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北京工业大学第一分校:校史回顾与发展

北京工业大学第一分校:校史回顾与发展

时间:2023-10-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78—1985年北京工业大学第一分校创办于1978年年底,是当年北京市创办的36所大学分校之一。按有关文件精神,北工大一分校的教学工作由北京工业大学负责,分校将主要依靠本校的教学资源办学。1966年,北京工业大学因“文化大革命”停课。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后,北京工业大学恢复招收四年制本科生。教职工主要是来自于市机电研究院的原北京工业学校的干部和教师。体育课教学全部由北京工业大学体育教师承担。

北京工业大学第一分校:校史回顾与发展

1978—1985年

北京工业大学第一分校(以下简称“北工大一分校”)创办于1978年年底,是当年北京市创办的36所大学分校之一。按照1978年制定的《扩大招生方案》,北工大一分校主管单位为机械局,设置机械制造和自动化2个专业,计划招生500人,校址选于当时位于朝阳区三里屯的北京市机电研究院内。按有关文件精神,北工大一分校的教学工作由北京工业大学负责,分校将主要依靠本校的教学资源办学。

北京工业大学创建于1960年,创建时设机械、电机、无线电、化工、数理5个系。1961年,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北京工业学院、北京师范大学部分学生先后划转北京工业大学,学校成立土建系。1966年,北京工业大学因“文化大革命”停课。1971年,机械、电机、无线电、土建4个系招收三年制普通班或一年至二年制进修班。1972年,北京工商管理专科学校并入。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后,北京工业大学恢复招收四年制本科生。1978年,招收本科生504人。

1978年12月,北工大一分校筹建工作领导班子——临时领导小组成立,袁永厚任组长、陈仁高任副组长。教职工主要是来自于市机电研究院的原北京工业学校的干部和教师。分校受市高教局领导,党组织与市机电研究院为同一党委,团委的隶属关系也在市机电研究院。分校设立教务组、学生组,建立图书馆、电化教育研究室,购置黑白电视机50台,并开始修建体育场。

经过紧张筹建,分校初具办学条件。1979年1月,首批招收新生510人。其中,机械制造专业9个班,自动化专业3个班。

建校初期,北工大一分校的办学得到了市机电研究院的大力支持。分校没有食堂,师生到市机电研究院食堂就餐、使用市机电研究院电话总机、与市机电研究院合用车辆、市机电研究院选派人员担任管理干部及后勤服务人员、机械系的生产实习在市机电研究院进行。分校最初没有专任教师队伍,师资力量主要依靠北京工业大学,与电大同步课程的辅导、答疑及自开课程的教学基本上由北京工业大学派来的兼职教师承担,大部分实验也是在北京工业大学实验室内由北京工业大学的老师带着完成的。体育课教学全部由北京工业大学体育教师承担。

▲分校时期校门

两个月的筹建时间对于创办高等院校来说毕竟很短,当时的条件十分有限,用“艰苦”二字来形容建校初期的情况恰如其分。市机电研究院内部门多、环境杂、噪音大。办学使用的教学楼是与市机电研究院共用的,临时拼凑了一些房间作为教室和办公室,教室与市机电研究院的车间、检验室、图书馆、娱乐室、技校等交叉分布。楼的供暖设施不太完善,冬天的时候很冷,师生们上课要忍受冬日的寒风。为了多腾出教室办学,校领导和两名系主任共用一间办公室,全校两个系和基础部的教师们挤在地下室一个稍大些的房间里。实验室筹备人员则在楼前的工棚里办公,夏季战酷暑、冬季战严寒,其他行政科室也是同样的工作条件。此外,还面临着教学和实验设备不足、教师缺乏的困难。1978级的学生上午随中央电视大学听基础课电视教学,下午由北京工业大学的教师进行电视课辅导答疑,并讲授电视大学没有开设的马列主义理论、画法几何、工程制图等课程。分校操场面积较小,几乎没有什么体育设备,操场内只有两个篮球筐。打篮球是当时很多学生体育娱乐的方式。尽管如此,师生们并没有被当时的困难吓倒,从领导到教职工的干劲丝毫没有受到影响,大家都非常珍视这来之不易的机会,“恢复高考,早出人才”已经不是什么空洞的口号,它们就像战斗的号角一般呼之欲出,不停地激励大家努力工作、奋发图强。学生们格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充分利用一切时间刻苦学习,大部分学生每天晚上都要在教室学习到九点以后,大家在教室看书、写作业、讨论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学习氛围十分浓厚。在完成自己功课的前提下,学生们还参加分校组织的义务劳动,擦玻璃、打扫楼道、打扫厕所等,力所能及地帮助分校工作人员克服困难。

▲学生打篮球

▲学生参加建校劳动

▲教师教研

▲学生绘图

1979年2月,分校成立机械工程系和自动化系(自动化系于1982年更名为电气工程系),机械工程系设机械设计及制造、金属材料热加工2个本科专业,自动化系设电气自动化、电机与电气2个本科专业。同年,分校设立教务处、教务科、总务科、学生科和校办公室。

1980年,分校归属市机械局领导,市机械局党委委托市机电研究院党委代管。同年6月,分校建立党总支,由方志来任党总支书记。(www.xing528.com)

分校办学条件也得到逐步改善。1981年,由市高教局投资的近8000平方米的实验楼竣工并投入使用。1982年,学校建立演播室,可直播本校教学节目,电视机也换成了彩色电视机,可以进行多学科电化教育,包括政治理论课、外语课、专业技术课及专业实习课,成为学校重要的教学环节。1983年,市机械局为学校腾出13间教室。

分校加紧进行教师队伍建设,自1980年起,先后从全国高校调入有教学经验的教师近40名。市人事局逐年为分校分配本科毕业生或硕士研究生毕业生担任教师,1983年从1978级和1979级毕业生中选拔出一批品学兼优的毕业生补充教师队伍,使得教师年龄逐步合理化。至1984年,分校有专任教师194人,占授课教师总数的84.54%。教师配备已经基本上能满足教学科研任务的需要。

为加强计算机课程建设,1982年分校把得到的第一笔外汇拨款用于购置20台计算机,之后又增至40台,以增加学生上机课时,使当时的学生上机课时数超过一些“老牌”学校。

分校实验室和实践基地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艰难发展过程。建校初期没有实验室。分校集中财力、物力,因陋就简用临时活动房建立金工实习车间,面积约200平方米,配备金属切削机床、焊机、电炉等设备30台(套)。另在地下室开辟钳工车间,设操作台位40个。同时,配备15名金工实习指导教师,开设金属工艺学课程,满足了学生金工实习的需要。1980年,分校金工教研室获批一间旧教室,教研室全体教师一起打扫、布置设备,不到一周就建成了金相实验室。1981年,实验楼建成后,分校领导把有限的办学经费主要都集中用在了配置实验室上。分校领导要求实验人员精打细算、货比三家,尽量向市机械局所属单位求援,尽最大可能完善实验设备。如金相实验室的电子显微镜是外单位的报废设备,经过教师、实验人员精心修复,很快能正常使用,其性能甚至超过某些学校的电镜设备。

1983年11月,分校成立业余教育科。1984年,为北京市属工业企业、市机械局举办干部专修班,30多名后备干部获得大专学历

北工大一分校是36所大学分校中为数不多能够连续招生的分校之一。1978—1984年间,除1978年招收本科生510人(1979年1月入学)、1980年招收本科生120人外,1979年、1981年、1982年招生稳定在200人左右,1983年招生285人(含专科学生36人),1984年招生243人。1983年,1978级和1979级共有699名学生先后毕业,分校于1月31日在市机电研究院礼堂隆重召开了首届毕业生毕业典礼。1984年,又有119人毕业。两年毕业800余人,其中就业于企业770人、科研机构26人、机关11人、学校11人。

▲1978级学生毕业设计答辩

1985年,北京市组建北京联合大学,北工大一分校作为12所组建大学分校之一,加入并更名为北京联合大学机械工程学院。1978—1984年,分校共招收了本专科学生1700余人,向社会输送800余名本科毕业生。

资料主要来源:

①《北京联合大学志(1978~2000)》

②《心中的记忆——纪念北京联合大学(大学分校)建校30周年》

③北京联合大学档案馆馆藏档案

(整理:王锐、王岩 审核:姜素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