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1985年
北京航空学院第三分院(以下简称“北航三分院”)创办于1978年年底,是当年北京市创办的36所大学分校之一。按照1978年制定的《扩大招生方案》,北航三分院主管单位是第七机械工业部[1](以下简称“七机部”)第一研究院(以下简称“一院”),设置系统工程、航空材料及工艺2个专业,计划招生100人,校址设在当时位于南苑东高地的七机部一院院内。
北京航空学院现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创建于1952年,由当时的清华大学、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西北工学院(今西北工业大学)、厦门大学、华北大学工学院(今北京理工大学)、西南工业专科学校(今重庆建筑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8所院校的航空院系合并而成。1977年恢复全国高等学校统一招生,1978年又恢复研究生招生,1978年北京航空学院按六大类21个专业在全国招收本科生736人,1988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改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航三分院由七机部一院建立和负责管理,不同于北京航空学院第一、二分院,不属于北京航空学院正式建制。1978年9月7日,在七机部邯郸教育工作会议期间,七机部一院向副部长陆平和市高教局领导建议在南苑地区一院内开办一所大学。11月15日起,北京市就大学扩大招生问题多次召开工作会议。21日,七机部一院决定办一所大学分校,与北京航空学院挂钩,学生全部走读,专业为航空材料及机械制造工程,招生名额100人。23日,七机部一院李明实院长与北京航空学院周天行副书记商谈有关办学问题。12月5日,七机部一院召开建校筹备工作会议,将校名定为北航三分院,成立北航三分院筹备工作小组,筹备组工作至1979年2月21日。12月11日,七机部一院将702所党委书记杨宏声调来北航三分院负责党的工作。
1979年1月24日,北航三分院召开成立大会并举行首届学生开学典礼。时任七机部部长程连昌、北京市国防工业办公室副主任林巍、北京航空学院副院长王明敬、七机部一院院长李明实、副院长张镰斧等出席大会。分院首届招收学生105人,开设系统工程、高分子材料2个专业,为四年制本科,设置三处一室,即教务处、政治处、总务处和院办公室,建有使用面积600平方米的图书馆。分院仅有从七机部一院所属单位抽调来的10名工作人员和6名专职教师,大部分的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是由从七机部一院所属单位聘请的兼职教师讲授。3月19日,七机部发文批复七机部一院,同意在南苑地区成立北航三分院。
1979年,分院增设计算机软件、电子仪器及测量技术2个专业,高分子材料专业停招,系统工程专业招生35人,计算机软件专业招生28人,电子仪器及测量技术专业招生34人,3个专业共招收本科生97人。
1980年2月26日,七机部副部长陈平视察分院,明确提出北航三分院要办下去,面向七机部一院的需要,专业设2—3个,专业课师资可依靠厂、所,规模为400—500名学生。当年,分院的建设问题被列入七机部1981年基建计划。1980年,分院仅电子仪器及测量技术一个专业招收了本科生35人。8月13日,七机部教育司就办好北航三分院有关问题请示郑天翔部长,得到“学校要办下去”的答复。
1980年11月17日,七机部一院转发七机部政治部《关于杨宏声、李英任职的通知》,任命杨宏声为分院党委书记、李英为分院副书记。12月13日,七机部政治部任命丁继昌为分院副校长。1981年3月,分院召开首届团代会,大会讨论通过了团委的工作报告,选举产生了共青团北航三分院第一届委员会,康小平为团委书记,委员5名,团支部7个。当月,分院还召开了首届学代会,选举产生首届院学生会,选举主席张贵庭,委员4名。8月27日,一院党委决定成立中共北航三分院临时委员会,杨宏声任党委书记,李英任副书记,朱桂芳、丁继昌、李墨卿为党委委员。9月12日,七机部一院党委任命朱桂芳为北航三分院副院长。1982年1月28日,七机部一院党委任命乔进为北航三分院副院长。
1981年11月5日,七机部一院党委向部党组请示北航三分院有关问题:北航三分院要继续办下去并附设中专。1982年12月,北京市发文调整大学分校,北航三分院不在拟保留的大学分校之列,原则上在现有学生毕业后将停办。
1981年和1982年,分院因归属未定、校舍紧张等停止招生。1983年1月,北航三分院首届学生毕业。分院于1月22日举行了首届毕业典礼,航天部一院副院长梁思礼、党委书记李明实出席并讲话。
1983年3月底,航天部一院党委常委决定:北航三分院继续招生,同时承担干部正规培训任务,教育经费为每年20万元,请航天部拨付。5月19日,航天部致函北京市政府,商谈北航三分院继续招生问题。6月1日,北京市政府复函同意继续招生。8月10日,航天部一院印发《关于北航三分院任务及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了分院的性质、建制、专业、规模、任务以及机构设置等问题。8月15日,航天部一院党委任命杨宏声为分院党委书记,朱桂芳、梅相岩、杨沛松、罗法坤为副校长,免去李英党委副书记职务,免去丁继昌、乔进副校长职务。分院于1983年起兼办专科,学制二年至三年。当年,分院计算机软件专业招收专科生47人。
从1982年起,分院教职工队伍建设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分院根据工作急需、计划调配的原则进行教职工队伍建设。到1982年年底,陆续抽调各类专业人员近40名,教职工总数增加到80名(其中专职教师33名)。除继续从航天部一院所属单位调入部分科研、管理骨干充实教工队伍外,分院还从全国有关重点院校招收一定数量的优秀毕业生(研究生、本科生)。分院依靠航天部一院的技术和人才优势,开创高等院校与科研所联合办学的新路,从1983年起先后与航天部一院所属有关单位达成联合办学协议,部分专业课由联合办学单位长期从事运载火箭技术研究的工程技术人员讲授。为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分院重视职工培训工作,每年按工资总额1.5%留出培训专项费用,有计划地选送部分青年教师到国内重点高校接受半年至二年的专业进修或攻读学位。分院对青年教师实行“四定”(即定业务方向、定工作任务、定目标要求、定指导教师),以老带新,并选派青年教师到航天部一院有关科研生产单位实习,参与课题研究,使授课内容更好地与航天科研生产实际相结合。同时,分院不定期邀请专家、学者来院进行专题讲座,积极争取公派出国指标,选送骨干教师出国进修和当访问学者。
1983年11月10日,航天部一院向航天部呈报《关于成立北京第一航天工业学校的报告》。1984年3月14日,航天部批复同意一院成立附属北航三分院的中等专业学校——北京第一航天工业学校(以下简称“附属中专”),不另设机构和编制,学制四年,开设机械设计及制造、无线电技术、热处理和计算机应用等专业。附属中专成立大会于9月6日北航三分院开学典礼时召开,时任航天部教育司副司长张秀峰、航天部一院副院长王永志、丰台区教育局局长李英威等出席并讲话。
1984年7月12日,分院成立学士学位评定委员会,由9人组成,主任为朱桂芳。当年,分院增设机械设计及制造、无线电2个专业。从1984年开始,分院参加北京市高校招生办公室在天坛公园组织的全市招生咨询活动。分院电子仪器及测量技术和计算机软件2个专业招收专科生69人。(www.xing528.com)
1984年7月16日,航天部基建局批准北航三分院教学楼基建计划,投资177万元,建筑面积5294平方米。
为了加速分院的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学院从1984年2月开始进行全面整顿。经过一年多的紧张工作,进一步明确了方向任务,调整、健全了组织机构,充实、加强了两级领导班子,整顿了劳动组织,制定和完善了岗位责任制,进一步调动了全校教职工的积极性,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校风、校纪、校容、校貌均更为好转。为适应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分院调整了专业设置,将本科专业设置调整为机械设计及制造、电子仪器及测量技术、计算机软件、工业管理工程4个专业。
1985年2月6—7日,北航三分院召开首届党员大会,选举产生中共北航三分院党委会。3月26日,航天部一院向航天部报送《关于北航三分院恢复本科招生的请示》,于4月13日获航天部批复同意。
1985年,北京市委、市政府决定将12所市办大学分校组建为北京联合大学。北航三分院不在12所大学分校中。航天部一院于1985年3月26日向北京市政府致函(1985)院技字第271号,申请北航三分院加入北京联合大学。5月14日,北京市政府复函同意,并指出北航三分院定名为北京联合大学航天工程学院,学院仍由航天部一院主办。5月25日,“北京联合大学航天工程学院”校名正式启用。
1985年,北航三分院有教职工190余人,在校学生227人。1979—1984年,分院先后获市高教局拨付经费60万元,航天部一院拨付经费100万元。学院共招生513人,其中本科生237人、专科生116人、中专生160人。有3届本科生228人毕业,其中209人获得学士学位,有77%毕业生分配至航天部一院工作、18%毕业生分配至航天部一院以外单位,学生分配后能较快地适应工作,表现较好,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资料主要来源:
①《北京联合大学志(1978~2000)》
②北京联合大学档案馆馆藏档案
③北京市档案馆馆藏档案
④《北京地区普通高等学校概况》
(整理:王岩 审核:姜素兰)
【注释】
[1]1982年,第七机械工业部更名为航天工业部(以下简称“航天部”)。1988年,与航空工业部合并为航空航天工业部。1993年,航空航天工业部被撤销,成立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及国家航天局。1999年,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改组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七机部一院今名为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又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一研究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