合大学外国语师范学院整建制并入首都师范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外国语师范学院建制撤销。并入后,北京联合大学外国语师范学院更名为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资料主要来源:
①《北京联合大学志(1978~2000)》
②北京联合大学档案馆馆藏档案
(整理:王岩 审核:姜素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