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1983年
北京工业学院第二分院(以下简称“工业学院二分院”)创办于1978年年底,是当年北京市创办的36所大学分校之一。按照1978年制定的《扩大招生方案》,工业学院二分院主管单位为仪表局,由纺织局协办,设置电子技术专业,计划招生500人,校址选于位于西城(区)象来街的西城电子元件厂。按有关文件精神,工业学院二分院的教学工作由北京工业学院负责,分院将主要依靠本院的教学资源办学。
北京工业学院现名为北京理工大学,前身是1940年成立于延安的自然科学院,历经晋察冀边区工业专门学校、华北大学工学院等办学时期,1949年迁入北京并接收中法大学校本部和数理化3个系,1952年定名为北京工业学院,成为新中国第一所国防工业院校。“文革”开始后,学院停课,1972年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至1977年共招收5届学生3822人,此外还招收进修生857人、短训班学员1085人。1977年,学校34个专业招收本科生510人。1978年,学校由“封闭型”办学转向“开放型”办学,经上级批准实行对外开放,为学校的发展和提高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1988年,学校更名为北京理工大学。
工业学院二分院成立初期,由于校舍是由仪表局的电子元件工厂厂房改造而成,除了学生上课的教室外,没有实验室、没有桌椅,一个破旧的长条桌和一条长凳就是分院的全部设施。这还是在工厂一边生产一边移交,学生一边上课,房屋一边维修和改造的情况下完成的。面对办学上的困难,工业学院二分院一切从培养人才出发,有了困难去克服,有了问题去解决,积极发动教职工和学生,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办学,以教学为中心开展各项工作,努力为教学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分院自己动手先后做了讲课桌、实验桌、仪器柜、制图桌、书架等500余件教学设备,价值约26 740余元,而实际费用仅8000元,更重要的是及时地满足了教学及其他工作的需要,推动了教学及各项工作的开展。特别是,为了保证顺利完成教学计划制图课绘制大图的教学环节,钳工师傅加班加点仅用三天做了两套制图桌,仪表局、北京工业学院纷纷支援所需角铁,三位师傅日夜加班赶制出120套制图桌,满足了教学的急需。为了买到制图课需要的测绘模型,一位女制图老师牺牲假期休息时间到浙江、福建中学工厂求援,几经交涉感动了对方,在他们也没有富余模型的情况下匀出了一部分给分院。由于建校晚,错过了仪器设备的订货时间,全院职工一齐出动,东奔西跑到处求援购买教学急需的实验仪器,先后求购了800余台仪器。就是靠着这样一点一点的努力,分院逐步建立了工科院校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所需的制图室、化学实验室、物理实验室、电工实验室,并都按计划开出了实验。
为了保证电视教学的播放质量,分院电教组因陋就简,并采取各种措施不断改进。自己动手制作共用天线改善收看效果,克服了校舍前面对前三门大楼群,反射强、电视重影严重的困难;用元线话筒代替电容话筒,克服了闭路电视房间墙壁没有吸音材料,回音大,听不清楚的困难;用标准信号发生器代替调制器,解决了调制器不好导致的图像不清晰的问题,有效保证了学生的观看效果,为教学创造了条件。
由于分院是在工厂厂址基础上改建的,没有操场和空地。为了增强学生的体质、保证要求不降低,教职工和学生自己动手清理了院内上百吨的水泥板、碎砖烂瓦、灰木沙石,清理出一块篮球场大的地方作为运动场。地方还不够,就利用夹道、通道、马路、本院等地上体育课,不能进行课间操,就组织学生沿马路长跑。通过积极想办法,不仅因地制宜地上了多节体育课,还有效地保证了学生的健康。
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为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创造了条件,使各项工作都有了一定的进展。在教师的热心帮助下,学生努力学习,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成绩大体达到或接近一般大学的水平。分院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得到了家长的认可,解除了不少人的担心和疑心,教师们获得了信心,分院坚定了继续办好的信心和勇气。这所由工厂改造的工业学院二分院校舍,虽然建筑面积只有2000多平方米,却实现了连续3届招生660余人,教职工增至百余人。
分院的发展离不开各方的支持。市委教育部、市高教局、仪表局、北京工业学院领导先后从方针政策到具体工作都给了具体的指导和帮助,并从人力、物力、财力上都给了极大的支持。市委教育部、市高教局为办好分校,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及时给分校配备了电视机、闭路电视系统、仪器设备、汽车、课桌椅等,并在条件困难的情况下,拨给了分校教学经费,使各项工作得以顺利进行。仪表局为筹办分校,停办了工厂,挤出校舍,并派工程队施工达半年之久,在维修房屋和实验室建设中,从经费到材料都给予了很大支持。北京工业学院在分院四个学期的教学中共派了300余人次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讲课、答疑、辅导,这是学生能够取得较好成绩的主要保障。此外,在实验室建设和其他工作中,北京工业学院在钢材、木材、汽油等方面也给予了具体的帮助。所有这些都对办好分院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www.xing528.com)
在分院办学过程中,从领导到普通教职工上下齐心。三个领导小组成员,虽然有的是临时关系,但始终想着分院是为国家培养人才,应打下一个好基础,在办学的主要问题上始终意见一致。分院领导小组和各处室负责同志都严格要求自己,和大家共甘苦,通力协作,顾全大局。分院有110多位教职工来自50多个单位,经历不同、性格各异、思想政治起点也不同,但大家始终团结一致,努力工作,不怕苦不怕累,只有办好分院一个目标。一位钳工师傅为了保证教学工作的需要,早来晚走,不计时间,不计报酬,把节假日都用在工作上,虽然已经60岁了,身体不好,大夫开了病假条,却从不交给领导,吃点药继续工作。在钳工师傅的影响下,一位木工师傅在做实验台时,电锯锯伤了手,包扎了一下又继续投入工作;一位工人师傅制作椅子加热弯扭铁管时,因为没有经验两手都烫出泡来,不叫苦不叫累,硬是完工后才休息;一位锅炉工在安装锅炉时扭伤了腰,大夫、领导都劝他休息,他硬是坚持指挥安装完才休息。为了建实验室,图书馆的同志从温暖的楼房搬到室温只有6摄氏度的新建的平房里,冬天几个人手脚都冻僵了,仍坚持开馆。阅览室一位女老师不管酷暑和严寒,早上6点多到校打扫卫生,整理资料,中午再早开馆一个小时,每天多工作两个多小时。分院的教师不仅要完成本身的教学任务,还要充当采购员、实验员,仪器设备没有专人去买,就自己去买,实验没有人安装、调试、辅导,就自己安装、调试、辅导。自己不熟悉,就到处去参观、去学习、去求教。化学实验室筹备好了,没有蒸馏水和各种溶液,教师就到工厂拿着几十斤重的桶,乘公共汽车搬来搬去。大家就是用这种精神来建设分校的,在各方的大力支持和全院上下的齐心努力下,分院的工作逐步走上正轨,朝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
1982年12月,北京市发文调整大学分校,提出将工业学院二分院并入邮电学院分院,培养无线电技术人才,规模为800人。1983年2月,工业学院二分院实质性并入邮电学院分院。
资料主要来源:
①《北京联合大学志(1978~2000)》
②北京市档案馆馆藏档案
③北京联合大学档案馆馆藏档案
(整理:王岩 审核:姜素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