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人民大学第二分校:校史的创办故事

中国人民大学第二分校:校史的创办故事

时间:2023-10-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78—1985年中国人民大学第二分校创办于1978年年底,是当年北京市创办的36所大学分校之一。中国人民大学响应北京市号召,积极支持人大二分校的筹办工作,在建立专业、制订教学计划、开设课程、配备教师等方面提供了帮助。1978年12月3日,市委宣布成立人大二分校领导小组,由顾炎、傅瑞峰、王兆庸3人组成,顾炎为负责人。领导小组负责人顾炎在讲话中鼓励学生,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人民大学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克服困难,努力学习。

中国人民大学第二分校:校史的创办故事

1978—1985年

中国人民大学第二分校(以下简称“人大二分校”)创办于1978年年底,是当年北京市创办的36所大学分校之一。按照1978年制定的《扩大招生方案》,人大二分校主管单位为西城区,设置哲学政治经济学、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中共党史、法学、国民经济计划、统计学、财政金融、财务会计商业经济、工业经济、农业经济中国文学、新闻、档案15个专业,计划招生880人,校址选于位于西城区丰盛胡同的162中学。按有关文件精神,人大二分校的教学工作由中国人民大学负责,分校将主要依靠本校的教学资源办学。

▲人大二分校时期校门

当年,在中国人民大学的支持和帮助下,北京市共创办了中国人民大学第一、二两所分校,此为其二。中国人民大学响应北京市号召,积极支持人大二分校的筹办工作,在建立专业、制订教学计划、开设课程、配备教师等方面提供了帮助。1978年12月3日,市委宣布成立人大二分校领导小组,由顾炎、傅瑞峰、王兆庸3人组成,顾炎为负责人。12月4日,市委教育部指示成立人大二分校党的领导小组,负责学校的筹建工作和决定学校的重大事情,领导小组组长为顾炎,副组长为傅瑞峰,成员为朱德明、牛世英、王兆庸。建校初期设政治处、教务处、总务处和办公室,政治处下设组织组、宣传组、人事组、工会筹备组和保卫组,并领导团委工作。

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顺利完成分校筹建和招生工作,首届招收了22个班901人。1979年2月2日,分校首届开学典礼在地质礼堂举行,901名学生和78名教职工参加。领导小组负责人顾炎在讲话中鼓励学生,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人民大学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克服困难,努力学习。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胡林畇到会并讲话。2月3日,全体学生和教职工参加了北京市36所大学分校在首都体育馆举行的开学典礼。分校将22个教学班分成四个“片”管理:一是政治理论片,包括哲学、中共党史、政治经济学、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专业7个班;二是社会科学片,包括新闻、中国文学、法学、档案专业4个班;三是经济管理一片,包括工业经济、农业经济、商业经济、国民经济计划专业6个班;四是经济管理二片,包括财务会计、统计学、财政金融专业5个班。2月5日,学生正式上课。政治理论课和公共基础课以广播教学为主,英语课实行电视教学,收看电视大学英语课。分校采用人民大学的教学大纲,且分校基本没有专任教师,主讲教师主要由人民大学的教师担任,借用人民大学的实验室做实验。

在短时改建的校舍办学,条件非常艰苦。原162中学校园内只有两排平房、一个小操场和一座四层的教学楼,仅有4500平方米的校舍却要容纳近千名师生学习和生活。学生们拿着油印的提纲,跟着闭路电视学英语,跟着黑板上方的广播喇叭学政治,100多人挤在简易板房中上大课;每天早出晚归,在水泄不通的公交车上挤到学校,放学后又挤回家;步行半个多小时去月坛体育场上体育课;每天要自己打扫教室,没有人有任何抱怨的情绪。老师来自四面八方,有来自人民大学的、北京师范大学的,还有来自北京大学的;有正式的、临时的、代课的、实习的,还有从退休教师里聘来的,但教学都很热情、投入。没有人因校舍的狭小和设备的简陋而抱怨。多学知识,丰富自己,锻造本领,为祖国四化多添砖、多加瓦,这是当时很多学生真挚的想法。师生的共同愿望营造出浓郁的学习气氛和融洽的师生关系。

首届招生后的四年里分校招收学生并不多。1979年,只有财政金融专业招收了42人;1980年未招生;1981年,科技档案专业招收了1个班;1982年法学、文书档案专业各招收了1个班。

与此同时,分校也在努力建设自己的教师队伍。1980年,调入一批以工农兵大学生为主的人员,其中有专任教师18名。1983年1月,从1978级毕业生中择优留校一批学生作为专任教师,分校开始形成自己的教师队伍,专任教师达到71人。但在1983—1985年期间,这批留校的学生只担任助教,主要任务是进修,人民大学的教师仍是分校教学工作的主体。

1980年11月17日,经北京市委决定,学校成立临时党委,任命顾炎为党委书记,刘正业为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

分校自建校伊始,根据社会需求,确定办学指导思想为:适应首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和技能、从事经济管理和政法工作等方面的专门人才。为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分校不断调整培养目标和专业设置。1981年,分校确定以培养文法类、管理类人才为主,调整教学管理组织,将四个“片”改为两个系,设立一系、二系,一系设政治理论、社会科学等8个专业,二系设经济管理等7个专业。

1982年12月,北京市发文调整大学分校,提出将人大二分校保留,培养法律、档案方面的专业人才,规模为800人。从1983年开始,在广泛调査、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分校确定了从基础型学科向应用型、复合型学科转变的发展方向,建立了一批有特色的应用文科专业,并形成了明确的办学指导思想:适应首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和技能,从事法律、档案、文秘、新闻、编辑、行政管理公共关系等方面的应用型专门人才。1983年2月,分校成立法律系、档案系,建立基础课和政治理论教研室,之后设置了法学、文书档案、科技档案、汉语言文学、行政管理专业及政治理论专修师资班。(www.xing528.com)

为提高教学质量,分校不断修订教学计划和大纲。1983年10月起,教务处组织各系研究并修订各专业教学计划,压缩课时,减少理论课、增加应用课,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文科增设数学课,加强社会实践,制订了有自己特色、适应北京市对应用人才需要的教学计划。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使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制度化、规范化。1984年,分校组织制定了具有本校特色的教学大纲,同时,对教师备课提出一系列要求,开展教学法的研究,要求每门课认真精选内容,力求做到概念明确、条理清楚、重点突出、讲清基本内容,使课堂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提出双考勤制度、加强课堂纪律和对学生作业的要求及检査、加强教师对学生阅读教学参考书的指导、深化考试改革等措施。

1984年,因原有教学楼属于危险楼房,分校于3月上报市规划局,拟重建新校舍。为此,分校在海淀区红联东村租借两所学校校舍临时办学,于当年暑假,组织全体教职工完成了搬迁。1984年8月6日,丰盛胡同13号的旧校舍开始被拆除。12月13日,新教学楼破土动工。尽管临时租借校舍办学条件有限,但分校仍是想尽一切办法,保证教学质量。院长邹家炜亲自上课,历史课老师带全班同学住到承德避暑山庄里进行实习考察……充分利用周围体育场馆,保证学生体育课的质量,此外,租借月坛体育场上体育课,冬天到北京语言学院滑冰课,夏天去总政游泳馆上游泳课。

▲学生在红联东村临时办学点留影

1985年,北京市组建北京联合大学,人大二分校作为12所组建大学分校之一,加入并更名为北京联合大学文法学院,学院仍为相对独立的事业法人单位,局级编制不变。1978—1984年,人大二分校累计招收6届本专科学生1600余人,为社会输送934名本科毕业生。

资料主要来源:

①《北京联合大学志(1978~2000)》

②《心中的记忆——纪念北京联合大学(大学分校)建校30周年》

③北京联合大学档案馆馆藏档案

(整理:王岩、原迪 审核:姜素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