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化工学院第一分院1978—1983年
北京化工学院分院1983—1985年
北京化工学院第一分院(以下简称“化工学院一分院”)创办于1978年年底,是当年北京市创办的36所大学分校之一。按照1978年制定的《扩大招生方案》,化工学院一分院主管单位为化工局,设置化学工程、化工机械、化工分析、自动化4个专业,计划招生400人,校址选于位于西城(区)什刹海的化工学校。按照有关文件精神,化工学院一分院同时接受北京市和市化工局的双重领导,其教学工作由北京化工学院负责,分院将主要依靠本院的教学资源办学。
北京化工学院始建于1958年,由北京大学、天津大学等院校的化学系科部分合并组建,是新中国为“培养尖端科学技术所需求的高级化工人才”而创建的;1966—1970年中断招生5年;1971年,北京化学纤维工学院并入,学校大幅度调整,停办全部尖端绝密专业,增设若干新专业,开始招收三年制工农兵学员;1977年,恢复统一高考招生制度;1978年,在全国招收本科生250人。
1978年年底,在北京化工学院的支持下,市化工局开始筹建化工学院一分院。市委任命赵庆合(时任市化工局党组书记兼局长)为分院领导小组负责人,成员有高致民(曾任化工三厂、职防院党委书记)、李一枫(时任化工二厂副厂长)和蔡耀宗(时任化工学院副院长、基础部主任),由高致民主持日常工作。分院设置三处一室,即政治处、教务处、总务处和院办公室。最初,临时领导小组办公地点设在槐柏树街市府大楼市化工局办公楼内,12月29日进驻分院,搬迁至前海东沿50号的分院办学地点办公,带领着40余名教职工开始了紧张的筹建工作。12月31日,全体筹备人员围坐在一间教室里,召开了分院的第一次全体教职工大会。
分院的办学校舍占地面积只有3.8亩(合2533余平方米),建筑面积仅3267平方米,狭小的院落里仅有一栋二层教学小楼和十几间高低错落的平房,在这里办大学,真可谓是“袖珍大学”。但没有人气馁,大家有的反而是小小的激动和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热情。接到了布置的工作任务,所有人立即投入筹备建设工作。全体人员兵分四路,有人负责采购设备,有人负责修缮校园,有人负责招生,有人负责人事。人人干劲十足,干起活来不分干部职工,也不分男女老少。需要往院里拉教学设备和基建材料时,大家齐动手,女同志抬桌椅,男同志搬砖瓦。和泥砌墙、整修庭院也人人都参与。经过大家努力,小院一天一个样,只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就基本具备办学条件了。
在北京化工学院的帮助和指导下,经统一招生,分院首届招收了14个班575人。1978年2月3日,分院的全体1978级新生参加了在首都体育馆举行的北京市36所大学分校首届新生开学典礼。2月5日,分院正式开始上课。
由于缺乏师资,分院教学以电视教学为主、面授辅导为辅,以北京化工学院教师为主,由北京化工学院和分院教师共同承担教学和辅导工作。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内容基本上按北京化工学院的模式安排,实验教学环节完全在北京化工学院进行。市高教局为分院提供了一批21英寸的彩色电视机,学生可以同期上电视大学的公共课程,课后由教师辅导。上课的时候,正面是黑板,背后是电视,需要前后转来转去。即使是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也丝毫不减,学习自主性非常强,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根本不在意学习条件的简陋。
由于校舍太小,仅有的14间教室全部用于首届学生教学。受办学场地限制,1979—1982年,分院一直没有招生,直到1983年首届学生毕业,才招收了第二届学生。首届学生和第二届学生之间间隔了四年,送走一批才能招收下一批,由此还引出了一句顺口溜:“烟袋斜街抽烟袋,抽完一锅再一锅”,形象地反映出当年办学的艰苦。
分院没有因为办学条件简陋而降低教书育人的标准,学生认真执着的求学精神也鼓舞着教师们。当时的口号是:办学条件差,教学质量不能差。在这个小小的院落里,师生相互激励,克服学业和事业上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分院通过各种渠道为学生寻找工厂和科研院所实习,部分学生表现优秀,毕业后被实习单位直接录用。学生的毕业设计都是真题真做,标准严格。很多学生因为离家较远,为了节省时间就在教室里搭地铺睡觉,早上醒来简单洗把脸,继续进行毕业设计。虽然不具备正规实验室,但这并没有阻碍专业教师对科学研究的热情,他们坚持以科研促进教学、丰富教学、支撑教学的理念,在简易楼里开辟出几平方米的实验室,不断进行学科前沿的研究工作。分院于1979年成立了第一个实验室——化学实验室,面积仅100平方米,承担着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基础化学实验教学工作。(www.xing528.com)
▲1983年1月《北京日报》对分院毕业设计的报道
1982年12月,北京市发文调整大学分校,化工学院一分院不在拟保留的大学分校之列。市化工局根据对化工人才的需求情况,向北京市委、市政府递交了关于化工学院一分院继续办学的请示。1983年10月28日,北京市委教育部、市高教局联名函复市化工局,同意分院继续办学,并更名为北京化工学院分院,由市化工局自办和管理,地位、待遇与其他大学分校相同,办学经费由市化工局提供,教学工作由北京化工学院继续协助。分院领导仍由高致民(主持日常工作)、李一枫、蔡耀宗3人组成,机构设置同建校初期。
分院虽然保留下来了,但是想坚持下去并且办好,就必须进一步改善教学条件,就必须扩大校舍。为了分院的发展,自建院初期开始,市化工局和分院领导就为易地建校问题多次向市政府反映和请示。但是,由于1984年市化工局改建为北京市化学工业总公司,原来的政府拨款没有了,企业为分院拨款的渠道也不顺畅,办学立刻陷入窘境,易地建校无法启动。
1985年,北京市委、市政府决定将12所市办大学分校组建为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化工学院分院不在12所大学分校之列。北京市化学工业总公司向市政府递交了《关于北京市化工学院分院加入北京联合大学的请示》,获批复同意。北京化工学院分院加入并更名为北京联合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原定待遇不变,仍由北京市化学工业总公司主管,所需的基建投资和事业经费继续由北京市化学工业总公司自筹解决,在教学上继续依靠北京化工学院的支持和帮助。分院业务方面的工作,包括审定招生计划、检查教学质量、授予学位、评定职称、教学研究、学术交流以及改革试验等由北京联合大学统一协调管理。分院的办学地址仍在前海东沿50号。1978—1984年,北京化工学院分院招收了3届862名本科生,向社会输送本科毕业生567人。
资料主要来源:
①《北京联合大学志(1978~2000)》
②《心中的记忆——纪念北京联合大学(大学分校)建校30周年》
③北京联合大学档案馆馆藏档案
(整理:王岩、李敬 审核:姜素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