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1985年
北京外国语学院分院创办于1978年年底,办学地点位于西城区阜成门外西口,同北京语言学院分院共用北京华侨补校内西城区教师进修学校占用的校舍,是当年北京市创办的36所大学分校之一。按照1978年制定的《扩大招生方案》,北京外国语学院分院主管单位是西城区,开设英语、日语和法语专业,计划招生300人,校址选于位于阜外甘家口的西城区教师进修学校。按有关文件精神,分院主要依靠北京外国语学院的力量办学。
北京外国语学院现名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前身是1941年成立于延安的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三分校俄文大队,后发展为延安外国语学校,1954年更名为北京外国语学院。1966年因“文革”被迫停课并停止招生,之后学院外迁至湖北沙洋办“五七干校”,1972年迁回北京,1977年恢复经过考试的统一招生,1978年录取新生240人。
办学地址同在阜外甘家口原西城区教师进修学校的还有北京语言学院分院。北京外国语学院分院和北京语言学院分院是两块牌子一个办学实体。1978年12月4日,北京市委派王常文(原北京自动化公司副经理)主持筹建北京外国语学院分院和北京语言学院分院。为此,建立了党政合一的五人领导小组,由王常文负责全面工作,成员有邓福卿、彭厚枫、孟岩(北京外国语学院委派)、李爽秋(北京语言学院委派)。领导小组负责分院党的工作、行政工作和学生工作,下设办公室、政治处、教务处和后勤处,政治处兼管学生工作,配有专职政治辅导员,与团委共同负责学生的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后勤处设食堂办公室管理学校的伙食。
领导小组边筹建边招生,由北京外国语学院和北京语言学院联合招收学生。历时两个多月,1979年2月9日,在这个直径不到100米的校园里,分院正式开学,首届招收了400人,为四年制本科,主要为北京市培养现代化建设所需的翻译和教师。学生实行走读制,来源是通过高考录取的知青和应届高中毕业生。分院开设了英语、日语、法语3个专业,没有建立系和教研室,教学工作的组织与管理在领导小组领导下由教务处具体组织实施。教务处同时还受北京外国语学院和北京语言学院的指导。分院没有自己的专职教师队伍,任课教师主要由北京外国语学院和北京语言学院派遣。为了把这批学生培养成才,北京外国语学院选拔了外语水平较高、教学能力较强的教师来分院任教,配备英语教师19名、法语教师8名(其中外教1名)、日语教师5名(其中外教1名),当时北京外国语学院的张道真、陈琳、吴青等知名度较高的教授均在分院任教。此外,还选派有教学管理经验的干部主管教学工作,制订教学计划和研究课程设置,保证教学秩序的正常运转。分院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主要参照《北京外国语学院教学方案(试行)》和《北京语言学院外语系四年制本科生教学计划》。由于教师认真教课,学生刻苦学习,又有良好的教学秩序,教学计划得以顺利完成,学生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市高教局的支持下,分院配备了两套当时先进的进口语言实验室,对外语教学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北京外国语学院又增派了外籍专家来分院授课。分院也外聘了水平较高的英语、汉语教师兼课,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外语水平的显著提高。
1980年3月,为充实办学力量、积极培养外语专业人才,以适应首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经征得教育部同意,市政府发布京政发(1980)20号文,决定将北京外国语学校与北京外国语学院分院合并,成立新的北京外国语学院分院。合并后的北京外国语学院分院主要任务是培养中学外语师资和少量翻译人才,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承担部分在职中学外语师资的培训工作。分院的学制为预科两年、本科四年(包括教育、实习)的六年一贯制,预科招收初中毕业生,预科两年结业后,考试合格者直升本科。除家在远郊区县的可以住校外,其他学生一律走读。原外国语学校从4月1日起,主管单位变为市高教局,人员编制和经费预算等也一并划转,原有中学生按招生时的规定读到高中毕业,学生毕业前保留外国语学校的校名和原有对外联系渠道。合并初期,维持原有建制,分院两址办学,日常工作由原有学校分别负责。同时,成立了一个统一的领导小组,负责规划新外国语学院分院的发展、建设和协调现有工作。按照文件精神,分院成立了以刘寿彭(原北京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为组长,程璧、邓福卿为组员的领导小组。合并后,分院的专业由3个增设为英语、日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俄语6个,同时还建立了相应6个专业的教研室和马列、汉语、体育、数理化、美育、史地6个公共课教研室。5月,分院建立了外事办公室。
1980年,分院既招收第二届本科生,又招收预科生。招收的第二届本科生是1979年年底全国统考已达到录取分数线,但年龄超过23岁,作为师资班由分院录取。录取工作于5月初完成,共招收120人,5月7日新生报到上课。这批学生共分成7个教学班,其中英语4个班、日语1个班、法语1个班、德语1个班。各系都很重视这批学生的教学,为保证教学质量均指派了教学经验丰富、水平较高的教师任课。学生们也很珍惜学习机会,学习刻苦努力。
1981年3月,受北京市高校对外交流委员会委托,分院与美国纽约州立布法罗大学合作建立“北京市高校英语培训中心”,为市属高校准备出国进修的教师进行短期英语培训。6月,北京市委组织部批准分院建立临时党委,刘寿彭任临时党委书记兼院长,党委成员有刘寿彭、吴珊、程璧、周起骥、邓福卿、张树勋、彭厚枫、孟岩、李爽秋。分院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
1981年8月底,新北京外国语学院分院完成实体合并,结束在阜成路白堆子和阜成门外西口两址办学,全部迁入原北京外国语学校位于阜成路白堆子的校址办学。8月31日,分院举行了合并后首个开学典礼,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白介夫到会并讲话,要求全院师生员工齐心协力为办出一所高质量高水平的外语学院而奋斗。
为加强学生工作的管理,分院建立了学生处,并配备干部和专职政治辅导员,同时聘任部分任课教师兼任班主任工作。1981年9月,分院成立纪检组。自1980年合并后,分院在原外国语学校的教师队伍基础上陆续引进部分教师,逐步建立自己的教师队伍,到1981年8月,全院共有教师144名,其中讲师6名、助教1名、教员137名。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学院党委制订了用3—4年时间使教师队伍业务水平上到一个新台阶的规划。由副院长周起骥负责,主要采取几项措施:一是办进修班,让外国专家给教师上课,重点提升青年教师口语实践能力和基本功,使他们能逐步胜任基础课教学;二是定向进修,采取定课程、定教师、定专家的“三定”定向进修法,让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选1—2门课程,听专家的课、专家指导备课、专家辅导答疑,最后独立上讲台;三是组织外国专家和本院教师合编教材;四是开展教学研讨活动;五是选派部分教师到国内重点大学学习和出国进修。
1981年分院从预科班中招收了第一批学生。为了确保新生质量,学院组成考试班子,模拟高考形式单独举行升学考试。考试科目为语文、政治、外语、历史、地理、数学,另加外语口试。从157名预科毕业的考生中录取了126人。其中,英语专业录取50人,分成3个小班;日语专业录取28人,分成2个小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俄语专业各录取12人。针对这批学生外语基础较好的特点,分院调整教学安排,改为在本科第一年内完成基础课,从第二年开始实行外语分科教学。
1982年6月,经市政府批准,分院与美国教育访华协会、卫斯理学院合作举办外国人短期中文学习班,接收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汉语,同时成立中文培训中心负责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管理。当年,分院还建了中国第一座联合国教科文图书馆。同年,分院从预科班中招收第二批学生,通过高考的形式,单独录取,从158名考生中录取了124人。其中英语专业71人、日语专业10人、法语专业16人、西班牙语专业10人、德语专业17人,各系再次配备了教学能力较强的教师任课,而且还安排了相当数量的外籍教师授课。
1982年年底,北京市发文调整大学分校,提出北京外国语学院分院将单独保留,规模为800人,主要培养中学外语师资,适当培养其他方面的外语人才。(www.xing528.com)
1983年1月,分院首届毕业生毕业,由学生处负责就业工作,按国家指令性计划统一分配。
1983年,分院进行了一系列调整。1983年夏,经市政府批准,分院停办预科班,将学制统一为本科四年。8月,分院承担市政府任务,增设两年制英语专科,以解决北京市远郊区县急需中学外语师资的困难,其招生和分配均采取区县来、区县去的办法。为适应四年制本科和二年制英语专科的教学任务,各系及公共教研室对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进行了调整。学生来源不同给组织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以英语专业1983级为例,同年级学生既有在本院上过预科班的,又有新招收的高中毕业生,还有新设立的大专班,为此分院制定了3套大纲、3种不同课程设置及3个不同的教法和进度。9月,分院调整公共课教研室,撤销了数理化教研室,建立了院直属财务科、保卫科和总务处膳食科,配备专职负责纪律检查工作的纪检干部。学生处改为学生处和青年部(是两块牌子一个实体)。9月后,6个外语专业教研室先后改成英语、日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俄语6个系,学院改为院长领导下的系主任负责制。1983年,分院招生工作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参加全国统招,招收英语专业和日语专业学生,当年共招收127人,其中本科87人、英语专科40人;另一部分是从分院最后一批预科班中录取英语、日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俄语的预科生,经单独考试,共录取72人升入本科。两种方式所招英语和日语专业新生的基础不同,为此分院对预科班升入本科的学生单独分班,同时另行安排其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
1984年,分院招生全部纳入全国统一招生计划。当年,录取了英语、日语、德语3个专业共163人,其中,英语本科51人、日语本科36人、德语本科16人、英语专科60人,应届毕业生62人、往届毕业生101人。其中,所有本科生都是分院从普通高中毕业生中招收的第一批四年制学生。分院在教学安排、课程设置上均做了相应调整,各系也安排了水平较高的老师任课。
1984年5月,分院与美国纽约州立布法罗大学联合举办英语教学理论与方法学术讨论会,邀请了美籍、英籍、加拿大籍语言专业教师和市属高校英语教师参加。7月,杜仲声调任分院临时党委副书记,主持党委全面工作,临时党委成员包括杜仲声、周起骥、文棋、叶英、张树勋、吴珊。10月1日,分院300名学生参加国庆35周年天安门游行活动。
1985年,北京市组建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分院作为12所组建大学分校之一,加入并改名为北京联合大学外国语师范学院,主要任务仍是为北京市培养中学外语师资,适当培养其他的外语人才。
资料主要来源:
①北京市档案馆馆藏档案
②北京联合大学档案馆馆藏档案
③《北京联合大学志(1978~2000)》
④《北京高等教育招生年鉴1978—1991》
(整理:王岩 审核:姜素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